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欄填寫__|潘雨晴:走在小眾的道路上,想像力可以召回記憶,勾出幻想!用氣味說故事 |cacao 可口雜誌

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以「茶」這件事來說,擺好車馬沖泡是喝茶, 在手搖店買一杯少冰無糖也是喝茶。不分場合語境,日式西式,或者在食用燒賣、叉燒包後潤潤嘴,茶,似乎是一種隨遇而安的存在。

以茶為香水的原料,在國外雖然行之有年,「P.Seven」卻是第一個以台灣茶為元素,做香水發想的品牌。台灣茶與慣見的黑茶、白茶、紅茶、綠茶的區別, 如同人們品茗時能感受到的層次變化,有趣的是,在創辦人潘雨晴的創作中, 茶在嗅覺及味覺外,也能以視覺體現。「那是一次與公益團體的合作,玩共創。」她說:「我們以視障者的繪畫創作為基礎,創作氣味,讓視障者藉此聯想畫面,接著再按對方的反饋修改味道。」她向我們透露,嗅覺素養固然是調香訓練中的重要環節,但根本上,一名創作者能走得多遠,還是得仰賴想像力。相對的,受眾聯想力也同樣重要。

截至目前為止,「P.Seven」共有七支香水創作,如果將之比擬為七個情境、七個故事,那麼必然有一個可稱作元敘事(Metanarrative)的存在——這就是我們所做的,邀請你從香氣的魔幻衆妙之境下降。

職業欄填寫:氣味設計師

你聽說過茶香水嗎?不需要把它想得太複雜,「P.Seven​」​就是個台灣香水品牌,只是我們使用台灣特有的茶做呈現,比如說,金萱茶、日月潭紅茶、東方美人茶,幾支有代表性的茶種。做這一行最常接觸到的客人類型,是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那種。你的茶是什麼茶?哪個山頭來的?春收還是秋收?我覺得在這些問題的背後存在著迷思,因為人們在購買寶格麗(BVLGARI)的香水時肯定不會追問那麼多的嘛。

所以遇到類似狀況,我都會解釋,其實茶只是香水的七十多種元素之一,並和其他元素一起構成多層次的變化。香水其實是挺複雜的東西,不同於精油,需要什麼往物主找就有了。比如泥煤味,它的原料一點也不好聞,這種時候我們就會用丁香,再調一點中藥材去呈現泥煤特有的,醫藥般的味道。或者像蕨類植物,直接聞它,和採摘下來揉一揉的味道也不會一樣,因為它死掉了,對死物再進行萃取,得出的也只會是無味的水。那要怎麼呈現它活著時的味道?透過調香。

所有生物,包括茶在內,也是一樣的道理。想保留揮發性的氣味,只有用調香的方式去把茶原本的氣味表現出來。有些人對這方面的知識比較薄弱,但箇中道理其實很簡單,一點就通,經由類似的對話引導,就可以讓更多人理解什麼是香水。

依個人見解,一名調香師最需要的是想像力,然後是連結力,去做原料的堆疊 ,堆出你期待的氣味、情境。你可以把這樣的過程想成繪畫,並發現其中的音樂性,雖然你手上只有紅色和綠色,但調和它們便可以得到第三種顏色,就像一個和弦,而五、六個和弦按比例組合,就會有層次,就會有音樂。

P.Seven台灣茶香水 – 茗 香水《台灣經典版》|photo by P.Seven

關於P.Seven,我想說……

P.Seven目前有七支香水。不過坦白說,我打從一開始只計劃推出一款產品,但後來陸續辦了客家文化氣味展、原住民文化氣味展,參與的民眾反應很熱烈,才決定繼續開發。我常開玩笑說,整個過程有點像趕鴨子上架。

另外我也想聊一下,你是否也注意到,為什麼有些香水明明掛在不同的牌子底下,味道卻雷同?因為它們喜歡用柑橘調,好入門,好取得,成本也低,而大眾對於柑橘調,是不偏愛也不反感。那麼從商業的角度來講,何樂而不為?但我們家不走這種路線。P.Seven強調用氣味說故事,想帶給消費者什麼樣的情境,就用氣味把它呈現出來,由於香水的基底是自己設計的,所以獨創性很高,有共同的記號。

一般來說,歐美的香水會比較冶艷,而P.Seven的香水比較淡雅,是更適合亞洲人的氣味,一聞就知道它們系出何源,不會和其他牌子混淆。不過擦香水這件事,本質上就是依個人習慣而為之,我推薦淡雅,不代表別人要喜歡。濃淡度是非常個人化的選擇,如同氣味一樣主觀。

我追求的氣味是可以依照季節、溫度、濕度,去表現它不一樣的地方;我們走的就是天然路線,不會非常用力的把某個氣味放在某人身上,更偏好保留它原始的樣貌。

嗅覺、味覺、視覺,都是創作養分

香水在台灣社會普及,大約有五六十年的歷史了。但在P.Seven之前,台灣與香水有關的產業只供應外銷。為什麼?因為香水的部分原料雖然不難取得,但在採購使用上,都需要符合相關規範​。​我曾經為此吃過大虧。那是八年前,當時的台灣還沒有人成立自己的香水品牌,等於沒有人能指點你,有哪些法規須要遵守的。對此一無所知的我,不但收到一張​幾​十萬的罰單,在各地上架的產品、倉庫裡的存貨,通通被衛生署沒收。一旦觸法,罰得就是這麼重!假如P.Seven讓你萌生做香水的念頭,請記住,它的門檻也是很高的。

