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DJ這行,有公式可依循,想作為音樂產業中,收獲掌聲風光的一群,比起以往容易,承擔成本也大幅降低;數位化助燃音樂產業,讓人人有功練,人人都能指望自己當明星。
然而Mr. Kloud選擇從黑膠開始磨,磨練聽感、磨練手藝,也磨練自己耐心,「黑膠就是DJ的起點,當我學成,就掌握了脈絡和邏輯,之後想要怎麼變通都可以,活用對我來說很重要。」底子要穩,舞台就有氣,氣被匯聚,才有人群,所以曾經也有孩子在Mr. Kloud旁一邊跳舞,一邊嗨,這是魔幻時刻,音樂讓彼此靠近的時刻。Mr. Kloud自然還會繼續放歌,他對見證奇蹟上了癮。
職業欄填寫:DJ
大學時跳舞,Mr. Kloud迷上黑人音樂,那可真是個令人沸騰的新大陸,也讓他輾轉結識到DJ VICAR,DJ VICAR被譽為台灣的黑人音樂傳教士,2016年他領著Mr. Kloud 走到更深處,並傳授自己的一套,Mr. Kloud從被引進門的四堂課到身體真正能反射,不致慌亂施展DJ技藝,花了大概一年半的時間。而如今Mr. Kloud以專職DJ在各地演出,也落在30後半的人生了。
起步算晚嗎?然而真正的優勢或許是,一個DJ在面對音樂、聽眾時所抱持的心態與姿態。
2018年Mr. Kloud對外公開表演,從早前隸屬於The Wall電子音樂空間的Korner開始,接著迎接該年的第一場商演,那次演出獲得水原希子的青睞,讓Mr. Kloud視為可以繼續闖下去的sign,「我當時知道自己還沒有走到這個產業的最核心,但隨著水原希子關注我的IG帳號,這件事就像火花一樣,讓我相信只要沒有走歪,繼續在這領域裡精進,這類的好評或肯定就會一直發生。」

迎合可能有用,但過不了內心的坎
2019年到2020年,也嘗試在香港和日本表演,累積不少好評,Mr. Kloud感覺一切妥當,沒想到後來疫情來了,每個人都負傷;原本Mr. Kloud想要前往韓國、中國的計畫被迫中斷,但他緩下來,想著出不去,自己在台灣可以做什麼?諸如找到自己的立足點、拓展受眾,和不同圈子合作,他全都試過一輪,也都穩穩地做。
台灣市場趨於分眾,不同風格的DJ都有機會出頭,Mr. Kloud曾經也掙扎到底要往非主流做,還是往主流市場靠攏,「我後來覺得主流跟非主流是自己定義出來的,如果一個DJ可以把主流放得好,然後也跟非主流融合得好,也是他的本事。如果要全然排斥主流,也就少了理解群眾的機會,這是很可惜的。」至於如何拿捏,Mr. Kloud舉例如果在一個以華語金曲為主的場子,他會選擇放張清芳、鄭華娟或是江淑娜,他的想法是,在更晚近一點流行的藍心湄、庾澄慶或王力宏,跟張清芳一班人的製作人或有相通,所以他們的歌一放,聽眾其實也會有感,甚至驚喜,進而造成畫龍點睛的高潮。

音樂是神殿,教他謙卑
「以前我會想,怎麼人們只聽一些很大眾的東西,可是如果音樂就只有佔他生活中一個很小的層面怎麼辦?以及他們今天來,又不是來上課的,所以我必須要理解到我的受眾跟我的想法就是不一樣。」真正的難處其實是:DJ作為一個表演者,藉由觀察群眾,進而展現自身熱情,最終跟全場一起開心,抵達集體心流。
成為Mr. Kloud前喜歡的音樂,跟成為Mr. Kloud之後在聽的音樂,幾乎完全不一樣了,Mr. Kloud說起自己心中認定的一名好DJ,應該要兼具娛樂性、表演性和知識性,因此聆聽、累積大量的曲目,就成為日常功課,隨著各類型的音樂越聽越多,就越明白自己的不足,「以前有一陣子我都以為自己在海水裡游,現在才發現,我根本就還在淺水區走。」
因此要成為一個夠格的DJ,必須要先具備捨棄的勇氣,捨棄速成、公式,並警覺地與主流保持若即若離,Mr. Kloud之所以痛苦,來自反覆自我辯證,而也是在透徹了當下的自己究竟能做到什麼、不能做到什麼,才能獲得清朗的快樂。

Mr. Kloud聊聊三張最喜歡及影響自己最多的專輯
1.《Scenery》—福居良(Ryo Fukui)
多年前被專輯其中一首〈Early Summer〉所感動,而開始主動買爵士樂黑膠的第一張專輯。2016年第一次去日本時,在神戶的商店地下街看到原版專輯,要價15,000日幣,當下覺得太貴而沒入手;結果隔了兩年再看到時,已經漲到了 40,000日幣,就再也買不下手。後來只好趁復刻時速速買下,直到現在偶爾還是會拿出來整張聽完,是我心中日本free jazz的極致代表作。
2.《Typhoon Lady》—大上留利子(Ruriko Ohgami)
開始接觸「取樣」這個音樂製作手法時,從中發現的一張日本soul jazz專輯。封面所呈現女主唱並非世俗認定般賞心悅目,然而她甜美又具穿透力的嗓音,以及在70年代就能聽到如此充滿靈魂樂般的編曲,對我來講就跟寶物一樣。2018年在東京某間二手唱片行挖到這張寶的當下,已經不管身上沒有盤纏,硬是掏出 JCB卡買下(價格為7,000 日幣),我想失心瘋就是這樣吧。
3.《Walking In The Naked City》—Kuniyuki Takahashi
一開始當 DJ 時,都在聽能量很飽滿的黑人音樂,過程中也只是延伸到爵士及浩室音樂,但整體來說,還是往舞曲音樂這條路上去聽。在疫情期間,其實這樣的音樂跟當時的內在有著極大衝突,於是開始逐步往更空靈的電子音樂去尋求內心的平靜。一般的電子樂都會有種刻意塑造出來的空間感,Kuniyuki的音樂結合了真實樂器及電子聲響,讓人宛若在虛實空間穿梭。〈Night Forest〉這首更像是直接出現在你所處的環境中造景,身歷其境感非常強烈,也讓我打開了電子樂的這道門。
任何一個職業與創造都源於生活,關於生活的問答:

Q:你認為的「生活」是什麼?
Mr. Kloud:我覺得生活是每個當下,都做自己發自內心想要做的事情,這就是生活,有時候即使現實跟自己的內心有所衝突,可是也要知道該怎麼取得平衡。越尊重自己的感受,生活也會越自在。
Q: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取得平衡?
Mr. Kloud:觀察自己的行為模式蠻重要的,若查覺到某些事情或狀態的比例出現失衡的跡象時,可能就要找到一個新的模式,進而啟動調整。全職做DJ後,你會對這些東西越來越敏銳,因為這個會很直接反映在表演上,因此要更清楚自己的狀態,要理解到現在狀況是什麼,對應的方式又是什麼。而且也絕對不能硬撐。
Q:怎麼樣的生活狀態是你最嚮往的?
Mr. Kloud:我覺得某種程度上,現在已經很接近的我心中的理想生活了。從過去懷疑怎麼可能把音樂當成正職工作的想法,到現在默默走到這一步,音樂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托這份工作的福,讓我有機會拜訪很多地方。

▌採訪報導:林圃君|攝影:陳志誠|動態攝影:陳志誠|特別感謝 THT唱片場地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