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農欣專欄(3)|我告訴你什麼叫作自由:那就是無所畏懼|cacao 可口雜誌

自從5月16日,在冷清的洛杉磯市區街頭,巧遇超人在對街過馬路的不真實場景後,原本像是在乘坐慢速旋轉木馬,安靜地重複轉圈圈的日子,突然之間失速翻轉,被拋離現實的軸心。接下來的幾個禮拜,眼前只剩快速變換的風景,一陣天旋地轉之際,也只能緊緊地抓著扶扞,在內心裡尖叫。

遇到超人的當天晚上,在廚房煮裏晚餐時,聽見是外頭有放煙火的聲響,便好奇到陽台邊觀看,結果看見白黃夾雜的濃煙,伴隨著爆炸聲,在對面的公寓後竄出。鄰居們紛紛到陽台上張望,有人甚至在迅雷不及掩耳之際,已經抓著背包,向公寓外奔出。我和老公大衛互望,一時之間,不知如何是好。不過幾分鐘,就看到洛杉磯警局,在推特上發出的新聞,原來是距離住處兩個街口的菸草店,因不明原因發生起火和爆炸的意外。

當晚有超過240名警消人員前來搶救,多架警用直升機在空中盤旋,過程中,大火還引發了零星的爆炸,11名消防隊員因而受傷。幾個小時後,火勢才被控制住。隔天住附近各處,拉起封鎖線,讓原本已經空蕩的街頭,多增添了一股不確定的煙硝味。

5月25日,美國新冠病毒的死亡人數,正在突破10萬大關之時,在明州街頭的一角,一段白人警察,用膝蓋跪壓非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致死的影片,又再次檢測出了,長久傳播在美國社會裡,比COVID-19威力更強、更難治癒,一種叫做「種族歧視」的病毒。四名涉嫌員警,雖然馬上被警方開除,但是卻遲遲未被判刑。加上過去幾個月內發生,好幾個被受爭議種族事件的累積,從明州開始的抗議,延燒到美國各州。住在洛杉磯市政府、和警局總部附近的我們,目睹了從和平的小眾抗議,到大規模抗爭的過程。

洛杉磯市政府前抗議民眾

5月29日入夜後,洛杉磯市區,警察與示威民眾發生衝突,商店的櫥窗被砸毀,有人趁亂進入超市、珠寶店搶奪財物,多輛警車也被縱火。到處逃離警方逮捕的示威者,也朝住處接近,直升機、警鳴、和橡膠子彈聲,同時在電視轉播和窗戶外響起。當晚警方逮補超過500人,隔天洛杉磯市長,便立即宣布,晚上8點到凌晨6點的宵禁,並向中央政府請派,國民警衛隊(Natioanl Guard)支援洛城警方。

「宵禁」(Curfew),是一個我很陌生的名詞,還在居家避疫的我們,其實早已經不知多久,晚上沒踏出家門過。直到看到街頭的場景,才對這個手機裡,不斷發出的警訊有所理解。警察總局前抗議的群眾在一旁吶喊著,頭上有盤旋不停的直升機,路上有一輛輛呼嘯而過的警車,國民警衛隊的戰車在各處部署。所有一樓的商家、住宅,紛紛用木板、紙箱、報紙、黑塑膠袋,盡可能的保護玻璃櫥窗,遮蔽所有可能會引發搶奪的物品。我還在細細觀看,這個恍如戰時的奇情時,路上一位騎著腳踏車,跟我們一起等紅綠燈的拉丁裔人士表示,這次已經是他人生,在洛杉磯經歷的第三次宵禁。

原來洛杉磯的警民衝突,有深厚黑暗的歷史

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於1992年,與喬治·弗洛伊德事件的起因類似,因為白人警察對黑人,羅德尼·金 (Rodney King),使用過當武力,卻判無罪釋放,而爆發洛杉磯市一系列動亂。四天的暴動中,引起約600起縱火,並有63人在暴動中死亡,數千人受輕重傷。92年的暴動,像是這座城市的一道疤痕,每每被提起,都似乎有一種隱隱的痛楚。然而至今,卻依然未改善的洛城警政系統,無數黑人的性命,持續在警察執法過當下犧牲,卻未有公平的審理,也是這次引發大規模抗爭的主要原因。

