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以《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的演出讓坎城影展評審團破例將金棕櫚獎頒給兩位主演和導演阿布戴.柯西胥(Abdellatif Kechiche)後,蕾亞.瑟杜(Léa Seydoux)便遊走在各種獨立製片及好萊塢大片之間,即便是《午夜巴黎》、《布達佩斯大飯店》,或《法蘭西特派周報》中較次要的角色,她仍能憑眼神或手勢成為全場焦點,令某一個場景、某一段對話變得意味深長。
冷漠、神秘,臉孔精緻卻顯得堅毅,稱之殘酷也不為過——這是蕾亞.瑟杜在大銀幕給人留下的主要印象,但如果你曾看過她的貼身採訪紀錄,會發現她其實還挺隨和孩子氣,甚至害羞。這樣的人格特質對演員的表演有無幫助,我們不得而知,但能完美駕馭性感和冷酷兩種截然不同形象,蕾亞.瑟杜絕對是當代影壇最引人注目的超新星。你已經看過《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了嗎?那很好,但她還有許多作品值得你慢慢挖掘。
《未來犯罪》(Crimes of the Future)2022|導演:大衛.柯能堡
大衛.柯能堡睽違二十年再次折返肉體恐部片,如果肉體的痛感在該流派中長期以來被視為性刺激的同質物,那《未來犯罪》又更往前一步,它依舊有閃閃發亮的手術刀,被切割的人體及臟器,但它的聲音是冷漠超然的。這部電影假想了一個人類在重度污染環境中已經演化到感受不到痛苦的世界,在那裡最流行的表演藝術是對肉體施虐。主角則是其中佼佼者,他的體內無時不刻都在「進化」,不斷長出未知的器官及腫瘤。他的演出內容便是在助手協助下摘除,或於這些無功能的器官上刺青,每回都能招攬到大批觀眾。
《未來犯罪》令人不安之處不是血腥(當然,視覺美術幫了很大的忙),而是將虛無主義推到一個新的極端,並視之為人類演化的必然未來。肉體施虐只是通往此一結論的方程式,其中喚起的快感並不是目的本身,如同電影中皮膚和肌肉只是臟器的包裹物,而臟器的留存與否,則交由藝術判斷。
《不過就是世界末日》(It’s Only the End of the World)2016|導演:札維耶﹑多藍
「回家是項自私的行為」或許是關於家最悲哀的陳述了,但它還可以更糟糕,而這正是《不過就是世界末日》所做的,片名帶有輕蔑有多決絕,它的傷痛便有多沉重。這是一部所有家人都在試圖表達自己的感受,卻依舊無法溝通的作品,你可以察覺劇中人物嘗試組織一個熱鬧的派對迎接離家12年幾乎音訊全無的遊子,但他們每一次私下談話(除了劇本設定成能自由宣洩情緒的角色)潛台詞都是:你辜負了我們,你成名在外,你為什麼要回來?
而他回來是要告訴家人,自己快死了。《世界末日》並沒有描述最當初親情破裂的細節,只是讓主角走進家門的那一刻成為引爆不滿情緒的導火線。在那12年重複反芻的委屈和怨毒面前,死亡或許是最無關緊要的小事。
《天后主播法蘭西》(France) 2021|導演:布魯諾.杜蒙
關於《天后主播法蘭西》,表面上看起來像媒體批判,但它的骨子裡挺法國的,處理的是存在主義式的精神危機。蕾亞.瑟杜所飾演的法蘭西是法國一位人氣主播,在電視節目裡,她與政治評論員針鋒相對,她前往世界每一個發生危機的角落,無論對象是政客還是重大刑案的犯罪者家屬,她都毫不避諱地碰觸敏感話題。
法蘭西是個代表坦率、知性的品牌。只是品牌。實際上,她靠進廣告迴避評論員的猛攻,她在戰場上像個導演一樣調度擺拍,以求拍到方便事後剪輯的鏡頭,她質問政客卻根本不在意對方是不是在敷衍,她巧妙地對家屬言詞施壓,以誘導出想要的答案。她總在真實之側,而當真實接近時,卻又別過頭去。
