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女權主義者之外,幾乎每個人都討厭我的作品」,藝術家瑪莎·羅斯勒(Martha Rosler)說。這似乎並不特別困擾她。她的概念攝影和錄像藝術具有破壞性,她自稱自己為社會主義的女權主義者和反軍國主義者,長期存在於主流之外。但她的作品依然被博物館和畫廊收藏,女性主義口號也被印在T恤上。但也有負面評論說:妳應該非政治化的。她一如既往地繼續前進「我的藝術是一種社交行為,它是一種言論的形式,也是開啟對話的一種方式」。
羅斯勒的錄像、攝影、裝置和行為藝術作品充滿黑色幽默的同時,也擅於對社會現狀進行敏銳鋒利的批判。 自60年代以來,一直受到公眾和藝術界的欽佩和譴責。 羅斯勒是紐約人,在長達三十多年的職業生涯裡,她圍繞貧困人群、女權主義、社會正義和越戰及阿富汗戰爭創傷等主題,創作了一系列特立獨行的作品。 而紐約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和孤獨感,也是她一直以來試圖去描摹的焦點話題。她是攝影圖像經過剪切,黏貼,去語境化,模仿,重新安排我們的期望。



儘管來自美國東岸,但羅斯勒的藝術風格卻深受西岸藝術影響。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羅斯勒曾長期住在南加州。在此期間,她完成了不少頗有分量的代表作,比如蒙太奇系列攝影作品《讓戰爭在家園裡開打》(Bringing the War Home)和表演藝術短片《廚房的符號學》(Semiotics of the Kitchen) 。
在她最廣為人知的女權主義作品《廚房的符號學》(Semiotics of the Kitchen)裡,羅斯勒扮演了一名穿著圍裙的家庭主婦。這位家庭主婦的形象,靈感來自美國著名女廚師茱莉亞·切爾德(Julia Child)在60年代經典電視烹飪節目中的扮相。短片中的羅斯勒,站在一個被冰箱、桌子和烤箱包圍的廚房裡。按字母表中從A到Z的順序,羅斯勒為這個空間裡的每種工具指定一個字母。
她揮舞著菜刀和各種工具,表現出對自己工作的熱忱。羅斯勒做作的手勢非常直接地表達了女性在遭遇不公平對待時的憤怒和挫敗感。羅斯勒在談到作品時坦言:我想要以語言來陳述主體,女性把自己轉變成了語言,成為了一個符號。這個符號代表著一個食物生產系統,一個被利用,被壓迫,被社會輿論引導的主觀系統。這樣的說法恰如其分地描繪了美國當時幾乎毫無社會和家庭地位的女性生活狀態。
她在鏡頭前,毫無情感地朗讀時尚雜誌
影像藝術作品《瑪莎·羅斯勒閱讀Vogue》(Martha Rosler Reads Vogue)是羅斯勒職業生涯里程碑式的作品。Vogue 創刊於1892年,是全球廣受推崇的一本綜合類時尚雜誌。雜誌內容涉及時裝、美容、設計、娛樂和藝術等各個方面,在主流時尚媒體界擁有不爭地位。在瑪莎·羅斯勒的這件作品中,Vogue 雜誌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
《瑪莎·羅斯勒閱讀Vogue》諷刺了當時女性對權力的匱乏與不自知,以及被紙醉金迷的生活方式所左右的消費觀。面對雜誌上五光十色的沙龍照,羅斯勒問道:什麼是時尚?Vogue又意味著什麼?它是魅力、激情、浪漫、希望、夢想,還是成功?作品末了,伴隨著舒伯特的樂曲,羅斯勒在鏡頭前卸了妝。
值得一提的是,《瑪莎·羅斯勒閱讀Vogue》恰好是在女權藝術運動白熱化階段完成的作品,後女權主義的觀念也在這一時間段形成。羅斯勒在影片中不斷重複著「愛,藝術,浪漫和理想主義」,彷彿在質問著,女性何時才能在社會擁有體面的一席之地。
但羅斯勒女士並不認為藝術將成為社會變革背後的推動力,如她所說「我從未相信藝術會改變世界,藝術是有力的,但與許多其他力量相比,它只是微不足道」。
▌整理報導:Bohe H.|圖片來源: Martha Ros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