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農欣專欄(8)| 穿一雙藏著祕密的紅鞋:世紀疫情下的藝術進駐(下)|cacao 可口雜誌

16毫米(16mm)電影膠卷翩翩地走進了我這2至3年的創作裡,這個正在逐漸消失的媒材,用一秒鐘24格的速度,讓人類大腦產生的視覺暫留,將靜止影像轉換成流動光影的幻覺,使觀者進入自己腦中投射出來的世界裡,不斷地夢境和真實間遊走。成了我探討記憶、時間等主題最貼切的介質。

「不癒之境」展覽中的第三件作品「桃樂絲紅鞋的秘密」,就是使用電影膠卷為媒材的創作,靈感是來自1939年由茱蒂.嘉蘭(Julie Garland)所主演的的歌舞奇幻電影《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這部電影除了在美國彩色膠卷影史上佔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之外,也是一部描述「返鄉的渴求」以及彰顯「家庭價值」的經典。

電影故事裡的高潮,是當桃樂絲穿著紅寶石鞋,一邊敲鞋跟三下,一邊重覆念著「沒有任何地方能夠替代家」(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終而返回家鄉堪薩斯(Kansas)與家人團聚的場景。然而影評家Salman Rushdie卻指出,桃樂絲在接下來的系列故事裡,其實並沒有留在她好不容易重返的家鄉,而是乘著鞋子的魔力四處旅行,最後竟然帶著家人到奧斯(Oz)定居。因此指出,藏在桃樂絲的紅鞋裡真正的秘密,並不是「沒有任何地方能夠替代家」,而是「任何地方都可能成為家」的寓意。

Salman Rushdie對於紅鞋秘密翻轉性的詮釋,回應著我目前正在重新尋找「家」定義的過程。「桃樂絲紅鞋的秘密」作品裡的畫面,試圖重現《綠野仙蹤》裡敲鞋跟的經典場景。只是,這次紅寶石鞋並沒有帶著主人,回到她當初離開的地方,而是在各式場域裡不停流轉,直到尋找到答案為止。

「桃樂絲紅鞋的秘密」是透過16毫米膠卷循環片裝置的形式,讓不斷重複播放的影像,表現還在不斷找尋「家」定義的過程。

「桃樂絲紅鞋的秘密」裡其中的一個場景是在Marty Liboff的家,Marty是一個在駐村地附近的威尼斯海灘(Vanice Beach)出生長大的樂手,也是一個《綠野仙蹤》迷,他的住所裡到處陳列著他的父母與自己充滿故事的蒐藏,其中也包括了《綠野仙蹤》的古董玩具和茱蒂.嘉蘭的肖像。我就在這些經典故事人物角色的陪伴下、和這個充滿家庭記憶的場域裡,穿著紅寶石鞋敲鞋跟,展開了尋找家的旅程。

Marty Liboff 堆疊著層層記憶的家
Marty也與我分享茱蒂.嘉蘭在拍攝《綠野仙蹤》位於好萊塢的住所,也成為紅鞋造訪的地點之一。

與Marty的相遇其實是透過「Venaissance」的聚會,「Venaissance」是同期藝術家Sultan Sharrief與友人所創立的工作小組,在2020的疫情爆發的數個月後成立,每個禮拜五由當地的居民、社會運動參與者、和無固定居所的街友們(Unhoused)所組成的團體,目的是希望能夠協助,因為居家避疫的命令,而來到威尼斯海灘(Venice Beach)駐留超過400名的街友,幫助他們尋找與社區共存的方法。

對於洛杉磯還不算太熟悉的我,卻對於加州日益嚴重的遊民議題感到並不陌生,座落在洛杉磯市區住處附近,有著近百年歷史的「窮街」(Skid Row),目前就住著超過7000名街友。街頭上四處散落著破碎的美國夢,以及過度資本主義、和不健全的社會福利制度下的犧牲者,是這個城市和國家最難解的習題之一。

2019年底參與由Los Angeles Poverty Department (LAPD)為Skid Row遊民舉辦的藝術節(Festival for All Skid Row Artists)的志工

