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農欣專欄(10)| 嚐一口恐怖背後的滋味|cacao 可口雜誌

法國導演楚浮的《日以繼夜》是我最喜愛的電影之一,英文片名「Day For Night」是形容在白天拍攝夜戲的技法,內容主要是由劇組人員和導演(楚浮親自演出)的視角出發,講述電影拍攝過程中所面臨的種種挑戰、和鏡頭背後比拍攝的劇情還更高潮迭起的故事。也讓我開始對於在螢幕前看不見的電影製作過程產生好奇,終於在搬到洛杉磯之後,有了幾次移至到幕後「觀戲」的經驗,也體會到了些許電影和電視製作背後,複雜且迷人的過程。

記得那是一個異常寒冷的五月天,驅車開往手機訊息裡匿名為「Scared」的試裝地點,到了現場發現還有許多臨演還在排隊等待,原來因為每個人都需各試一套70和80年代的服裝,因此進度上有些拖延。進了試衣間,負責治裝的工作人員,確認了我願意接受假血的特殊化妝後,特地拿了亮面的皮衣、搭配牛仔短裙作為80年代的定裝,而70年代的一套,則以較保守鄰家女孩風格做搭配。

幾天後,劇組在一個名叫格倫代爾藝術表演劇場(Alex Theater)的劇院進行拍攝,聽工作人員講述,才曉得原來今天是拍《美國恐怖故事》的衍生作品:《美國恐怖故事集》裡的劇集。故事內容講述在播放一齣名叫「Rabbit Rabbit」的恐怖禁片時,觀影者受到影片驅使,開始互相殺死對方的情景。

《美國恐怖故事集》故事內容講述在播放一齣名叫「Rabbit Rabbit」的恐怖禁片時,觀影者受到影片驅使,開始互相殺死對方的情景。|螢幕截圖

今天來了約六十位臨時演員,因此必須分批做妝髮和進場拍攝。我們這組由80年代的場景開始拍,換上之前試好的服裝後,接著就是進行妝髮的部分。一起工作的髮型師,火力全開地花了近一個小時,把我的直髮弄成了大澎捲髮,還細心幫我調亮髮色,增添一些80年代的野性感,並似乎對於在我頭上完成作品感到十分滿意,頻頻拍照紀錄。化完妝,戴上了造型給的復古大框眼鏡後,已完全跳脫平日的自己,化身為美國80年代到戲院觀影的民眾。

一進到拍攝現場,幽暗的劇院裡煙霧彌漫寒氣逼人,光線只來自幾個大小不等的屏幕上投著的影片。我與幾位同事被副導選中,要拍攝在鏡頭前尖叫的特寫片段,要我們想像在這個戲院裡,看見了人生中最恐怖的電影時,受驚嚇放聲尖叫的表情。

我們輪流坐到指定的觀眾席上,鏡頭就架在離我們的臉不到15公分的距離。其中一位負責掌鏡的是難得在好萊塢片場裡,看到的亞洲女性攝影師,近距離看著她指導同事架設攝影機的過程,由衷感到崇拜。雖然是拍攝大特寫,但在黑暗的劇院裡和瘋狂造型背後,卻讓我感覺到異常的安全,就在副導的指令下奮力尖叫,兩個take後順利完成了任務。

一行人出了拍攝的劇院後,馬上進行70年代的造型和妝髮,髮型師把剛剛弄好不久的捲髮拉直,改成比較保守的造型和髮色,並且重新上妝。可惜因為改換妝髮花了太久的時間,一整個組員錯過了進場拍攝的時間。進餐後再次回到片場,準備今晚的「血腥」重頭戲,然而場景又拉回到了80年代,因此所有的妝髮造型又得重新來過。負責特殊化妝的彩妝師,在我們八個飾演傷者的臉和身體上畫假血和傷口後,便前往拍攝場景移動。

這次的場景從劇院內移至售票入口處,要拍攝我們被其他觀影者攻擊後,逃出戲院的過程。此時這時來了一位特技演員,他的任務是第一個衝出戲院,用血淋淋的身體奮力撞向「Rabbit Rabbit」電影看板後,倒地吐血而死,我們隨行在後依序逃出。

此場景大約重複拍攝了20幾次,每一次重新拍攝,特殊化妝師們都需要前來,補我們身上的血和整理妝髮,特技演員也須在稍作清理後,重新含著滿口的假血。看著他非常敬業的不斷重複準備,便好奇的問他假血的味道像什麼?他湊趣的回說:嚐起來像是「America」!