在美國多年的生活、和工作經驗,讓我對於這個國家,有更緊密的連結、和較深入的理解。自己也曾經親身經歷、或目睹歧視事件,懊悔當時,不夠有意識,而無法即時地,為自己或身邊的人發聲、辯護。因此對於這次的黑人平權運動,很難漠視內心裡的憤怒,以及對改變的冀望。除了幾次上街頭參與遊行外,也透過不同管道,瞭解美國黑人歷史和抗議訴求。但也讓我意識到,身為亞裔族群,在面對黑人平權運動時,同時處於白人至上的壓迫,又同時享有相較於其他有色人種多的特權,此種尷尬、兩難的位置。

於洛杉磯市,為喬治·弗洛伊德,以及多位在警察暴力下,身亡的黑人罹難者,所舉辦的追悼會

也許因為每個人生活經歷、和成長背景的不同,自然的對於此次平權運動的觀點會有些相左

然而,也有不少人,忽視自身享有的特權,因不了解而誤解,黑人平權的原因和訴求,讓在紐約的好友楊欣儒(Jocelyn Yang),憤而蒐集、整理了各個管道的資訊,進行中文翻譯的計畫。希望能突破語言的隔閡,能讓更多華人,能從亞洲視角出發,理解和認識「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這個複雜的議題。我也藉機與她討論,交換一些想法和文章,也參與部分的翻譯,過程中,不但解答心中的許多疑問,也讓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特權,以及對黑人內化的歧視。

儘管宵禁早已解除了,抗議也趨於和平,許多商家,還是保留了木頭釘板,保護店面。路上行人漸漸回籠的洛城小東京街頭,出現了一群,替為尚未拆除的釘板,繪製壁畫的藝術家們。經過剛繪製完成的黑人歌手,妮娜·西蒙(Nina Simon)的肖像前,和創作者Laura Weinberger聊天後,才了解到壁畫背後的故事。

由藝術家Kent Yoshimura,在洛杉磯小東京街頭,發起的壁畫活動
藝術家Laura Weinberger繪製的妮娜·西蒙(Nina Simone)肖像壁畫

在加州出生長大的Laura表示,其實很多人不曉得妮娜·西蒙(Nina Simone),除了是著名的歌手外,還投身致力於美國60年代的民權運動,曾經發表過「I will tell you what Freedom is to me: No Fear.」(我告訴你什麼叫自由:那就是無所畏懼)的主張,就是她作品想傳達的主題。

另外Laura也語帶哽咽地訴說,此壁畫,也是要獻給她的大學好友妮娜(Nina),在她們即將從大學畢業之際,Laura目睹了一位酒駕的白人女性,撞死她的同窗,卻因為有錢有勢,請了最好的律師辯護後,竟然無罪獲釋。透過此壁畫作品,替一個在美國不公的法制體系下,被犧牲的年輕黑人女性的生命發聲,希望這個社會有一天能還給妮娜、和她家人一個正義與公道。

洛杉磯市政府前,把喬治·弗洛伊德事件,比喻為「耶穌第二次革命般的傳奇」旗幟

1957年,卡繆在諾貝爾文學獎,得獎演說提到「或許每個世代內心懷抱著改造世界,我的世代知道在這個世代是無法做到,而他的任務或許更大,在於阻止這個世界的崩解」。目前世界看來還處在崩解邊緣,但我們也似乎也改造了一些,在卡繆的世代中,無法完成的任務。如果因為疫情,而讓川普政權,顯露出破綻和無能; 如果因為此次的黑人平權抗爭,而真正地撼動了,過去根深蒂固白人至上的特權。2020,這一年才走到一半,卻是我在美國生活過最混亂、紛擾的一年,又未嘗不也是最美好的一年。


關於專欄作者:胡農欣

桃園中壢人,於紐約生活和工作多年,現居洛杉磯。在台灣當過小學老師、紐約的美術館館員。對未知的遠方總是充滿嚮往,曾到過巴西、柏林、北極與冰島等地駐村創作。目前正在所處的城市裡,挑戰寫作,找尋新的可能。

延伸閱讀:胡農欣專欄(2)|像是突然降臨的「永晝」,等待著召喚「黑夜」的咒語

Text & Photo provider:胡農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