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見了,也沒有看見;抽象超越表面,層層疊疊裡藏有預言。10月迎來大師霍剛和陳景容,和他們望向藝術酣暢處,發覺到其實沒有邊界;從北到南,從身體的紋理走往大地母親的懷抱,「人必須是人?」,若有一天超越人、神與佛,我們何以繼續創作與存在?
獻給10月,你就是自己的光輝。
90後.霍剛

「90後‧霍剛」企圖呈現霍剛進入耄耋之年後,卻有如90年後出生的年輕藝術家熱情創新的創作靈魂,屢屢超越自我且堅持不懈的意志,更展現出高頻率的藝術律動。秉持著持之以恆的精神,「霍剛」已然是21世紀華人幾何抽象藝術的代名詞。
展覽日期:2023.9.23—2023.11.5
展覽地點:采泥畫廊
我用身體畫座島

「我用身體畫座島」的概念源自於寫生這個活動,我們常常以眼睛看到,然後用手畫出來的方式來紀錄,但有沒有可能用不同的身體感官來觀察周遭的變化呢?日本的漫畫家山口飛翔在漫畫《藍色時期》中畫出:「現在所看見的風景也不單只是眼前所見的景色,這個風景是由各種歷史、文化、流行與人堆疊出來的,變成我們現在所看見的風景。」
展覽日期:2023.7.11—2023.10.1
展覽地點:桃園市立兒童美術館
Beyond the Hidden 隱外之境

吳東龍在其創作裡有著深刻卻纖細的筆觸和協調感;在此次展覽中,觀眾可以看見他對理性的自覺,甚至對於畫作中畫布底色的處理、堆疊,也蘊藏著科學實驗般的假設、嘗試、驗證,而在這面畫布上可視的種種,也是當下眼前這幅作品帶給觀眾在感知上的自由與看見自己的契機。
展覽日期:2023.9.16—2023.10.21
展覽地點:Artemin Gallery
似人非人系列:認知演算,人造器官,電幻知覺

藝術家賴俊廷提出:「人必須是人?」這個問題探索了監視資本主義的認知演算和控制論有機體之間的關係,以及人的本質如何被形塑。展覽中,賴俊廷將展出六件作品,其中包括穿戴裝置電覺第二器官,這些裝置使用微電流擴張觀眾的感知能力,使他們能夠更廣泛地認知信息,進一步擴展了人類的生物身份。「似人非人系列」作品融合了東方哲學思想和超人類主義運動的理念,引導我們朝向一種全新的賽博格存在,而這種存在超越了人、神、佛的傳統分類,並提出了對「人」、人工進化和科技的重新思考。
展覽日期:2023.9.23—2023.10.22
展覽地點:台北國際藝術村,百里廳
書+家計畫:頁頁之間 系列—李燕華個展

藝術家李燕華探討人對於時間與空間的記憶,透過視覺符號創作過程探討生命的核心,試圖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追尋。其作品涉略圖像學、建築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美學等。《書計畫》自2006年開始創作至今,曾在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奧地利、波蘭、中國、墨西哥、俄羅斯等國展出,李燕華將書本文件視為是文字的家,並與已逝作家對話,展開對書的本質、書序及書的翻閱做了些藝術性的探索及創作
展覽日期:2023.9.12—2023.11.12
展覽地點:嘉義市立美術館
寂靜的世界—陳景容個展

陳景容為臺灣超現實主義的先驅,也是最早學習西方濕壁畫的藝術家,他出生於1934年,自師大美術系畢業後前往日本留學,留日期間,他拜長谷川路可為師,學習西方濕壁畫與鑲嵌畫的製作,這形塑了他日後的藝術風格。以素描做為繪畫的基礎、繪畫材料與技法等等面向的追尋,建構出他內心中寧靜而寂寥的畫中世界。而展覽中也將展出陳景容擅長的大型鑲嵌畫以及油畫、版畫、陶瓷畫等諸多作品,呈現多元創作。
展覽日期:2023.8.26—2023.12.3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城市密碼.台北賦格

回顧攝影類型的更迭與發展,城市/晨街廓內外的景觀、空間、局部、生命樣態與人類活動,一直是吸引世界各地攝影創作者積極投入的書寫對象;拍攝實務也在宏觀/微觀的距離調控、日夜/晨昏的選定、觀點/視角的鞏固、隨機/定著的切換。知名攝影師沈昭良擔任策展人,匯聚來自台灣、法國、日本和馬來西亞的9位攝影創作者:水島貴大、余白、李雅妍、何鴻志、林軒朗、陳彥呈、陳淑貞、黃郁修、鄧毅駿,一同深入踏查當代館、捷運中山站到雙連站間的街廓景觀,透過鏡頭展開一系列的書寫實踐,以獨特的視角呈現城市生活的多重層次。
展覽日期:2023.9.23—2023.11.19
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周邊街區及合作空間
TAFALONG 太巴塱

《TAFALONG 太巴塱》以口傳文化為主軸策劃,邀請部落族人獻聲錄製部落的神話故事,作為展覽前三區的脈絡基底;在虛實交映間展開的路徑上,聆聽與遙望祖輩如何直面自然威脅並逐步建立生活,歷經一代代的消長與傳承,並於波瀾混沌之中蛻變出屬於部落文化傳統的價值。例如在第一區的「起源」,以阿美族創始神話「Tiyamacan」為開端,耆老Osay Hongay簡燕春的嗓音與聲光裝置邀請訪客遙想遠古情境,一步步進入優美而深邃的部落文化之中。
展覽日期:2023.8.18—2024.8.18
展覽地點:O kakimadan no to’as no Tafalong 太巴塱文物館
過日子

毓繡美術館2023年下半年度展覽「過日子」邀請台灣及泰國兩地共四位藝術家展出,包含徐均育、庫索菲亞・尼布耶莎(Kusofiyah Nibuesa)、羅懿君和烏達邦・寧曼萊考(Uttaporn Nimmalaikaew),藝術家們的創作媒材取自日常可見的鐵絲、紙板、香蕉皮、紗網等,將這些熟悉的材質火燒、印染、風乾並拼湊為肖像、人體,藉以探討尋常生活表象下的種種議題。
展覽日期:2023.9.16—2024.2.18
展覽地點:毓繡美術館
南島藝術三年展

首屆「南島藝術三年展」採雙策展人制,由阿美族策展人那高.卜沌及排灣族策展人伊誕.巴瓦瓦隆共同提出「溯源」(RamiS)作為展覽主題,並邀請學者童元昭、龔卓軍擔任展覽顧問;首屆南島藝術三年展,將著眼於原住民藝術家如何透過藝術的力量,跨域結合生物學、生態學、人類學及語言學等網絡,為永續未來共同發聲。
現今人類的生活及生態環境已到崩解邊緣,「溯源」也許是一種解答思路,試著從RamiS中找答案,去接納原住民族有靈的、崇敬自然的生活態度,朝向萬物共生的可持續未來。
展覽日期:2023.10.17—2024.2.18
展覽地點: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整理報導:林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