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里:孕育的暖房,豐沛的源頭,一個需細細品味的京城|cacao 可口雜誌

都市、鄉鎮、村落跟人一樣,要引人入勝,需有吸引人的抽象魅力和具象的外觀。以流行文化觀點切入,就是要「有型」(有形)和「特別」。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不外乎這兩種元素的展現或消長。長久以來,西班牙的民俗風情、歷史文化,像它的地圖一樣,一張撐開的牛皮側身,不等邊四邊形,有稜有角,展現許多矛盾、不對稱的特質。同樣地,首都馬德里,這個代表西班牙的行政、商業、金融、歷史的重鎮也呈現出既衝突又和諧的弔詭形象。

充滿活力的西班牙首都馬德里。

馬德里,有著阿拉伯文涵意的名詞—母河、源頭、豐沛之意。一五六一年國王菲利普二世(Felipe II)遷都以來,成為西班牙王室永久首都,也是西方現代國家建立以後,首都歷史最悠久的城市。馬德里,歐洲第三大人口城市,僅次於柏林和倫敦;第三大都會城,僅次於巴黎和倫敦;普拉多美術館和蘇菲亞王后美術館分別為全球排名第九和第十五訪客最多的美術館;英國Monocle雜誌調查,評選為適合居住,生活品質最佳第十名。

諸多統計數據顯示,馬德里擁有現代都會必備的軟硬體設備與人文涵養,堪稱名列前茅,但是,馬德里似乎並沒有深植人心(至少在東方,在華人區域或在台灣)。全球化時代,繞著地球跑蔚為風尚當頭,大家琅琅上口、渴望認識的城市似乎也不曾出現過馬德里。當英國的威廉王子和凱特的婚禮在全球螢幕播放時,歐洲皇室集體成為媒體與世人聚光的焦點,西班牙王子菲利普(Felipe),身高超過190公分,也屬英挺帥氣的型男和年輕貌美的王妃蕾蒂希雅(Letizia)形同隱形人,連列支敦士登的王妃都比他們更佔版面,著實令人費解!馬德里是「不患人之不己知嗎?」

相關圖片
西班牙王子菲利普與王妃蕾蒂希雅皇家婚禮於2004年5月22日在馬德里的阿爾穆德納大教堂舉行|photo by Getty images

馬德里像是吉訶德魂縈夢牽卻從來沒見過面的村姑杜西內婭。吉訶德口中,杜西內婭是完美典範,理想化身。但是誰都沒見過杜西內婭,杜西內婭從來不曾自己發聲說話,想了解杜西內婭,只能從旁人口中聽聞點滴。沒有視覺的想像無法落實驗證,理想完美也可能只是海市蜃樓。灰姑娘至少把握了舞會那一夜,讓王子驚豔,拾鞋尋心上人。四百五十年來,馬德里仍然以當初的名稱「聚落、小鎮」(villa)自稱,不論是單一自治區的馬德里省或是首都馬德里市,從來不用「城市、都會」(city/metropolis)的詞彙「自我介紹」,在西班牙人心中,馬德里是「王室之都」,是「京城」,巴塞隆納才是城市;尤其在巴塞隆納快速迎頭趕上這二十年來,逐漸取代馬德里在旅人(或觀光客)心中的地位。

西貝雷斯廣場,馬德里,西班牙。
馬德里的建築之美
普拉多博物館
普拉多博物館被認為是西班牙藝術的最佳收藏品,也是世界上最精美的歐洲藝術收藏品之一。|photo by Istock
在Parque del Retiro與當地人放鬆一下。|Photo by Jesús Pérez Pacheco / Alamy
在馬德里里奧(Madrid Río)享受河畔漫步。|Getty Images
無論白天還是晚上,沿著馬德里市中心的格蘭維亞大街漫步都非常有趣。大街上到處都是商店,咖啡館和餐館,真正使它與眾不同的是許多歷史劇院和電影院在其中。它類似於紐約市的百老匯大街,從西班牙廣場延伸到標誌性的Beaux-Arts Metropolis建築,其美麗的建築值得一遊。|Radius Images/Getty Images

馬德里,現代性的新建築和商業機能的生物時鐘,調整的速度其實比倫敦、羅馬、巴黎都快(例如,上下班營業時間,地鐵汰舊換新); 新興區不斷擴增建設,但是舊區的典雅(或老舊)氛圍依然瀰漫,更加摺疊有痕。然京城、王室有其階級、禮儀、矜持、規範,有其嚴肅和不可踰越的傳統。掌管國家行政的內閣在這兒,沒有實權但備受愛戴的王室也在這裡;移民、外地人、本地人混雜融合,某種程度上,區隔各階層的陰影線仍然存在,行事作風自然也有拉鋸、衝突、拒外抗外的反彈力。

