2023年6月展覽精選十檔介紹:傳統並不是一切的解答,俯身傾聽時間流逝的啟示|cacao 可口

「什麼是 _______?」接近真理的答案,從一個正確的提問而來。藝術家持續創作,而我們觀看不懈;在繪畫中,我們走進日本畫的演進脈絡、在攝影中,曖昧的色彩、方正的圖案,安撫了伴隨當代而生的躁動,甚至在展覽空間裡,我們得以感知身體,與他人共處。時間流逝看似輕鬆,但它留下的寓意很多,讓我們一起把握日光燦亮的6月。


品川亮 個展

品川亮的繪畫源自日本畫傳統,他以東方繪畫技法為基礎,思考傳統文化的同時,也不斷探索當代繪畫的可能性。誠品畫廊展出22件畫作,從符號化到抽象線條表現的花鳥植物,展現品川亮繪畫的多樣面貌。

品川亮的創作核心圍繞著「什麼是日本畫?」,承襲水墨及室町時代就已發展的「金碧畫」(kinpeki painting)等日本畫傳統精髓、形式和媒材,並將其轉化到現代繪畫裡,例如:他使用天然礦物顏料、牛膠、墨、銀箔、金泥等傳統日本畫的材料,也使用壓克力顏料等現代繪畫的材料,透過材料、技巧和思維的融合,跨越區域和形式的疆界,拓展當代日本繪畫的形貌。

展覽日期:2023.5.27—2023.6.24

展覽地點:誠品畫廊


海律─王怡婷個展

王怡婷藉由踏查與影像記錄臺灣各地的海岸線風景,來量測人們與海的真實距離和模糊地段。疆域並非純然地緣政治的審視,毋寧是對海景的幻變特質,以及轉化為某種精神風景的再疆域化的提問:人們是為了看到什麼樣的海邊風景而來?又想從中獲得什麼樣的期待、慰藉、反思?

本展覽結合裝置、錄像、雕塑及版畫,通過物件和影像的立體切割、錯置、重疊、反覆、複製,以物件作為標記形式的存在,標記調整空間中的音調和表情,讓各自的旋律運行在不同的時間向度上,重構出藝術家想像中,充滿律動性的海平面樂章。

展覽日期:2023.5.13—2023.6.25

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喬治.伯恩:無垠的城邦

來自雪梨的喬治.伯恩在2011年移居洛杉磯,有效地利用了洛杉磯的氣候特色,並在發展出一系列極具代表性與辨識度的城市攝影。幾何方塊的構圖、硬挺建物與圓潤植物、強烈卻又安撫的色彩、與視線巧妙互文的標誌、帶有節奏的光影與物體。

於2023年大量出現的人工智慧藝術(artificial intellegence art)已經能生成許多城市影像,並具有高度準確性。然而伯恩半虛構的洛杉磯,跳脫了攝影對真實的一廂情願。也就是說,喬治.伯恩的洛杉磯將不是文獻證據,而是綿延在你我心中的自由與繽紛之都。

展覽日期:2023.6.3—2023.7.8

展覽地點:紅野畫廊


一百坪的散步練習

展覽「一百坪的散步練習」以寬敞的體感狀態,運用空間部署的方式,指向私人與公共的間隙在改變的過程。展覽將空間、身體與感知並置,以作品生成的多種系統,對當代社會提問——我們如何與個體共處。

本展邀請五位來自臺灣與香港的藝術家何彥諺、鄭先喻、楊季涓、鄺鎮禧與魏柏任展出,他們各自拆解身體的記憶、擾動秩序的平衡,以及私密性在我們所追求的「透明」社會中,私密漸漸浮現在公共空間,被攤在陽光下的狀態。

展覽日期:2023.6.2—2023.7.30

展覽地點:鳳甲美術館


拾光:加藤千佳個展

生命與物質皆有限,而無限的時間卻帶領萬物走向不可避免的消逝。在「拾光」與「時光」二詞交錯間,「時光」的流逝變遷,述說著人、物、事,無法永恆存在的悲傷。

加藤千佳使用玻璃堅硬卻易碎的媒材,刻畫那些終究消逝的現象,從中萃取出殘留在記憶中的美感。無論是剔透的冰柱、粉白的雪花、流動的積水,或是櫻花樹上飄落的葉片,加藤的作品為日本文化中指涉對事物短暫存在和終將消逝的感傷。

