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小說《審判》中的世界:無盡的走廊、令人目眩的樓梯、不合邏輯的轉折和令人窒息的房間,很容易被視為偏執者內心世界的反映。書中的主角約瑟夫.K的行為是典型的偏執行為:他對眼神、笑聲、耳語和流言蜚語極其敏感;他懷疑有人在取笑他,在用秘密信號談論他。他總是隱隱感到威脅的氣息,不久後,他的人生和整個世界都捲入了這場審判,這令他十分絕望。 卡夫卡用文學鏡頭複製了偏執心理,而研究人員則利用科學做同樣的事。

「肯定有人誹謗了約瑟夫.K。那天早上,他沒做錯任何事,但卻被捕了。 」
這是《審判》的開場白,卡夫卡在1914至1915年間,創作出了這部沒有結局的小說。約瑟夫.K被控何罪?沒人知道。卡夫卡在日記中說他「有罪」,但卻沒說他犯了什麼罪。這部小說也沒透露任何線索。約瑟夫·K其實是某家銀行的經理,被控告後,他開始問一些與指控無關的問題,其中主要包括:是誰在告我?哪些部門負責訴訟?然而,監察官並沒有回答他。從一開始,約瑟夫.K就因種種不確定因素,和被疑有罪而陷入了痛苦,當他試圖準備辯護卻發現聽證會不定期且無固定地點時(等待審判期間,他是自由身),這種痛苦更是如影隨形。
當我們關注K的不幸遭遇時,從心理學的角度,會產生這樣的憂慮:這個險惡的世界可能只是偏執心理的外在投射:人們會毫無根據地,堅信其他人希望自己慘遭不幸。除了從心理學角度入手的解讀外,這本書也引起許多解讀,如:從存在主義角度(K只是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內疚)、神學角度(K有原罪,因而要接受審判)及政治角度(卡夫卡在預言極權政體的獨斷專行)入手的解讀。這本模糊、抽象且奇異的故事可以有多種解讀。

心理學家自然傾向於心理學角度:K很可能是個偏執狂
為什麼心理學家會有這樣的反應?在缺乏明確信息或指引的情況下,《審判》中的K開始自發採取各種行動。事實上,他才是一切的源頭,不過他似乎沒有意識到這點。值得注意的是,當他試圖找到正確的審訊室時,內心想起了那位看守的話:法庭會被罪惡吸引,所以審訊室必然位於你碰巧選的那個。很自然,就是這樣。
《審判》中的世界:無盡的走廊、令人目眩的樓梯、不合邏輯的轉折和令人窒息的房間很容易被視為偏執者內心世界的反映。K的行為是典型的偏執行為:他對眼神、笑聲、耳語和流言蜚語極其敏感。他懷疑有人在取笑他,在用秘密信號談論他。他總是隱隱感到威脅的氣息。不久後,他的人生和整個世界都捲入了這場審判,這令他十分絕望。
讀者們想知道前因後果、K被控何罪、迫害他的神秘人是誰、結局又有何走向。為何我們極容易被K的邏輯迷惑?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問的問題與他相同,那是因為他的大腦和我們的類似:我們可以憑直覺理解偏執心理。「偏執」一直被當作重度精神病疾病的標誌,但如今,它顯然是漸漸發展而成的。有些人只是略微懷疑別人不喜歡他們;有些人則認為他們被暗中監視了;還有一些人認為惡人的威脅迫在眉睫;最後,社會最底層的人們相信,強大的邪惡力量會聯合迫害他們。

牛津大學的精神病理學家丹尼爾·弗里曼(Daniel Freeman)做了大量的研究後,闡明了誘發偏執心理的各種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例如在某個實驗中,虛擬現實環境可以是地鐵,在那裡,電腦化身為虛擬分身,會看著受試者竊竊私語並大笑。研究人員為這些化身設定了中性的行為方式,如果受試者有被監視或被取笑的憂慮,那麼他就有偏執思維。研究人員發現,40%以上的受試者,至少有一個偏執想法,這進一步證明有偏執思維的人很多,即使他們不常產生偏執行為。借助一系列心理測量方法及受試者的表現,研究人員還發現容易焦慮的人,更容易有偏執的想法,他們或對別人的意見很敏感、或認知僵化、或經歷了很多痛苦的經歷(譬如被虐待)。
那些偏執的想法好像共同創造了一個完全以你為中心的世界——換句話說,也就是約瑟夫.K的世界
據估計,在普通人群中,10%至15%的人會經常產生偏執思維,3%以上的人有被迫害妄想,其嚴重程度與精神分裂症患者不相上下。有趣的是,基於調查的研究顯示,那些在某種情況下產生偏執心理的人在其他情況下也會如此:如果你認為外星人會綁架你,你也會認為你的同事在用異樣的眼光看你,餐廳裡的笑聲是在笑你。那些偏執的想法好像共同創造了一個完全以你為中心的世界——換句話說,也就是約瑟夫.K的世界。

關心別人對你的評價和期待是很自然的;知道對方是敵對還是朋友也不錯,當你懷疑某人時,預設對方是敵人可以避免被背叛——問題是,如果這種對人類認知至關重要的警惕感頻頻出現,人們就極容易陷入混亂,偏執狂會因此產生社交障礙,他們讀不懂別人的想法,所以只能胡亂猜測別人的語言和行為。一直處於偏執狀態的人,總會以不信任他人的態度收集線索。
約瑟夫.K表現出的另一個共同特徵——是難以擺脫被迫害妄想。這表明,有偏執心理的人產生了某些心理變化,故而喜歡過早下結論,然後再掙扎著放棄自己的信念。這也是一種認知僵化症:他們把所有的推理能力,都用於堅持己見當中。我們從心理學角度、在科學地看偏執思維:是時候提醒自己,你沒那麼重要,不是每個人的觀看與耳語都衝著你而來,世界不是以你為中心,有時候放下己見,其實很重要。
▌整理報導:Sophia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