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Boomer」流行現象:為什麼世代總是有隔閡?|cacao 可口雜誌

「OK Boomer」(反諷:你們這些老人說的都對)的抱怨文成了網路流行文化。Boomer可以引申解釋為抱持某種守舊觀念,並對今天的年輕人頗有微詞的人群。作為一種流行文化,OK Boomer的含義就是以年輕人自己的方式、文化來解釋自己,期望以此回應所有來自老一輩人的質疑,並批評那些引發社會不平等的長輩。對於世代的隔閡,今天這些把「OK Boomer」掛在嘴邊的年輕人未來也會變老,也會抱怨未來的的年輕人。

OK Boomer是近期在歐美極其流行的網路用語。作為一個貶義詞,它被用來駁斥或嘲笑那些觀點過時、消極判斷、居高臨下的老年人,尤其是指嬰兒潮時代(Baby Boomers,1946-1964年間)出生的一代人。OK Boomer的意思是,當你試圖和老年人講明某一道理時,他們卻秉持著老想法,難以說服。這時的你只好無奈地說一句OK。

從古至今的長輩們都在努力進行著類似「你們這些年輕人啊」這樣的規勸、忠告,甚至早在公元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就能找到這樣的表述。這個現象也許從更早以前就存在了,這是我們人類長久以來循環往復的現象。

心理學家約翰.普羅茨科(John Protzko)認為:這似乎是一種記憶障礙。因為每一代人都會重複出現一些記憶偏差,就像痙攣一樣。 他和同事在《科學進步》(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試圖追根溯源,解釋為什麼類似這樣的偏見會反復出現於歷史長河中。而他們最新研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研究人類的記憶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在什麼情況下會失靈)。另外也指出,就在我們對其他人做出負面評價時,也在體現著我們自身的某些特點。

首先,在調查了數百名發展心理學頂尖的專家之後,甚至認為這幾乎是一種效應—— 年長的一代傾向於認為當今的年輕一代不如過去的青年優秀。2017年,當時的普羅茨科已經在這方面研究了大量數據,包括60年以來兒童的考試成績數據,以及對於孩子們的耐心、延遲滿足的量化數據。海量的數據可以幫助他了解在幾十年內兒童的發展情況,比如在總體上,孩子們的延遲滿足能力到底是在增強,還是在減退。在他公佈數據結果之前,他先聯繫了超過260位發展心理學家,請他們做出預測。當孩子們面對誘惑時,他們保持靜坐的能力到底是在這幾十年間有所提高,還是在減退,或者他們預測該項能力只是維持不變?注意,這些學者應該是在該領域最有發言權,也最了解兒童行為發展趨勢的人。

做出悲觀預測的專家佔比相當大,84%的專家認為多年的數據會顯示孩子們的該項能力越來越差了,或者是維持不變。但大多數人都錯了。只有16%的專家做出了正確判斷:總體上來看,如今的兒童在延遲滿足方面做得比幾十年前的兒童更好。但,有個奇異現象是,即使他們是世界最頂尖的學者,即使他們專門研究認知發展,他們仍然傾向於認為,「如今的孩子們在客觀上就是大不如前。」在幾十年間,成年人對兒童的抱怨幾乎連用詞都一模一樣, 他們會說孩子們和年輕人更懶散了,更容易坐享其成,而且總是以自我滿足作為行為行為與判斷的初衷。

面對這些研究,普羅茨科陷入了疑惑:為什麼?為什麼經過了一個又一個千禧年,成年人仍然認為如今的孩子們就是大不如前了?這並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問題。普羅茨科認為「這當然是一種偏見,一種刻板印象。」想想看,如果今天人們提出的所有這些批評並非針對青年一代提出的,而是針對少數民族提出的,那麼被指責的一方甚至可能會發動暴力反抗,而且他們會反過來責問,你們的證據在哪裡?認知偏差很難被消除,但幸好這並不意味著人們根本認識不到偏差的存在。鑑於最近關於記憶取得的研究成果,對這種特殊的認知偏差終於有了初步的解釋。

過去的記憶會被當下篡改,人類記憶的運作方式可能並不是你以為的那樣,它並不是一卷錄影帶。當我們回憶某事,並不是在大腦中按下了倒帶按鈕,也不是倒回至某處後重新按照事件本來的樣貌播放一遍。事實上,記憶是一個不停建構的過程。

當我們調取一段記憶,我們要做的是把它重新拼湊出來,把那些腦海中關於此事的零散片段重新組合。我們重組起來的回憶的確是基於事實的,然而在這個重組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大腦偷懶取巧的環節。比如在回憶時,我們的大腦往往會先找到最容易會想起的那些信息碎片。

