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台灣新冠疫情的超前防疫,讓台灣一年多的時間免於國際疫情爆發的恐慌、沒有像國外進入長時間居家隔離的考驗。或許是這樣戒備心鬆懈了,但更多的是病毒的變種難揣測,讓五月中的台灣也進入疫情危機。在人心惶惶的此刻,我們邀請可口專欄作者們,分享他們在疫情期間的生活樣貌,讓帶點焦慮的我們有些生活參考,或是鬆弛緊繃的心情。
「我發現我的專欄,每一篇文章幾乎都跟疫情有關啊!」在洛杉磯的胡農欣第一時間不自覺笑了出來。過去一年至今,國外的日常生活就是在疫情的新生活型態中做各種生活嘗試。她首次放下專欄裡談的藝術及創作,在這裡與我們分享輕鬆及療癒的飲食手作。
══════
執筆之際,洛杉磯郡已經有超過一半的人口,施打了至少一劑的疫苗。目前單日確診人數不到300人(最高一天曾逼近3萬人次)。整個加州正在力拼6月15日的全面重啟,大家已經迫不及待揮別疫情的陰霾,奔向久違的「正常」生活。
回顧這一年多來在美國的防疫日子,經歷了一開始只是準備面對暫時改變的妥協,轉變成看不到盡頭的無奈淡定。在一切被迫停止的狀態下,長期處在固定不變的空間中,日子像是沒有標點符號的長篇文章,一天黏著一天過,徹底改變了我對於時間的感知,也開啟了嘗試新生活型態的慾望。
受到友人怡蓁的啟發,開始在家自製「康普茶」(Kombucha)的有趣活動。這個傳說中源自中國,有著長生不老功效的發酵茶飲,近幾年在美國十分受歡迎。尤其是在疫情爆發後,宅在家裡多出來的時間,加上對健康飲食的意識提升,讓許多人加入了釀茶的行列。自製康普茶的材料其實相當簡單,主要就是水、茶、糖、玻璃瓶、透氣紗布、和橡皮筋一條,剩下的工作就是要照顧由猶如外星人活體般的菌母「茶菇」。除了定時餵食白糖或砂糖外,就是沒事虛寒問暖,測量溫度和酸鹼度,讓它可以層層增生,順利將糖分轉換成酒精和醋酸。



經過兩個禮拜左右,再分裝於小瓶子中加入不同食材,進行2-7天的第二次發酵後,就可以得到多種風味層次的氣泡茶飲。雖然難以測量康普茶在我身體裡到底產生了什麼療效,但每每很有成就感地望著飲品中奮力上升的大量泡泡,在防疫中積累的部分苦悶,也似乎也隨之昇華消散。
另外「茶菇」身上不斷增生的酵母菌,還可以拿來做「酸麵包」(Sourdough bread)。這個堪稱麵包界裡最費時費工的貴族,從培養「酸種」開始,需要連續幾天不間斷地細心照料,並且經過多次重複的混合、折疊、靜置等動作後才可以放入烤箱。然而當廚房裡充滿著剛烤出來外酥內軟的麵包香氣時,是每個與酸麵包奮戰成功過的人,無法言喻與分享的療癒時光。

目前待在家的時間,相較於居家避疫時幾乎減少了一半,無法像過去一般定時照料康普茶或烤酸麵包了。那些被晾在廚房角落裡的空瓶罐們,已成為防疫生活回憶裡的一部分,但同時不也是,那些再壞的情況終將會過去的最好證明。

關於專欄作者:胡農欣
桃園中壢人,於紐約生活和工作多年,現居洛杉磯。在台灣當過小學老師、紐約的美術館館員。對未知的遠方總是充滿嚮往,曾到過巴西、柏林、北極與冰島等地駐村創作。目前正在所處的城市裡,挑戰寫作,找尋新的可能。
▌延伸閱讀:胡農欣專欄(8)| 穿一雙藏著祕密的紅鞋:世紀疫情下的藝術進駐(下)
▌作者&圖片提供:胡農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