展覽日期:2023.6.3—2023.7.23

展覽地點:曜畫廊


2023 X-site:途中

北美館主辦之第10屆「X-site計畫」已於戶外廣場正式啟動,呈現由聲音藝術家王仲堃、法國藝術團體 hellobastworkshop、空間設計劉佳豪及裝置設計郭仲輔攜手創作的大型體感建築《途中》(Find Your Way Out)。

《途中》這座極簡建築,有著兩道高達八米的黑色網面高牆相挾而成的廊道、寬僅有兩米,並從中山北路一側往廣場中心直線延伸達三十米;廊道的地板隱藏著一座巨型蹺蹺板,將隨行者的步伐與重量的連鎖影響而緩升、緩降,引發腳下數千顆滾珠如潮水激盪出聲響。透過視覺、聲音與行走上的不可預期性,邀請觀眾以身體作為觀察點,藉此暫時逃離後疫情時代的孤寂。

展覽日期:2023.5.20—2023.7.30

展覽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戶外廣場


日常中止

本展邀集自日本、香港、菲律賓等共六位藝術家的作品。猪瀨直哉(Naoya Inose)畫作像是末日寂境,透過象徵敘說人與社會的連結和生存境況;元田久治(Hisaharu Motoda)傾頹的城市地景則暗示當今人類的殘破心靈;而細觀智海的舊香港系列,或許能令懷舊成為一種處理現代情緒的切入點。

小林敬生(Keisei Kobayashi)的作品關切文明的過度追求與遭到衝擊的生態,強調萬物生命的平等。格雷戈里•哈利利(Gregory Halili)在脆弱的貝殼面上刻畫台灣瀕臨絕跡的蝴蝶,與小瀬村真美(Mami Kosemura)的黑白靜物,皆意味著日常的無常。

展覽日期:2023.5.6—2023.9.3

展覽地點:毓繡美術館


旅途中—朱沅芷個展

「朱沅芷——旅途中」,首度以橫貫其完整藝術生涯的自藏草圖及紙上作品以及不同時期的實驗性作品,試圖導引出一條不同於以往的閱讀脈絡。在所有看似隨手拈來的紙張與多樣媒材的組合中,觀者得以一窺現代主義繪畫大師朱沅芷生活中各種稍縱即逝的片斷畫思,以及為創作所進行的各項思索與實驗。

展覽日期:2023.5.27—2023.7.29

展覽地點:耿畫廊


「傾聽裂隙的迴聲」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

2023年,國家人權博物館「綠島人權藝術季」以「傾聽裂隙的迴聲」為題,邀請東海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蔡明君擔任總策展人,從白色恐怖歷史出發,探討當代人權議題,並且深入綠島在地,多面思考藝術創作與綠島的關係。

總策展人蔡明君表示,以「俯身傾聽」的柔軟姿態,透過聆聽,讓社會大眾認識深埋在歷史「裂隙」中,那些存在與遺忘的故事,迴聲成為你我共知的真相、正義,避免錯誤歷史的重演。本次藝術季共邀請22組國內外跨領域、跨媒材與類型的藝術家,有19位女性創作者,橫跨各個世代年齡層,將透過與受難者前輩們共學、共創,提出藝術創作。

展覽日期:2023.5.17—2023.9.17

展覽地點: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


眾聲•嬉境一邱國峻個展

由策展人邱誌勇所策劃,展覽彙整藝術家邱國峻近年來在「神遊之境」、「眾生聯盟」及「神遊仙境」三個系列創作為核心,探討攝影如何超越決定性瞬間的論述,闡述藝術家面對當代社會環境的反叛。

藝術家邱國峻的創作試圖在傳統攝影面對當代數位轉型的社會情境中另覓創作之路。長期關注影像與文化之間的發展及互動,其研究及創作專注於跨領域的媒材與媒介的應用和整合,並藉由處作探討台灣文社會與文化的議題。

展覽日期:2023.5.20—2023.8.13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整理報導:林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