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因其再可持續發展和設計感的公共空間、自行車文化、建築和食品場景方面,開創性舉措而位列許多景觀設計和規劃設計的前列。在2021年出版《哥本哈根:城市建築和公共空間》(København: Urban Architecture and Public Spaces,暫譯),捕捉到了這個城市的新精神。該書介紹了丹麥首都在過去幾十年中,對公共空間和公共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許多地方,並將其分為四章:公共空間,體育和休閒,文化和教育,以及住房。其中包括當今城市設計領域中一些最傑出和前瞻性的設計師。本文選取精華放眼如何向哥本哈根學習,其聚焦於市民日常生活的設計方式。
一、關注基礎設施
該書為公共空間重點項目提供了有用的靈感:如果我們認識到目前被停車場佔據的城市空間的價值,並以吸引公共生活、商業和遊戲的方式重塑它們,那麼城市可能會出現什麼新事物。來自Cobe 事務所的Dan Stubbergard 指出,從50年代到80年代,基礎設施在定義我們的城市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公共空間和建築物之間的區域成為汽車空間,這影響了日常生活。但今天我們知道,我們必須將基礎設施與城市空間的公共質量結合起來。無論是自行車停車場、地鐵站,還是街景,你要承認所有的基礎設施也是一種社會和公共空間。





二、關注城市景觀
如果不了解哥本哈根與水的關係變化,你就無法理解今天的哥本哈根。從運動休閒部分描述了這個城市與水互動的各種方式之一,關鍵的水質改善為城市與濱水區的關係和定位的根本性調整奠定了基礎,也為港口從「城市的背面」到藍綠色中央公園的重新認識奠定了基礎。許多項目都顯示如何利用這種新的定位,如沿著海港的地區提供好品質的海濱生活,因為可以和游泳/聚集在一起看日落的機會。這裡是城市開放的地方,可以提供廣闊的視野,城市的總體規劃規定,所有的臨港地區不僅要向公眾開放,而且要讓公眾活躍起來。
城市圍繞港口中央公園的定位,是由一套穩定增長的景觀、開放空間、行人和自行車循環連接所促成的,這些連接為水岸提供了連續的通道,為城市著名的步行和自行車文化開闢了新的區域。首先,他們先做到保護、加強和恢復現存水體和開放空間的生態健康,對於為未來的公眾訪問和享受奠定基礎至關重要;第二,必須建立強有力的總體規劃框架的願景,它可以超越短期的政治週期,指導許多參與者的長期行動;第三,景觀設計師必須設想每一項干預措施,即便它只是一個更大的拼圖中的一小塊,也是對實現更大的願景的貢獻,最終將導致局部地區的徹底轉變。





三、關注可持續發展
哥本哈根,正在為其居民引領一個更加公平和可持續的未來,他們預計到2025年,將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碳中和的首都,從汽車轉向自行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個城市的自行車文化為全世界的城市主義者所熟知,而且在其中沉浸式體驗會是強大的感受。,鮮為人知的是使哥本哈根成為真正可以不用汽車生活的城市的其他因素,例如為新開發的地區提供密集的、人性化的、緊湊的、與交通連接的城市填充物,並以世界一流的交通系統的形式為市民提供交通選擇。隨著該市逐步實施和擴大其著名的自行車基礎設施,在擴大大眾交通方面也有相應的重大投資,包括在2019年完成的全新的環市(Cityringen)線。
從自行車道,到新地下地鐵線的公共基礎設施投資的創新金融模式和周到的長期規劃,對於製造繁榮和成功的公共領域以及激勵積極的流動性和交通使用至關重要,從而使城市能夠實現他們雄心勃勃的長期可持續性目標。







四、關注功能創新
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哥本哈根也面臨著一系列的革新,無論是城市空間的使用還是建築空間對於時代發展的適應,都在不斷地發生著改變。空間形式應當服務於其功能,而所有的設計都將服務於人的需求,在創新性的建築空間及形式設計方面,我們也可以從哥本哈根的眾多項目中找到可藉鑑之處。





五、關注人居環境和社區參與
與全球許多城市地區一樣,哥本哈根正在經歷一場城市復興,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居住在密集的、設施豐富的、社會多元化的城市街區,但是,這個城市是如何做到讓剛開始工作的人或剛組建家庭的人,保持經濟承受能力和可得性的呢?
參與其中的公民在基層行動中的作用,為市政府和設計界提供強有力的政治授權,以便為流動性選擇和可負擔住房等事項而努力。哥本哈根市內住房的一個決定性特徵是傳統的周邊街區形式,圍繞著一個共享的綠色空間。這些形式可以容納各種功能,從兒童的安全遊戲區、食品生產園地、自行車停車場和更大的社區聚會。它們對哥本哈根的生活質量有很大貢獻,是吸引和保留城市核心區年輕家庭的主要因素。
景觀設計師在城市街區的新住宅區設計中可以發揮關鍵作用,可以確保有明確的空間層次,從公共空間到半公共空間再到私人開放空間,建立這種層次結構和定義這些空間的服務對象往往被忽視,但對於在密集的城市環境中實現高質量和宜居性至關重要。




▌整理報導:Bohe H.|參考資料:København: Urban Architecture and Public Spa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