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開展: 排遣恐懼、回歸內心,呼應全球疫情下人與空間的關係|cacao 可口雜誌

突破疫情帶來的各項挑戰,國美館「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將於5月22日至11月21日於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由國立臺灣美術館、策展團隊自然洋行建築設計團隊及草字頭國際聯合舉辦《台灣郊遊—原始感覺共同合作場域計劃》展覽,於普里奇歐尼宮展開史上人力最少、最精簡的布展工作挑戰,同時還須兼顧各項防疫規範與施行措施。策展人曾志偉提到「克服自然給予的挑戰,當我們正視人類內在的原始感知並逐漸產生正向對應能力時,恐懼也就會消失了。」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開展期間,配合義大利政府與威尼斯大會的防疫政策,展館進入採取預約制,入館須佩戴口罩,並遵守防疫動線參觀。更期許國際疫情逐漸趨緩,在威尼斯臺灣館歡迎各國觀眾到場參觀,為《台灣郊遊》帶來更多國際能見度。

國立臺灣美術館、策展團隊自然洋行建築設計團隊及草字頭等參與人員合影

在古老監獄裡,創造寧靜而原始的場所

本屆大會主題「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呼應現代世界需要建築,尤其建築作為環境與人的溝通橋樑,將生活、工作、理想地合為一體,亦是將神性、生活、與旅行融合的場域。推動團隊梳理數個獨特案件、跨領域合作經驗,深入探討打造環境建築的前端企劃、與後續實驗建築的營運紀錄,以「提問 (Ask)」、「共同合作 (Work Together)」、「相互影響(Influence Each Other)」三個對應大會主題的子命題,並與數個跨領域的團隊一起探索出建築、環境與人共同生活的方法。

《台灣郊遊》展場位於原為古老監獄的普里奇歐尼宮,位於威尼斯重要交通樞紐與觀光景點,在一個古老而封閉感的空間中,以展覽創造出寧靜而帶有原始感受的場所,適洽地呼應目前全球疫情發展下人與空間的關係,在隔離的狀態下我們如何自省、內觀,重新省思人與生活環境的互動關係。策展團隊刻意在整體展場提供許多留白,並保留普里奇歐尼宮空間本身原有質感,並展出新作包括投影,與建築的原有元素互相搭配,希望讓觀眾有機會透過這些基於自然的項目,回歸個人感覺心念、周遭感知來貼近當下時代,找尋平和的心境。

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外觀
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展場—天然修道院

正視人類內在,挖掘正向力量

透過在地風土環境,臺灣所啟發和衍伸的自然靈感,展出五個建築項目:「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天然修道院」、「類生態光學冥想屋」、「原始知覺研究室」以及「勤美學—森大」,以多面向探討人與自然互動下的建築思維與視野。值得一提的是,自然洋行所創立的2003年,也正是SARS疫情爆發的那一年,今年再次面臨COVID-19疫情的挑戰,自然洋行仍是以堅持的信念面臨這樣的重大挫折,並持續磨練與堅信著:向自然學習的建築理念。

此次策展人兼自然洋行創辦人曾志偉在訪談中,提及在田野學習時的啟發和經驗:「人類在自然的野地,如何透過本能的感覺啟動應對能力,克服自然給予的挑戰,當我們正視人類內在的原始感知並逐漸產生正向對應能力時,恐懼也就會消失了。」從家鄉的土地郊遊,挖掘逐漸淡忘的事物一自然、物種、或文化。透過打造生活的場所及建築的過程,向周遭不同的人事物、不同的古老智慧一起學習、一起合作,從微小之處形成點點滴滴的生活全貌。

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展場一隅
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展場—少少 原始感覺實驗室

▌整理報導:林圃君|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