這也可以理解,因為回憶這項工作就好像是一個剪輯師在進行工作,然而得到的時限只有短短幾毫秒。在匆忙之中,這位剪輯師必須使用最容易獲得的材料填充到些事實碎片之間的空隙中,最終完成一段視頻。這種保證速度的工作方式有一個弊端:當這位剪輯師將記憶碎片拼湊完整時,我們往往察覺不到哪裡是事實碎片之間的空隙,因為那些空隙被巧妙地隱藏起來了。

Image result for OK Boomer
image via theindiealto

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按照事物發生的本來樣貌記住了它們,但事實上,這只不過是我們的想像罷了。 

這種記憶系統帶來的結果,就是製造記憶偏見,這很像現在論(Presentism)的觀點。為了回想起過去的一些事情,我們從此時此刻的事物中找到一些碎片,並將這些當下的碎片雜糅到過去的記憶碎片中。舉個例子:當我們回憶過去的一段人際關係,我們對這一段關係的感受就來自於此時此刻,我們對於相關人物的感受。如果這段關係已經變質了,那麼無論在過去我們的真實感受是好是壞,此刻我們對這段關係的回憶都是不愉快的。

為了評價當下的青年,人們總是會試圖回想曾經的青年並進行對比。但回憶實在太難了!誰又擁有那些關於過去青年的客觀信息呢?由於任何人都沒有這種客觀信息,因此我們會使用當下的信息來填補記憶中的空白。但問題在於,我們並不是使用當今青年的一些信息來填補我們的記憶,而是使用當今我們自身的信息來填補記憶。

研究顯示,越是相信權威主義的成年人就越容易認為今天的孩子們對長輩毫無敬意,遠不如曾經的那些少年兒童。越是喜愛閱讀的成年人就越容易批評如今的孩子們對閱讀沒有興趣,遠不如當年的自己。越是在智商測試中得分高的成年人,就越容易批評如今的孩子們沒有當年的自己聰明。

對於當下的偏見認識並不是成年人低估當今少年兒童的唯一原因。因為在測試中,即使是那些在權威主義認同程度得分較低的成年人也往往認為今天的孩子們對長輩並不尊重,遠不如當年的自己。這種回憶過程中的偏差只是所有影響因素其中的一項,正如所有結果都有著複雜的成因。年長一輩人對「現在的年輕人啊」抱持偏見的成因也許有很多,但至少還有一項是極為可能的:即這種偏見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意義上的明示或者暗喻,不斷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或者,這種認知偏見脫胎於一種認為過去就是比現在更好的普遍懷念。

無論成因如何,成年人應該讓孩子們鬆一口氣。如果說Z世代真的在數據中體現出哪些客觀特徵的話,那麼客觀上,他們的確在以下方面強於過去的幾代人:他們更少吸毒,更少飲酒,而且開始進行性行為的年齡也晚於長輩。令人擔憂的是他們也更焦慮、更抑鬱,但當今社會其他年齡段的人群也紛紛體現出這一特徵。

Older man and young man reading
 Photo by Roman Samborskyi / Shutterstock

儘管如此,偏見仍然存在。之所以偏見無法消除,部分原因來自於成年人是如何看待自身的。

成年人與青少年時期的自己相比行為更穩重,也有了更高的認知水平(他們當然希望事實如此)。事實上,關於人格的科學研究發現,隨著年齡增長,人們才會變得更認真、更穩重。換句話說就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我們才會更勤奮地工作,並且更好地管控自己,不會輕易胡鬧。

幾代人之間的溝通往往只是相互埋怨,這總是導致一種「世代主義」的結果,或者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基於人們的出生時間,一群人可以對另一群人產生先天的偏見或者刻板印象。人們總是傾向於對某一代人做出過於概括的描述,基於這種世代的劃分,人們總是嘗試通過觀察找到世代之間存在的差異,並描述這種差異。然而從我們目前進行的科學研究來看,事實上人群的特徵區別比這種世代劃分要復雜得多。

對於不同世代的人群,我們所看到的差別並非這些世代所特有的。這種差別可能僅僅是年齡差別帶來的某種普遍意義上的區別。

年輕人往往就是更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也更自戀,而年長的人往往更堅守自己的經驗。然而雙方的爭論根本無法消除那些人們對現實的真正抱怨。比如眼下的青年已經厭倦了那些加劇社會不平等的政界、商界成年人,而他們不滿情緒的真正對象很明顯地並非指向嬰兒潮的一代。在心理學領域,我們可以就世代問題展開一場熱情而激烈的辯論,討論一下除了年齡帶來的差別以外,以「世代」分類人群是否真的有意義?

人們必將不斷地尋找數據來支撐那些世代之間的差異,而普羅茨科則是著重在對人性的研究,如他所說:千禧一代與任何一代人都是一樣的, 他們也會變老,他們也會看著未來的孩子們重複如今他們聽到的指責與抱怨。這種記憶的偏差還會伴隨人類千秋萬代流傳下去。

整理報導:Bohe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