如果地理結構與特色也反應民族性,馬德里的特質也可以從地景反映出來。塞拉(Camilo José Cela, 1916-2002)在《吾土吾民隨想扎記》(Apuntes carpetovetónicos)便說過,西班牙麥西達黃土高原(La Meseta)是一塊乾涸的荒野,四面高山環繞,地乾土硬,人稱「黑色西班牙」,除了耐乾旱的橄欖樹,沒有綠地田野;城裡沒有大川,不容易讓人識出它的似水柔情。長期以來,卡斯提亞就是戰事頻仍的烽火戰場,馬德里居於卡斯提亞心臟位置,周遭城堡和大教堂是主要的建築,而這城牆建築,也形塑了隔離、防險、躲避外侵的護城河形象。從中世紀的《熙德之歌》到二十世紀一系列的內戰小說,馬德里成為西班牙這個驚弓之鳥的避風港。城外平凡,城內優雅難窺,吉訶德先生這位「愁容騎士」的容顏彷彿化不開,也就更難讓外人迎笑臉入門探究竟了?

逃避:馬德里常見問題解答,科倫·海爾比格(Koren Helbig),星期日逃生7月2日-馬德里埃爾雷蒂羅公園的帕拉西奧·克里斯塔爾(Palacio de Cristal)。 圖片:Bobo Boom / Flickr
馬德里埃爾雷蒂羅公園。|Photo by Bobo Boom
西班牙馬德里的聖米格爾市場
聖米格爾市場

馬德里,作為首善之都,它的民族性,是歐洲相當親民的城市;但是,它沒有巴黎讓人一見鍾情的暈眩,沒有倫敦王室引人矚目的新聞話題,沒有阿姆斯特丹以小博大的氣勢,沒有維也納冷格調的貴氣;時間上,沒有布拉格更貼近當今、時間記憶猶深的烽火悲情,甚至沒有巴塞隆納提出一個「高第」就令人神往的頂尖人物,也沒有人稱「台北就是夠普通(generic)而成了一種特色。」(參閱《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導論 )的情況,當有人問「馬德里有什麼」時?常有人為之一愣,馬德里不夠特殊、又不夠普通而讓人給忽略了?如今隨著西班牙經濟的蕭條,馬德里要拉抬形象,只怕更難。

馬德里是十九世紀西班牙文學所謂的「白銀時代」寫實小說的場域,小說家貝雷茲.加爾多士(Benito Pérez Galdós)筆下的馬德里鮮活寫實 (如舊區的古建築、貧民窟、流浪漢),馬約爾主廣場、小巷「刀叉街」櫛次鱗比的酒肆,迄今仍是觀光客按圖索驥的傳統美食區;它是落寞的貴族懷舊的京都(從黃金世紀到現代—輝煌如過眼雲煙); 馬德里是「九八年代」(Generación del 98)作家面對西班牙帝國殖民結束、書懷抒情的地景;是1939內戰結束後貧窮、獨裁與保守的匯聚地;是1990年代以後,與「巴塞隆納作家群」分庭抗禮的「馬德里作家群」書寫現代都會的依據。

「馬約爾主廣場」的圖片搜尋結果
馬約爾主廣場|Photo by wikipedia
該圖像可能包含人類,人,鐘樓,建築,塔,建築物,市場,集市,商店,帽子和服裝
星期日,當地人前往歷史悠久的拉拉提納(La Latina)社區參加一項特定活動:El Rastro。這是馬德里最大的露天跳蚤市場,也是西班牙最大的露天跳蚤市場,成千上萬的攤位擠滿了街道。在這裡,您會找到各種各樣的配件,家庭用品和本地製造的物品,還有供應小吃和啤酒的食品攤販。|Photo by  Alex Segre / Alamy

馬德里是一個縱合體,但是卻不是一個「一鳴驚人」的縱合體。它有著可以滿足每個個體特殊需求的元素而讓人眷戀它的美好:例如,馬德里舊區每個街道的名稱和門排號碼的磁磚造型獨一無二,眼尖且有創意的藝術工作者才可能發現且流連忘返。馬德里像西班牙不同年代的觀光標語:「西班牙不一樣」、「西班牙,倘徉陽光下」、「微笑吧!你在西班牙!」、「西班牙,我需要你」。馬德里需要從現代城市論述拉回歷史情境下,才會發覺它的細膩和豐富。長久以來,悶、悲的氛圍多過現代都會的繁華時髦;漫步馬德里,每項公共建設都是一件藝術作品而不自知。馬德里需要時間、需要耐磨的性情。

馬德里,馬德里,你的名字多美妙

你是歷來所有西班牙的防波堤

大地碎開,天空雷響

你在內心深處開懷大笑

在Café Jazz Populart享受現場音樂。|Photo by Brian Schæfer Dreyer


原文刊於cacao Vol.04《馬德里/面對:對抗》

作者:張淑英,現任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輔仁大學西班牙語 文學系、研究所畢業。西班牙馬德里大學文學博士。專長領域為西班牙、拉丁美洲文學 / 文化研究,中西筆譯理論與應用等。學術論述發表中外期刊數十篇,譯有《梁君午》(Liang Chun Wu中西對照畫冊)、《莫雷的發明》、《解 剖師與性感帶》、《杜瓦特家族》、《魯佛小說選》 等等作品。

馬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