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發展健全的城市,地下文化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台北很明顯受到主流意識的影響,地下的聲音幾乎快被淹沒,抱持著要讓地下音樂持續發聲的前提,「有機派對」因此誕生。
「有機」在十年前,是一個新的詞語,在環境還沒受到汙染以前,這個詞是不存在的,音樂也是一樣。好比我們在推行的新式Techno,不論是活動概念、製作方式、音樂元素甚至聆聽者本身,都和以往不同。Techno是聲響的藝術表現,當代的Techno更加了大量美學,讓聲音聽起來更加有深度。雖說Techno乍聽之下重複性很高,但其中細微的變化是非常獨特,沒有仔細聽是不容易發現它的奧妙,而Techno的無限可能,不但可以融合古典、爵士以及傳統樂器等,在協調與不協調之間找出一個平衡點,其相互合作的成果,往往十分讓人驚歎。

台灣其實一直都有這樣的聽眾存在,我必須承認會聽這樣音樂的人都非常在意環境以及音響系統,Techno不是簡單的音樂,就好比古典音樂,必須在一個舒適寧靜並且有良好音場的環境下才能欣賞。國外的Techno場景常常是在一些很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例如廢墟、發電廠、舊工廠等,再配上設計過後的音響系統,兩種元素碰撞在一起,讓所有舞客為之瘋狂,尖叫聲永遠不會停下來。
紐約的布魯克林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原始粗糙環境,說是Club也不太像Club,說是藝文場所又感受不到高雅的氛圍,簡單的來說大多是老舊的紅磚矮建築。捨棄了華麗的裝潢,沒有過多的燈飾,不是暗暗的紅光就是一片漆黑,我非常喜歡這樣的感覺。紐約有大量的種族融合,不過來參加這種活動的人都非常有個性,但不是時尚,而每個人臉上都露出解放與滿足,特別是一個叫Public Assembly的空間,這裡經常邀請地下DJ來這裡演出,場地不大,但是氣氛是其他地方感受不到的,尤其是它的抽菸區在樓房與樓房間的小巷,裡面堆滿啤酒桶和垃圾,大夥在裡面抽煙聊天,相當擁擠,好玩的是巷子裡只能靠月光來辨識對方。

雖說Techno是國外文化的產物,但現在網路更加發達後,更能體會創造屬於自己的文化才是最重要的,而音樂才是共通的語言。最好的例子是新加坡DJ Xhin在Techno界獨樹一格,全球為他為之瘋狂。他也提到Techno不是只有國外才能有這樣的環境,亞洲必須有人共重視這樣環境的存在;但我相信台北是一個很前衛的城市,有很多不同的人,他們喜歡跟別人不一樣,喜歡追求新鮮事物。

關於作者:Josh Därtz,台北人。身為 SMOKE MACHINE 組織頭,建立了有機派對以及秘密派對UNCOVER,他那極端和黑暗的個性,在音樂上的解讀令人難解捉摸,在藝術上的定義更加激情。曾經活耀於紐約及東京的地下文化場景,往往只用相同的語言來表達對於次文化的見解。
▌採訪報導:Bohe H.|圖片提供:謝子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