創業前,我便持續閱讀與經營行銷有關的書籍,但時至今日,我仍在摸索,從經驗中汲取有用的心得。你可能認為,這行很考驗嗅覺,很考驗記憶,需要經常訓練。這樣的假設沒有錯,而它們的共通點是——你必須認真生活,不要把自己過得像行屍走肉,每天只是上下班,一無所感,而是認真觀察跟你接觸、對話的每個人。一天下來雖然累,但遇到不一樣的人,說不一樣的話,總能夠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激發好玩的想法。

潘雨晴喜歡跨界合作,甚至連電影公司也找她合作為電影做情境香水。近期選品店CLUB DESIGNER與潘雨晴共同設計,推出品牌標誌香氛蠟燭「MOOD心.旅程」讓品牌嗅覺化的過程,是很有趣的經驗。|Photo by CLUB DESIGNER

我觀察到,近兩三年,有越來越多人願意去感受什麼是味道,什麼是氣味,什麼是香,市面上也開始出現新品牌。雖然做的是相同的產業,差異性還是挺明顯的,不難分辨誰是從無到有,誰是買現成原料裝瓶貼標籤,但就像前面說過的,品牌走向從來不會一致,而我追求的就是前面提過的——用氣味說故事。

我把「用氣味說故事」比喻為嗅覺藝術,P.Seven的香水有情境在,有一個想要告訴你的故事,並帶著你去到那裡,可能是深山、古剎、老僧。氣味與大腦存在連結,當人聞到某種味道,心裡都會有些觸動跟啟發,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才是我們心目中最好的香水。不過,有一個比較尷尬的狀況是,意境雖然創造出來了,購買者想要的卻是大眾的,單純好聞的味道,比起下雨天的氣味,他更偏好麝香,這種時候內心就會冒出OS:「那你買現成就好啦!」對我來說,製造味道是從零到有的建構,需要很多心思,如果存在更便捷、經濟的選項, 反而更符合顧客需求。所以我會直接與客人溝通,畢竟,如果你要的是一顆蘋果,對方卻搬座山給你,再盡善盡美也只會是答非所問。

有時我會想,或許問題的根源是,有一部分的人對氣味缺乏想像力。五官,是絕大多數人都具備的官能,他們卻忽略了自己擁有嗅覺這項事實。這樣的現象也限縮了廠商在開發新產品意願,因為銷售上的顧慮,認為賣給大眾的東西非得大眾化不可,於是走不出創作的路,只能一直幫國外的品牌做代工。這也是為什麼,雖然台灣人可以把商品做的很漂亮、精緻,品牌的高度卻始終出不來,因為我們太害怕做跟大家不一樣的事。這點,是我覺得台灣比較可惜的地 方。

其實,P.Seven不是刻意標新立異,只是清楚自家品牌的初衷、本質:通過嗅覺去說服所有人,我們可以看到更多不一樣的世界。走在「小眾」這條路上當然會遭遇很多困難,有許多質疑你的聲音,承擔有別於他人的挑戰,但如果只因為辛苦就放棄這件事情,那也未免太可惜了。只要有人肯做,至少人們在台灣就可以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從更多元的風景中,揣想另類的可能。

「職業欄填寫_」打破制式的訪問模式,想要創造主動異業合作的可能性。任何一個職業與創造都源於生活,關於生活的問答:

Q:你認為的「生活」是什麼?

潘:生活就是全心地感受你所身在的空間、此時此刻。無論是物質的感覺,心靈的 感覺都好。我很喜歡觀察人,可以因為路人的某個表情,或其他特別之處而停下來,跟他一起等紅燈。他要去哪裡?他在想什麼?類似的想像對我來說非常有趣。

我算是該嚴肅的時候嚴肅,放鬆時比誰都瘋的那種人,會忽然丟看似與工作無關的功課給同事,因為「靈感」這種東西是透過刺激,甚至是擠壓,才能啟動有效的思考,創造力不會憑空得來,卻會憑空消失,這點從事創意工作的人必須謹記在心。

Q:工作之餘,私底下的真實生活樣貌是?

潘:我私下比較安靜,可能是因為在工作時已經消耗掉很多腦力,一有空就會到海 邊或山上發呆,一坐就是一下午。有時候回過神來,會有不知身在何方的感覺 ,詫異自己怎麼跑這來了?我會用「一坨」來形容這種狀態,把自己放到城市外,變成一坨,可能樹,或是是石頭,也可能是一顆馬鈴薯。

Q:生活中,哪一些物品是不可缺的?或什麼商品的愛好者?

潘:我沒什麼物欲,在香水以外就是Sony的3C商品。至於香水,通常我在創作的時候,為了試味道,會花上一連兩三個禮拜針對同一款素材做測試、感受。

Q:怎麼樣的生活狀態是你最嚮往的?可以舉例嗎?

潘:最嚮往的是一天至少看一本書的生活吧!創業前我就是如此,甚至可以看到兩本以上,所以現在覺得自己面目可憎。因為太想讀書了,會氣自己怎麼不能好好讀完一本書,真正去享受、想像它。我喜歡看具有啟發性的內容,比如行銷和哲學,可以重複去想作者上一句話想表達什麼。另外就是些比較奇怪的書,可能因為在生活中太罕見了,反而容易讀得進腦袋,解剖學啊,死後的世界,神秘的禁忌,被禁止使用的語言,五花八門的冷門書,我都是抱著研究心態去看它們。

▌採訪:Kuo sinsin|報導撰寫:康樂|攝影:許智翔|動態攝影:黃煒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