然而威尼斯海灘的街頭聚落,卻瀰漫著不太一樣的氛圍。許多街友在此從事藝術創作、音樂表演,並且把自己的居所,搭建成裝置藝術的基地,並與附近住戶、商家、和海灘步道來往的遊客互動頻繁,熱心地關心附近的社群、並相互分享食物以及資源。他們來自各種教育、社經背景,就如同電影《游牧人生》(Nomandland)裡的主角們一樣,有些是自願選擇脫離社會制度規範找尋自由,然而多數人則是有著不得不的苦衷。

經過幾個禮拜的討論和聆聽不同街友們的的需求後,工作小組設計出了在上層可以種植可食用蔬菜,於下層可以擺放個人物品,並且能夠上鎖和「移動式植物箱」(mobile planter box),希望能夠透過認養植物箱的行動,讓街友們學習種植食物的技能、增加自我價值的肯定、美化且改善四周環境,並減少偷取物品造成的紛爭,進而改善當地居民和商家的觀感,尋找共生之道。另外我們也定期舉辦發送食物、和關於種植的講座活動,期盼能夠增進與社區居民與皆有的聯繫和對話。

參與「Venaissance」四個月的過程中,讓我對於遊民的議題,有了全然不同切入的視角和理解方式,並且跳脫出傳統的定義範疇,重新審視「家」可能的形式。並在學習栽植的過程中、以及討論社區未來的想像裡,讓我在還看不見盡頭的大流行疫情中,對未來種下了期盼。

駐村的過程中,參與了「Venaissance」為期四個月的聚會 ( 「Venaissance」是Vanice Beach和Renaissance的組合字)

「兩個半圓」裝置作品的概念,就是反應此心境的創作。為展場特別設計過的移動式植物箱,與「桃樂絲紅鞋的秘密」的電影裝置隔牆相呼應。利用定時開啟的生長燈,讓植物可以在兩個半月的展期中持續地生長。植物箱上方的圓形鏡面,反射著在天花板上分開的兩個半圓形鏡面,象徵著被疫情打破的完整狀態,然而在調整觀看角度後,破碎的狀態將可重新還「圓」過程。

「兩個半圓」裝置作品

「不癒之境」展覽裡的最後一項計畫,是線上開幕活動「晚餐對話」,希望能透過此活動填補在展覽中缺席的「味覺」——這個牽動記憶、和觸發情感最直接且細微的元素,並試圖製造一場在疫情下不被允許的相聚。被邀請一起晚餐的客人,對我這次的創作有某種程度上的啟發,並且都是離開原本出生長大的家,來到異鄉生活和工作。透過事前交換食譜的方式,用烹調著對方的懷舊之情的過程,來觸動沒有事先安排過的對話,跳脫個人觀點的侷限,回應展覽主題的普遍以及共通性。

晚餐對話」開幕活動的中文字幕版本

就在駐村進入尾聲之際,洛杉磯的疫情再度升溫,12月份令人結舌的確診人數,屢創疫情以來的新高,因而重新進入半封城狀態。所有的戶外用餐全部禁止,讓好不容易恢復的生氣又被迫劃下了句點,走在近乎寂靜的街道上,路旁被加上封條的戶外座椅,有一種the party is over鬱鬱之感。為了安全考量,駐村中心也決定將暫停觀眾預約看展的計畫。因此「不癒之境」就在不被看見的展廳裡獨自療癒著,而我,也即將踏上一個不同於以往的返家之旅。

https://vimeo.com/manage/videos/496843569
https://vimeo.com/manage/videos/496843569

關於專欄作者:胡農欣

桃園中壢人,於紐約生活和工作多年,現居洛杉磯。在台灣當過小學老師、紐約的美術館館員。對未知的遠方總是充滿嚮往,曾到過巴西、柏林、北極與冰島等地駐村創作。目前正在所處的城市裡,挑戰寫作,找尋新的可能。

延伸閱讀:胡農欣專欄(7)| 築一個「不癒之境」: 世紀疫情下的藝術進駐(中)

▌作者&圖片提供:胡農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