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筋疲力盡成為新常態,請注意缺乏工作動力的自己是否患上「大流行倦怠」|cacao 可口雜誌

待在家有很多樂子,前提是,性質雷同的玩意兒你不須要一連玩上兩個月。現在,就連「宅在家就是防疫」的口號也沒有那麼振奮人心了,COVID-19 已經顛覆我們的生活及工作,從害怕生病,苦於疏離,到擔心失業,子女照護問題以及財務狀況,種種煩憂重疊碰撞,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居家工作,壓力仍會隨封鎖時間延長而持續累積。

大流行疲勞(Pandemic fatigue)是真實的,是伴隨傳染病而來的心理健康挑戰,棘手的是,此刻你可能對此無知無覺。對於工作,你目前所感受到的倦怠還沒有那麼強烈,又或者羞於啟齒——然而,鑒於大流行目前尚無結束的跡象,為避免壓力變得難以承受,對健康和職業生涯產生長期負面的影響,是時候採取預防措施了。

gif image via Maremonstrum

倦怠進行式

如果倦怠於你是進行式,你可能覺得筋疲力盡,煩躁焦慮,對工作缺乏動力,表現也跟著下降。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解釋,大流行疲勞還有可能引發以下一系列症狀:

1. 飲食習慣改變

2. 難以入睡或睡眠習慣改變

3. 對自己,或所愛之人的健康狀況帶有強烈的恐懼感

4. 難以集中注意力

5. 使用酒精、香煙或其他藥物的頻率增加

6. 原有的慢性健康問題越來越嚴重

而在工作方面,則可能出現以下狀況:

1. 對工作失去興趣

當你覺得自己有太多的事情要處理,進而感到厭煩、不堪重負,你的心理健康就會受到影響,導致分心,無法集中精神,對工作不再能保持積極的態度。這種疏離感源自於人類作為群居動物的本質,我們不是機器人,我們會希望事情能有進展和變化,一味地埋頭苦幹無法滿足這樣的需求。這些日子以來,你可能懷念起與同事的社交活動,甚至是通勤——它們是你在居家工作時無法得到的休息時間。

2. 當別人表現得一如往常,你會感到憤怒

我們都希望自己有個快樂、積極、正面的老闆,但要是在特殊時期老闆還是一如往常的積極,或根本是個不在乎事業生活平衡的工作狂時,那可能就會引發不滿了。由於雙方對大流行的感受脫節,領導者往往會按自己的狀況,要求所有人達成過往的工作量。根據微軟在三月份所做的工作趨勢調查,有61%的企業領袖表示他們過得很快樂,感到一切欣欣向榮,但在沒有沒有決策權的員工中,只有 38%表達同樣的看法。

3. 你對回到辦公室感到焦慮

對目前的台灣而言,討論回復過往作息仍是言之尚早,但在疫苗覆蓋率超過40%的國家,有越來越多的公司正在規劃重返辦工空間。對那些好不容易適應遠端工作,且重新制定起居方式的員工而言,這無疑會造成不確定感及焦慮,擔憂工作場所的防疫措施是否充足,如何與闊別良久的同事重新互動,此外,從近期台灣新手父母社群對指揮中心「微解封」對象沒有幼兒園和托嬰中心的輿論反彈亦可見一斑。

4. 你現在對職業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尤其當你不幸在大流行期間被解雇的時候

不幸的是,台灣5月失業率飆升至4.11%,為七年半以來的新高,可預期6月份失業率還將攀升。據蓋洛普公司於2020 年下半年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全球有超過10億人因為大流行而失去工作或生意。艱困的就業市場,會影響個人對職業的看法——我們都知道被解雇意味著什麼:失去穩定的收入來源,失去目標和安全感。

在這段期間,經歷過失業的人可能會將厭惡風險的心理內化為一種防禦機制,不再嘗試承擔任何風險,也不再質疑自己的反應是否過當,這會導致漣漪效應,對將來如何審視自己職業生涯中的重大變化產生負面影響。即使沒有經歷過失業,也可能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而變得過於小心謹慎,讓「這會不會太冒險了?」這樣的想法阻止自己爭取渴求的職位與角色。

假如你發現自己對於工作出現厭惡風險的心理,你必須先自我質問什麼是風險,釐清還能在哪些方面多做努力,以降低最糟糕的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只有如此,恐懼才不會成為你的工作生涯中的主導者。

gif image via Laurène Boglio

在你因為倦怠而捶爆打卡鐘之前,請試試以下方法

「兩周又兩周,三個月都嚟緊頭​啦老細!」如果今天的台灣要翻拍《無間道》,大概率會出現這樣的台詞。對於生理症狀,我們可以藉由冥想、瑜珈、太極拳等管道緩解,但職業倦怠該怎麼辦呢?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瀟灑離職,並且在離開時捶爆打卡鐘。按此,你必須:

1. 承認問題

即使情緒/體力消耗過鉅,許多人仍低估了倦怠的嚴重性。然而,管理倦怠的首要步驟,就是承認它的存在——所有人都比平時更感到焦慮,即使他們的生活沒有因為大流行而發生重大改變,你並不次人一等。你可以通過線上心理諮商資源,或「心情溫度計」這樣的應用程式,評估自己是否有輕微的壓力,抑或者是更嚴重的症狀。此外,也可以查詢所在公司有無提供與心理健康相關的福利,以及向各縣市心理衛生中心與疫情心理諮詢專線1925尋求協助。

2. 為工作和生活劃清界限

試著創造專用的工作空間,比如工作時把門關上,或是在地板貼膠帶,營造出有如看不見的辦公室結界,總之,就是防止工作的壓力和要求干擾家庭生活,反之亦然。可行的話,別讓工作任務和日常生活互相穿叉交織,如果你想追求專注與高效率,盡可能集中在白天時完成所有任務,結束後,便關閉電子郵件和所有的工作通知——因為單單是手機震動和提示音效,也會導致失眠、壓力增加等不健康的影響,也容易讓同事或上司誤會你是全天候待命,從而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3. 溝通工作上的靈活性

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很好,但靈活的安排可以更好的平衡個人與工作上的要求。你可以試著與上司溝通,訂定某一項任務的截止期限,以定期回報取代隨時提供進度以供檢視。這樣的靈活性能使你在一段時間內不受干擾,得以集中精力提高工作效率,對勞雇雙方等同於雙贏的安排。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組織心理學教授,凱瑞.庫柏(Cary Cooper)指出,在當前背景下,個人必須對自己的環境擁有控制權,藉此管理工作時間,維繫與社會的連結。除了不要長時間連續工作、避免消極不健康的應對倦怠方式(酗酒、藥物),你還應該多與朋友建立社交聯繫,適時地給予其他人幫助,在從事與工作無關的活動之外,還要抱持樂觀態度,更重要的是,保留一段屬於自己的時間。假如你覺得自己生活已經被連根拔起,請確保充足的睡眠,並請假幾天——是的,即使只能待在家中,休假依然有其必要。

實際上,早在大流行之前,工作已然是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常見原因,病毒只是催化劑,令它來到前所未見的強度。一場心理健康危機蓄勢待發,無論是勞工或雇主,積極主動的(協助)應對不確定時期的挑戰,大流行後的復甦才有可能成真

▌整理報導: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