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幽默科幻和黑色喜劇聞名的作家馮內果(Kurt Vonnegut)一生中著有十多本小說和許多的短文、評論,極受好評。他被許多作家公認為美國現代科幻小說之父。馮內果曾在黑板上,用故事情節的小確幸與厭世代表縱軸,故事的起點和終點代表橫軸,總結出了小說寫作的四種模式;除此之外,他異想天開的塗鴉畫作,在1980年在格林威治村展覽中首次展出。他建議人們多觀看與練習各樣形式的藝術,「無論多麼糟糕,因為眾所皆知它可以使靈魂成長。」

1922年11月11日,馮內果出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建築師,母親來自富有的釀酒家庭。他是三個孩子中最小的。20歲時,馮內果就讀著名的康乃爾大學化學系,在拿到學位前,應召入伍。作為德裔美國人,馮內果的民族身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到嚴峻考驗。戰爭初期,馮內果堅決反戰,為《康乃爾太陽報》撰寫了不少反戰文章。但在日本軍隊偷襲珍珠港之後,他改變了立場,志願應徵入伍,赴歐洲參戰。
1945年,23歲的馮內果遭德軍俘虜。他被囚禁在德國東部薩克森州的德累斯頓戰俘營時,德累斯頓遭英美聯軍發動大轟炸,馮內果與戰俘躲在地下儲肉室,整座城市在砲火烈焰中被燒成廢墟,他是僅有倖存七名美軍戰俘之一。此經歷也成了他的代表作《第五號屠場》故事的核心,並成為他日後寫作的重要靈感來源。

某些熟悉的故事敘事弧線本身俱有吸引力嗎?
馮內果曾在黑板上,用故事情節的小確幸與厭世代表縱軸,故事的起點和終點代表橫軸,總結出了小說寫作的四種模式:想寫一本受大眾喜愛的暢銷書嗎?那就塑造一個還算命好的主角,但一定要讓他在劇情進展中遇到挫折、墜入低谷,但經歷重重考驗最終獲得成功,這總會讓人感到備受鼓舞。這種故事就是讀者們最喜歡的「暢銷小說」的模式;除此之外,還有「男歡女愛」模式、「灰姑娘童話」模式,以及最後負能量無限循環的「卡夫卡」模式。

馮內果的畫作:憑空地塑造了異想天開、奇特的原始物體。
馮內果的畫作如他小說般荒誕幽默,這些作品用彩色記號筆和鋼筆畫繪製,受到立體派以及胡安・米羅(Joan Miró)到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等藝術家的影響,創作時間大多為1985年至1987年,包括自畫像、抽象的面孔、幾何靜物,以及旋流線圖。對於他的繪畫,他寧願自認自己不是藝術家而是圖片設計師,創作小說是一場噩夢,但繪畫純粹是一種享受。他的目標不是完美,因為他意識到,在局限內掙扎的藝術家會讓一群與之抗拒命運的同類,興起相應的行動力。為此,他建議人們多觀看與練習各樣形式的藝術,「無論多麼糟糕,因為眾所皆知它可以使靈魂成長。」
馮內果語錄與他的畫作

「 這世上有兩類藝術家,這一類並不見得比那一類好到哪裡去。這一類藝術家反映的是迄今為止他的藝術史,而另一類反映了生活本身。」

「 從更高一層意義上來說,謊言可能是真理的一種形式,一種最具有欺騙性的形式。」

「 幽默是一種遠離殘酷生活,從而保護自己的方法;但到最後,大家已經非常疲倦了,而現實是那樣殘酷,於是幽默再也不起作用了。我們再怎麼努力,再怎麼假裝,都是沒有用的。」

「 我們就像我們所假裝的那樣,所以我們要謹慎自己假裝什麼。」

「 我想讓所有的事情都看起來合情合理,這樣,我就可以幸福,而不是緊張。我編了謊話,他們都很高興,於是,我把這個悲慘的世界變成了一座樂園。」

「 只要不掉下去,我就想盡量站在接近邊緣的地方。在邊緣能看到很多在中間看不懂的東西。」

「 我寫了這個墓誌銘:這個美好的地球,我們本可以拯救它,但我們太他媽的卑鄙懶惰了。」

「 回溯歷史你就會發現,最熱切地要統治的人,要製定執行法律的人,要告訴每個人萬能的上帝希望地球成為如此這般精確模樣的人——那些人卻原諒自己和自己的朋友,無論什麼事。但普通人的自然性慾卻讓他們感到絕對的噁心和恐怖。」
▌整理報導:Bohe H.|圖片插畫:Kurt Vonneg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