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農欣專欄(11)| 日子像是在空中翻舞的一片藍色絲綢|cacao 可口雜誌

日子有顏色嗎?

在歲末年初的交界處,連續好幾天陰雨綿延的洛杉磯,累積了難得一見的降雨量和高山的降雪量,雖然雨雪帶來眼前的些許不便,但能夠幫助在未來的一年裡減緩乾旱和野火的威脅,也算是老天爺給的新年禮物。

趁著終於放晴的午後,久違藍色天空中透著的暖暖的冬陽下,在咖啡的露天座位上,翻閱著麗貝卡.索爾尼特(Rebecca Solnit)的《野外迷路指南》(A Field Guide To Getting Lost),篇章裡既科學又詩意地討論著「藍色」的各種意義…

短波長的藍色處在光譜的尾端,是離開太陽到達我們眼前的路上,在天空中迷路的顏色; 藍色是記憶、是孤獨、是期待、是失去、是你和所愛的人之間的距離、也是那個你永遠到不了的遠方

過去一年的日子,彷彿透著麗貝卡筆下的色調,層疊著複雜的情緒:某些期待順利的成真了、某些未完成的期待讓我失去了一些自信、有些人在生命裡出現後治癒了孤獨、有些人在生命裡消失後只剩記憶。人和人之間的距離跟著起伏的疫情靠近又疏離,越來越確定所謂過去的正常日子,就像是永遠到不了的遠方、那個迷路的藍色天際。

再仔細回頭看,還有新家裡親手漆上的藍色廚房櫃子、抽屜裡多了的那一本藍色護照、隨身攜帶的藍色酒精瓶、片場裡藍色的特效屏幕、和美國上任近一年的藍色執政黨。

2019年的冰島:記憶中的藍色國度

是藍色

這個語言中最遲來了的顏色詞彙。在過去由於調製藍顏料的礦物始終稀少,因此是畫家展現畫作價值性所使用的顏色。藍色也是時間的顏色,冰川裡的積雪長時間受到壓力,擠出了空氣,結成的緻密的冰體,吸收了光譜幾乎所有的顏色,只讓藍色光波穿透。而受擠壓的時間越久遠,呈現出的藍色也就越深切。

近期的創作正進展到了冰島的篇章,利用在這個11%被冰川覆蓋的藍色國度裡,所蒐集來的28天的午夜夕陽,來討論內心和外界時間相抗衡的弔詭。透過藍曬法,在陽光下經過不同秒數的曝光過程,將這28片的夕陽,在水中洗成了不同階調的布魯士藍。這些藍色的冰島午夜夕陽,不只是重現打亂日夜交替的永晝日子,也同時轉換成了計算的刻度,揭示了時間的存在和理性的特質。

隨著藍曬的曝光時間不同而呈現不同階段的冰島夕陽

然而內心對時間的感知從不理性,尤其因疫情而持續失序的世界,扭曲了全球將近80%人類對於時間的感知,甚至改變了我們做夢的形式。內心的那個時鐘,沒有指針循環移動的按部就班,反而像是一片隨著風在空中翻攪的藍色絲綢,時而展開擴張延長,時而蜷曲急速飄搖,彷彿不斷地在過去、現在、未來的座標中拉扯掙扎。也像是一層老化褪去的皮膚,是再怎麼試圖緊握都無法抓住的一去不返。

2021年末的新聞裡,因為變種病毒的來勢洶洶,頻頻翻新的確診人數、和各國重新封城關閉國界的決策,似曾相識。在蘇格蘭的家人,也傳出有人確診的消息,打亂了原本團聚過節的計畫,今年的耶誕,婆婆終究還是一個人過。此時理性前行的外在時間也彷彿亂了步伐,遠本以為終於離開的過去又重新繞回到了未來。在這樣充滿變數的時刻裡,唯一能確定的是,在下次跨越藍色的海洋相隔的國界時,一定要加倍給的擁抱。

══回應可口2021年度回顧══

Q:2021年養成什麼新的習慣或改變?能舉例嗎?

過去的一年增加了聽Podcast 跟有聲書(Audiobook)的習慣,除了在開車或運動時也用耳朵閱讀的方便外,同時也增加眼睛休息的時間。

Podcast的內容多元,從電影、心理學、環境到食物都討論。隨著心情可以選擇:跟著韓裔名廚David Chang 從韓式泡麵討論到亞裔身份認同,也可以聽聽加州的環境保護部部長 Jared Blumenfeld(推動2035禁止銷售新出廠的汽油動力汽車法案的幕後推手)主持的Podship:earth 對於環境議題甚至藝術的討論、或是美國公共電台(NPR) Invisibilia 由心理和科學的角度出發,透過說故事的手法,探討人類的思想和行為如何被各種不可視力量牽動著。

有聲書裡,偏好由作者親自閱讀的書籍,透過作者的聲音詮釋更能貼近作品,如:傑瑞.薩爾茲 (Jerry Saltz) 《如何成為藝術家》(How to Be an Artist)、 王鷗行(Ocean Vuong)《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On Earth We’re Briefly Gorgeous)、大衛林區《在夢中》(Room to Dream)。

Q:2021年度整理出最推薦的電影、書、影集、展覽、音樂?

展覽:因為疫情而延期超過1年,瑞典藝術家皮皮洛蒂.瑞斯特(Pipilotti Rist),30年回顧個展《心胸開闊,與我為鄰》 (Big Heartedness, Be My Neighbor),終於在2021年9月於洛杉磯現代藝術博物館葛芬分館(The Geffen Contemporary at MOCA)順利開幕,是我今年最心儀的一檔展覽。

皮皮洛蒂的作品結合影像、音樂、行為、和装置,用身體來探討女性的身份認同,是她作品的特色之一。在葛芬分館裡創造的沈浸式展場,像是進入了好萊塢的片場,大型錄像投影出私密的身體部位、森林裡的菇菌、鮮豔的花朵、水中吐泡泡的嬰兒。當觀者迷失在作品中絢爛的色彩時,同時體驗用陌生的視角重新觀看熟悉的世界。

皮皮洛蒂.瑞斯特《心胸開闊,與我為鄰》展場一隅

Q:2022年的到來,自己有什麼期待?或是特別嚮往的目標?

希望在2022年,能夠對地球和身體都更溫柔,既然外界的世界充滿未知,只能更任性地照著自己的速度,專心朝著想要的目標前進。另外希望手邊正在進行的出版計劃可以順利完成,如期與大家分享。


關於專欄作者:胡農欣

桃園中壢人,於紐約生活和工作多年,現居洛杉磯。在台灣當過小學老師、紐約的美術館館員。對未知的遠方總是充滿嚮往,曾到過巴西、柏林、北極與冰島等地駐村創作。目前正在所處的城市裡,挑戰寫作,找尋新的可能。

延伸閱讀:胡農欣專欄(10)| 嚐一口恐怖背後的滋味

▌作者&圖片提供:胡農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