《美國恐怖故事集》敬業的特技演員|螢幕截圖

今晚的拍攝,就在大家在戲院前倒地而死,警察前來支援的場景下結束。離開片場前,化妝師們還等著幫我們一個個卸下身上的假血。這雖然不是我參與過最大預算的場面、也沒有大明星相伴,卻是相當特別的經驗。感受到拍攝恐怖電視劇裡,需要非常到位的氣氛營造和妝髮道具,也敬佩劇組工作人員,在他們近15個小時的工作時數期間,還能如此敬業用心。

《美國恐怖故事集》最後一幕警察前來支援的場景|螢幕截圖

十月份剛好是美國的「恐怖月」,為了迎接31日萬聖節的到來,一整個月隨處可見以「恐怖」為主題的活動或派對。而洛杉磯的許多電影院,也相繼推出經典恐怖電影片單,受歡迎的程度,可以看出美國人對於「被嚇」的熱衷。我也趁機造訪了兩個頗負盛名的電影院,享受一下坐在螢幕前看恐怖片,而不被其他觀者攻擊的過程。

位在好萊塢東邊的「新比佛利戲院」(New Beverly Cinema),自1920年代成立起,歷經了幾番起落,在2007年被導演昆汀.塔倫提諾買下後,就致力於播放他個人蒐藏的35mm膠卷電影,並有午夜特場和雙片播放的模式,為此獨立電影院的最大特色。我和友人選了日本導演大林宣彦的奇幻恐怖經典《鬼怪屋》 (House),搭上《鬼咬鬼2》(Encounter of the Spooky Kind 2)的組合。

「新比佛利戲院」
「百萬戲院」一隅

Cult經典加上香港殭屍果然魅力不凡,連續三天場場Sold Out。 觀完影後,除了對大林宣彦的大膽風格相當崇敬外,也可以想像其拍攝過程的瘋狂。另外在洛杉磯的大螢幕上,與劇院裡的外國人,一起觀看伴我童年成長的香港僵屍片,也有種時空錯置的懷舊感。

另一間是位於洛杉磯市區的「百萬戲院」(Million Dollar Theater),在1918年時耗資百萬美元所建造的12層樓建築物,擁有2000多個席位,曾是洛杉磯第一大劇院。無奈娛樂工業重心轉移陣地後逐漸沒落,過去曾為西班牙戲劇的表演中心,也曾被當成教堂使用,80年代甚至一度關閉。目前為歷史地標建築,也是「秘密電影俱樂部」(Secrete Movie Club)播放電影的據點之一。

位於洛杉磯市區的「百萬戲院」
「百萬戲院」一隅
「秘密電影俱樂部」的主辦人
「秘密電影俱樂部」十月份片單

我選在馬拉松式的播放大衛.柯能堡經典恐怖片的夜晚拜訪,現場還有遠道而來的義工,替前來朝聖的觀者介紹此戲院的歷史。本身就出現在許多電影場景裡的百萬戲院,角落裡處處充滿時間的痕跡、和詭譎的氣氛,讓進戲院觀影的儀式,更增添其不可取代性。

在上回拍攝完的幾個月後《美國恐怖故事集》就在Hulu串流平台播放了,在其中的《汽車影院》劇集快要結尾之處,終於看到了格倫代爾藝術表演劇場(Alex Theater)的場景。可惜當天大部分的拍攝的畫面都沒有使用,只出現最後在戲院前,我們倒地而死警察前來支援的畫面。而在螢幕前一閃即過的驚悚背後,我沒有錯過的是:上百位工作人員一起超時的努力,和重複無數次吐血倒地而死的精彩演出。


關於專欄作者:胡農欣

桃園中壢人,於紐約生活和工作多年,現居洛杉磯。在台灣當過小學老師、紐約的美術館館員。對未知的遠方總是充滿嚮往,曾到過巴西、柏林、北極與冰島等地駐村創作。目前正在所處的城市裡,挑戰寫作,找尋新的可能。

延伸閱讀:胡農欣專欄(9)| 祭那些被時間的白蟻啃食的記憶

▌作者 & 圖片提供:胡農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