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飲食中的不環保成分,為這個世界帶來不同:在「少吃肉」之外,還存在其他減緩氣候變遷的方式|cacao 可口雜誌

氣候變遷之苦,相信近年甚至這幾個月的感受甚深,隨著五月梅雨季正式跟台灣說掰掰,下一波利於梅雨建立的環境,得等到六月初才有可能出現。如水蒸氣、二氧化碳、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氯氟烴等溫室氣體,正在讓地球變暖,從而導致更多的自然災害、健康問題與飢荒,減緩變化並非一蹴可幾,而眼前我們的發電、工業、運輸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又那麼令人絕望——值得慶幸的是,減少肉類消費對整體環境的影響,遠比你我想像的都要大。

「少吃肉」這個建議聽起來非常弱,但能確實地減少人類的碳足跡,倘若我們在一星期中的某一天,甚至是多天停止食用肉類和乳製品,便能為環境減少數千噸的碳排放,而通過降低動物性食品消費,也能有效減少畜牧業的淡水使用量。以同樣是一磅的豆腐和牛肉為例,雖然豆腐的蛋白質含量僅達牛肉的一半,但它的每克蛋白質僅消耗6加侖的水,而牛肉每克蛋白質則需消耗20至80加侖的水。而這也是為什麼採用氣候友好型飲食(Climate-friendly diet)或低碳飲食(Low-carbon diet)如此重要。

2018年,一篇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表明,純素飲食能使一個人的碳足跡減少73%,該研究的作者,約瑟夫.珀爾(Joseph Poore)表示,素食會是個體減少對地球負面影響最有效的方式,影響範圍除了減少溫室氣體,也能協助改善全球酸化(Global acidification)、優養化(Eutrophication)以及土地和水資源使用,遠比減少航班、開發電動汽車、購買可持續性肉類或乳製品要來得有效的多。

問題來了,怎樣吃才算是氣候友好型飲食?以下是幾點建議:

少吃紅肉

Photo via Market Watch

在過去五十年中,人類對肉類的需求成長了兩倍,而與牛肉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則為最高。為了開墾養牛的土地,我們同時也破壞了碳匯(Carbon sink,即可以無限期累積、儲存碳化物的森林、土壤、海洋、凍土等),而牛與豬隻和家禽不同,需供應大量的飼料,且要花很長的時間成長。當然,我們不否認飲食上的選擇,跟個人經歷甚至情感有著很深的聯繫,倘若你果真是無肉不歡,那也請購買草飼肉,或由牧場所飼養的雞肉,盡量避開集約化畜牧業(Intensive animal farming,即以高放養密度大規模的飼養牲畜)的產品。

減少消費乳製品

乳牛的甲烷排放量雖比一般的牛隻少,但數量依舊龐大,且如前段所言,我們是以捕捉溫室氣體的土地為機會成本,將之轉用於種植飼料,而這些飼料又是以化學肥料、殺蟲劑和水資源一起生產,不難想像過程中造成多少汙染。根據2013年的一項研究,乳製品有高達72%的碳排放量是在牛奶離開牧場之前產生。因此,敬請選擇植物性牛奶——但這也要挑,例如杏仁奶的碳足跡雖然低於牛奶,但杏仁的水足跡卻更高,必須適度飲用,其他選擇如燕麥奶或豌豆奶,會是更好的替代品。

任何農產品都比肉類更環保

Photo via Mother Jones

雖然馬鈴薯的碳排比花椰菜更低,但這並不是二擇一的問題,實際上,吃哪種都無所謂,相較於肉類,不同類型的農產品間的碳排差異,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低碳排並非唯一的取捨標準。好比說,糖的碳足跡非常低,每公斤只有0.45至0.63公斤的二氧化碳當量,但傻瓜都知道不能用糖來替代蘋果或牛肉,它毫無營養價值。想達成低碳飲食,你需要的是水果、蔬菜、豆類、堅果,對地球和自己的健康都有好處。

食物里程(Food Mile)鼓勵就近購買食品

簡單地說,食物里程就是從生產地到購買地的運送距離,但食物里程並不是造成溫室氣體增量的重要因素——這是常見的誤解,實際上,食物里程只占與特定食品相關的總排放量的5-7%。

從緩解氣候變遷的角度來看,食物的環保程度取決於農民種植的方式。但我們仍鼓勵你就近購買食品,以減少農產品運輸距離,且避免選購空運的生鮮食品。就食品運輸量而言,空運遠不及海運,但它排放的溫室氣體卻是海運的50倍。至於要知道那些食品是空運來的,請檢查包裝上的原產國。

不過,氣候友好型飲食真的對環境有積極影響嗎?

別懷疑,答案非常肯定。除非改變飲食習慣,選擇對氣候更加友好的食物,並減少浪費,否則即使其他緩解變化的戰略奏效,我們仍會超過《巴黎協定》所設下的目標:將全球升溫限制在1.5攝氏度。換句話說,如果人們對肉類和乳製品的需求仍以原先的速度增長,光這一點便足夠搞砸一切。一旦涉及碳排放,善用自己或集體(如餐廳、學校、監獄)的購買力便能帶來很大的優勢。是的,下一頓飯正決定著我們的未來。

 ▌整理報導: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