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假期不想人擠人、塞在景點車陣中,在家躺著看電影也能開闊視野。十部不同風格的小眾藝術電影、喜劇片、驚悚片、紀錄片,總有一部適合你!
《抓狂美術館》(The Square)2017|導演:魯本奧斯倫(Ruben Östlund)
以藝術策展人的生活為線索,展開的黑色幽默電影。影片用當代藝術撕下了那些所謂文明的偽裝,不斷拋出一些極具現實性的問題,引發人們思考。作為2017年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得主,這部影片的優秀之處就在於抓住了人性的尷尬點。尤其在影片的後半段,劇中人的尷尬擴大到了觀眾身上,在嘲笑過電影中的人物之後,人們不禁思考:這究竟是在笑誰呢?
《死亡密碼》(Pi)1998|導演:戴倫·艾洛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
故事主角是位天才數學家,他痴迷沉醉於數字的世界,認為一切自然界的事物都可以用數字解釋。他潛心研究,試圖透過數字推演出,種種生命跡象背後的奧秘和規律。但是越是逼近答案,他越是無法忍受致命的頭痛。他發現了過去十年來股票市場的混亂波動,其實是由背後的一套數學模式在操縱。在介乎真實與虛擬的世界中,他正在走向瘋狂。
《大災難家》(The Disaster Artist)2017|導演:詹姆斯·法蘭科(James Franco)
當勵志傳記片遇上電影史上的爛片王《房間》(The Room),所誕生的就是這部《大災難夾》。一部關於電影人拍電影人的作品,喜劇的外衣下也隱藏了一絲辛酸。偽紀錄片的方式,將本片主角湯米維索(Tommy Wiseau)的敏感、孤獨、偏執表現得淋漓盡致。電影在佈景、海報製作等方面,都還原了湯米維索的原片,可見其用心。
《尋秘街拍客》(Finding Vivian Maier)2014|導演:約翰·馬魯夫(John Maloof)和查理·西斯科爾(Charlie Siskel)
此片揭示攝影師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的雙面人生。生前才華橫溢,卻默默無聞做了40年保姆,去世後留下10萬多張芝加哥街景和街頭人像底片,2007年導演約翰馬魯夫在拍賣會上,買了裝滿底片的箱子後,開啟這場揭秘的紀錄片。薇薇安·邁爾也被攝影界公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師之一。
《噪反城市》(Sound of Noise)2011|導演:Ola Simonsson、Johannes Stjarne Nilsson
電影主角出生於著名音樂世家,他的童年記憶是一長串代表榮耀的祖先名單,但他痛恨音樂,那對他是一種折磨。當一群鼓手發動音樂快閃攻擊,把整座城市當作樂器敲打。鼓手們準備以歌劇院做為終極目標,讓城市聆聽一場前所未有的音樂會。
《赤手登峰》(Free Solo)2018|導演:金國威(Jimmy Chin) 、伊莉莎白柴瓦沙瑞莉 (Elizabeth Chai Vasarhelyi )
第91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得主,攀岩好手艾力克斯霍諾德(Alex Honnold)從2009年就夢想著徒手攀登酋長岩,這件事成為了他的 終極目標。紀錄片拍下了約塞米蒂國家公園及酋長岩的壯麗景色及霍諾德登頂的歷史時刻。除此之外,片中還回顧了他怎樣處理極限目標帶來的生命風險,以及他如何追求卓越完美,在無繩索保護的情況下保證萬無一失。
《最酷的旅伴》(Visages Villages)2017|導演:安妮華達(Agnès Varda)、JR
這部電影是一個儀式,拍的人和看的人構成了一場告別。由法國新浪潮祖母安妮華達與街頭藝術家JR共同執導。二人開著一輛小貨車在法國鄉村穿梭,通過記錄沿途所遇到的人及其經歷來致敬勞動者。沒有特定的計劃安排,整部影片就像一次藝術冒險之旅。每次偶遇都是奇蹟,每個臉龐都有故事。一部平行世界的童話由此誕生,他們將普通人的故事記錄下來,並將肖像照片印在高大的建築物上,這既是對他們人生的讚美與肯定,也讓觀眾的心底產生了一份溫暖。
《影像之書》(Le Livre d’image)2018|導演: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
與尚盧高達其他的電影相比,《影像之書》少了一份激進與質疑,更多的是其與自身的對話。在這部影片中,沒有特定的演員、劇本,而是將已有電影片段進行剪輯、重組。這樣的做法乍看以為是在偷懶,但實際卻是對導演剪輯能力的一大挑戰,尚盧高達對電影語言的顛覆精神,在此體現的淋漓盡致。贏得71屆坎城影展特別金棕櫚獎實至名歸。
《法蘭西斯.培根:暴力畫筆》(Francis Bacon: A Brush with Violence)2017|導演:Richard Curson Smith
英國畫家法蘭西斯.培根在國際享有盛名,人們對畫作的總體印象總是「可怕、痛苦和令人不安」。培根的陰暗面到底來自何處?經常見到有藝術評論家將他40年代的作品與戰爭聯繫到一起,那麼是來源於戰爭嗎?受訪者們似乎都對此持有保留意見。本片從更本源的角度、從培根的個人經歷進行挖掘。
《廿四格》(24 Frames)2017|導演: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Abbas Kiarostami)
這部影片的創作靈感來源於阿巴斯收藏的老照片。通過數位成像、3D建模等多種技術手段,成功還原了這些照片的前世今生。正如法國導演尚盧高達所說「電影始於葛里菲斯,止於阿巴斯。」影像中飛鳥掠過原野,村莊升起炊煙…。阿巴斯的電影始終都帶有一份詩意,他在動態與靜態影像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樑,用這部影片幫助觀眾理解影像藝術的獨特之美。
▌整理報導:Bohe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