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君子》(Tartuffe)是法國戲劇作家莫里哀(Molière)的作品。該劇講述教會騙子在宗教包裝下通過各種手段讓富商深信不疑,並一步步滲透到他的家中,企圖奪走他擁有的一切的故事。鬼才戲劇導演奧斯卡‧柯爾斯諾瓦(Oskaras Koršunovas)在立陶宛國家劇院版本再現這部名劇。在這個瘋狂速度的年代,自戀主義與民粹主義是如何成為後現代的「偽君子」。
《偽君子》誕生於法國十七世紀反封建反宗教統治的社會背景之下。十七世紀初期,法國天主教不僅以公開的形式支配著社會生活,同時還以隱蔽的方式進行罪惡活動。劇中偽君子為教會人士,拿宗教的外衣當盾牌,而實際上則是為人唾棄的騙子。在立陶宛國家劇院版本的《偽君子》中,導演奧斯卡‧柯爾斯諾瓦通過其他角色的行為,去表現他對二十一世紀社交網絡中,某種虛假和距離的境況思考,我們得以在虛擬的世界,展現一個更「完美」的自己。

舞台上方螢幕上投出富商在社交網絡中發布正面的內容、而他的女兒則在自拍濾鏡下,呈現完美修飾過的喜怒哀樂……
擅長把經典文本融入當代語境的奧斯卡‧柯爾斯諾瓦在劇場中抓住了社交網絡的顯著特徵,並塑造一個新的虛偽競技場。「自戀無罪,討拍不用理由」也許是當代青年的宣言,但在這樣的影響之下,我們都在參與並塑造一個不那麼真實的自我,與其這是時代的現象,不如說我們被社交網絡的屬性所左右,參與合謀了一場盛大的化裝舞會。「你想獲得更多的點贊,就需要拋出更多說教的言論。社交網絡的點贊成就了他的道義」,導演這樣諷刺道。

在這場虛偽的化裝舞會,騙子取得了勝利
他們贏了,那些渴望獲得榮耀和金錢的人,他們不斷創造慈悲的自我形象。這位立陶宛導演的嚴肅性,對莫里哀的戲劇進行了政治解讀。對於他來說,騙子不再是一個虛偽的奉獻者,而是那些隱藏自己的利己主義,並在蠱惑人心的言論,背後貪圖利益的偽善者。這些偽善者在1990年後,包裝成慈善資本家,進行對歐洲民粹主義運動的關注。「邪惡的是,偽善是他們重塑自我的方式」他警告說社交網絡,為這現象提供新的武器。在充斥著私利、後真相和虛假新聞的當今社會,如蝗蟲般繁殖的政治民粹主義者是否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偽君子」?

▌可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