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電影作品中,強迫症常常被描繪成完美主義者的怪癖,這類角色經常會過度清潔某件東西,或是不停開關電燈。而在現實中,強迫症是一種折磨人的嚴重焦慮障礙。這種病令人極度痛苦,並且非常浪費時間,而且並不一定表現為對整理和清潔的過分追求。
當某人同時出現了沉迷式行為和強迫式行為時,我們就可以診斷他患上了強迫症。所謂沉迷,就是那些我們覺得並非自己本意且並不必要,但又會反覆不斷出現的想法、慾望或衝動,通常會導致焦慮或痛苦。沉迷式焦慮的一種表現可能是這樣的:「我要是碰了別人,他們就感染了,怎麼辦?」他們的問題格式往往是「要是……怎麼辦?」,並且不可能得到完全肯定的回答。經歷沉迷式焦慮的人往往會試圖利用其他想法或行動(比如強迫自己做某件事)來無視、壓抑或中和這些念頭。

強迫式行為就是那些我們為了緩解焦慮而採取的重複性行為,可能包括反覆洗手、反覆整理、反覆檢查,以及像祈禱、數數字、默念某個詞彙這樣的心理活動。那些表現出強迫式行為的人其實是在對沉迷式焦慮作出回應,他們根據自己心中的嚴格規則執行這些強迫式行為。
有強迫症的人相信,採取這種物理行動或心理行動,可以緩解焦慮和痛苦,避免某些可怕的事件或狀況。然而,強迫式行為與意在中和或阻止的情緒或事件之間其實並沒有什麼現實聯繫,就算有,這種行為也明顯過度了。更痛苦的是,因為強迫式行為只能暫時緩解沉迷式焦慮,卻不能提供長期解決方案,所以,這種行為最終會助長焦慮情緒。
顧慮過度是一種強迫症嗎?顧慮過度有時被視為強迫症的前兆,它是一種對道德事務或宗教事務的強烈關注。
強迫症是一種遭到嚴重誤解和輕視的精神疾病,歷史學家喬安妮·埃奇博士(Dr Joanne Edge)專攻中世紀末期及近代早期歐洲的社會文化歷史。她研究回顧式精神病學、診斷歷史上的名人也曾被強迫症所困擾,這讓許多後人找到認同的感覺。如:提出《物種起源》的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終身都承受著各類精神和身體症狀的困擾,其中的原因引來了各方學者的熱烈追索,他們最後通過回顧式診斷判斷達爾文有強迫症、亞斯伯格症候群、伴有陌生環境恐懼症的驚恐焦慮以及心身症。究竟是哪種病症導致達爾文出現了這麼多身心問題,這些學者很難達成共識。

不過,我們確實從達爾文自己的話語中知曉了,對自身及孩子健康問題的沉迷式焦慮令他相當痛苦,此外,他還做出了一些可以稱為強迫性行為的舉動:不斷從他人處尋找肯定、重複嘮叨某些話以及反覆的查驗行為。然而,達爾文很大程度上是他那個時代和地域的產物。
時至現今,「達爾文有強迫症嗎?」如果你用這種問題方式,倒不如用「達爾文和他周圍的人如何看待,並處理他承受的這些痛苦?」這樣的提問顯然要好得多。對於經歷過強烈精神痛楚的人來說,無非是找到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