《法蘭西》是關於媒體的墮落——無論傳統媒體或自媒體,他們都帶給觀眾喜歡的,或最容易理解的簡單答案。這傷害了視聽環境,也造成個人的疏離感,但從精神危機中康復又意味著什麼?這是導演在電影中試圖用一個又一個無言的長鏡頭所要處理的。
《今夜,我們無罪》(Oh Mercy!/Roubaix, a light)2019|導演: 阿諾.戴普勒尚
中文片名會讓你覺得電影採用的犯罪嫌疑人視角,但我們其實是跟著警方的調查在走。不過,這不是犯罪電影,也不是刑事偵查劇,《今夜,我們無罪》有點冷硬黑色電影的味道,只是更專注於魯貝——一個曾有榮景,如今卻極度貧窮、多民族混居的城市。
《今夜》最有趣的一點,是它雖然改編自當地的犯罪紀錄片,卻在紀實的基調上發現抒情性。從司空見慣的少女逃家,到最卑鄙的獨居老人謀殺,導演都試圖將情感上的拉扯,注入警方技巧性的詢問過程中。也因此我們更喜歡從法語片名直譯過來的《魯貝之光》,這是大銀幕上少見的,對警隊在城市扮演的角色的頌歌。
《忌妒的藍圖》(The Story of My Wife)2021|導演:恩伊達.伊爾蒂蔻
海明威有一篇小說,篇名是《沒有女人的男人們》,而《忌妒的藍圖》的情節大抵可以簡化為「有了女人的男人」,因為電影裡的荷蘭船長彷彿就是在結識妻子以後才開始他的人生。他從浪漫可以嶄露才幹的大海被拉回陸地,掙扎在社交、職場、友誼、愛情、慾望之間,在這過程中,個人品質最高尚和卑劣的一面都盡顯無疑。
在這部電影裡,我們只能通過丈夫的角度觀看蕾亞.瑟杜飾演的妻子。她態度忽冷忽熱,有時體貼熱情,有時笑裡帶嘲諷,話中有話。妻子成了丈夫情感狀態的定錨,但除了後者與日俱增的妒意外,我們也無法多認識她一點。神祕不可知,這是絕大多數男性眼中女性的寫照。也許《忌妒的藍圖》的故事意外簡單,講的是男人進入婚姻後的改變,而做此抉擇的根本原因,只是對讓生活出現變化的一點點好奇。
《007:生死交戰》(No Time to Die)2021|導演: 凱瑞・福永
儘管《皇家夜總會》曾給007系列帶來新氣象,但走到《惡魔四伏》時已是疲態盡顯,《生死交戰》有很不錯的時刻,卻也難以挽回頹勢。蕾亞.瑟杜的加入對這兩部作品並沒有什麼幫助,即便是她這種外在條件強勢的演員,在《生死交戰》同樣只能表現柔弱的一面,跟丹尼爾.克雷格也缺少必要的化學反應。
不過,《生死交戰》仍是該系列中一部重要的作品。眾所周知,它是第二十五個龐德故事,導演聲稱它在世界觀與細節上是前二十四部作品的集大成者,雷米.馬利克在劇中的毀容角色也是對早期007反派特色的致意,但在此之外,你同樣可以看到在近年身分政治及女權運動的影響下,跳出單一性別詮釋,更為複雜的女性形象,而雷米.馬利克的角色也被批評是將傷殘與邪惡連結的刻板印象。《生死交戰》頗有老龐德電影與新世代觀眾拉鋸的意味,007系列可能從來都不是潮流的領銜者,但要繼續作為一套有效的安全牌,它該嘗試更有原創性的新東西。
《巴黎聖羅蘭》(Saint Laurent)2014|導演:貝特朗.波尼洛
高級時裝品牌YSL創始人伊夫.聖羅蘭的傳記片,乍看之下很像那種飽受名氣與才華折磨的天才的故事——一個心力交瘁的中年人向電話那端的記者交代他的過往和傷痕,但《巴黎聖羅蘭》有趣在它很快跳出名人興衰浮沉的好萊塢敘事,走向更加飛揚佻達的模式,自由流動在關於這位設計師的每一個時刻,從巴黎夜生活的紙醉金迷,到最最枯燥的辦公室會議,導演彷彿在作一種大膽的宣示:如果這些時刻對真實人物都是重要的,那在電影中它們也值得同等待遇。
總的來說,《巴黎聖羅蘭》是更適合影迷及對60、70年代氛圍有強烈嚮往的研究者而非品牌粉絲,兩個半小時的片長說明這點,美術、打光、構圖、導演調度,不時也讓你生出這是部老劇情片的錯覺,它沒有做作的發人省思的思想,也不羞於承認時尚本質的膚淺與無塵,但也許那正是靠近人物最直截了當的方式。
▌企劃編輯: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