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河岸區,在2002年遭受洪水襲擊後就荒蕪成停車場用途。在建築師彼得·簡達(petr janda)和團隊腦力勞動(brainwork)十年的努力下,在最近完成了20個球形空間的改造復興,這些空間原本是為碼頭儲冰而設計建造的。這些復興的球體空間將被用作咖啡廳、工作室、俱樂部、工作坊、畫廊、圖書館、居民聚會空間等。建築師通過這種模塊化的多樣性設計手法,實現了文化和社會復興。

布拉格歷史河岸區,是該城市中極其重要的都市空間,使得一系列獨特的空間符號得以分佈在這條伏爾塔瓦爾河(Vltava)都市頸椎之上。河岸上的建築物,也正如一個個獨立的椎骨,排佈在這條脊椎線上,構成了城市的專屬骨骼框架。建築師簡達認為這樣的一條城市主動脈,不應該在上方設置任何的紀念性構築物,因為這樣雖然會變的神聖但略顯僵硬,反而應該給這條脊椎線上,給各類的文化活動提供空間,從而更新都市的空間活力。
因此,他盡可能地將每一個圓形拱頂空間,塑造成一個背景,讓入駐的使用單位提供豐富的多樣性選擇。儘管這樣的做法,可能會使整個項目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但建築師也希望利用這個機會,為該項目提升到具有商機的層次。該區內既有的使用者,都被允許繼續於此營業;而剩餘的球體空間,則是通過公開競標的方式,來決定入駐的店家。建築師相信這樣的協同合作的設計手法,將為該項目提供無限的可能與未來。


簡達還給每一個入駐的空間使用者,提供了充足的自定義空間,使他們可以進一步打造自身的理想環境。通過每一個球體空間內,家具佈局和室內設計的差異,每個空間也就具備了個自專屬的環境特質。在這個過程中,簡達會給每位使用者充分的建議,旨在維持整體項目統一性的同時,讓每個單位都能表達各自的訴求。
借助這樣的想法,試圖在歷史河岸置入一些功能性的空間,讓就近的河流和所處的城市產生互動連結。建築師利用了許多空間細節上的設計,並藉助感官上的碎片感受,為來訪者提供了完整的空間體驗。



▌企劃編輯:Bohe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