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攝影業界的翹楚們認為數位時代之下的圖像和視覺故事,仍舊具有影響力,而在其他領域深耕的攝影師,仍視攝影為一種習慣、抒發,就像寫日記一樣,以照片映現自己的人生與體察,他們無疑頂得住藝術家光環,持續探觸各類媒介的邊界,對於「嘗試」這種需要身體力行的勞動沒有感到厭倦,在攝影的行當中勇敢掀起波瀾。介紹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師,他們很新,卻十足耀眼。
Oskar Proctor

奧斯卡‧普克特(Oskar Proctor,暫譯)從事室內設計、建築設計工作,對於形式表現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過去他密集的合作客戶有英國國民信託(National Trust)和愛馬仕,也為Wallpaper撰稿;普克特能拍出靜物的美麗冷冽感以及能帶出富有深度的光線變化,他認為自己的創作能順從自身節奏以及有意識的避免先入為主的成見,這使得他的作品有著明顯的個人風格,他曾說過,「任何能引入陌生感的機會我都非常想把握」,他將持續攝影工作以及在2023年推出一本拜訪歐洲各地工作室的書籍。
Lowri Cooper

洛莉‧庫柏(Lowri Cooper,暫譯)早期靈感聚焦於南威爾斯風景和祖母的藝術創作,以色彩和色調的交融變化,以及模糊物理和數位圖像的分野,成為自身攝影的創意標記,現今取得中央聖馬丁學院時尚學位的庫柏,根據日常生活經驗,不斷在攝影中延展自己的能耐,6月時他也與香奈兒化妝品合作,2022年下半年則與藝術和慈善機構合作舉辦展覽。
Deo Suveera&Pamela Dimitrov

來自泰國的雙人組合,積極捕捉和紀念那些消融具體和抽象為一體的微小時刻,人們常常遺失在那之中的寶貴東西,但他們以審慎的眼光觀察種種細節,以至於他們的照片呈現出,經歷深思熟慮後的優雅品質。
David Nana Opoku Ansah

在大衛那那‧奧波克安薩(David Nana Opoku Ansah,暫譯)的作品中,人們可以看到迦納的社會性變遷,包含社區、自由等議題在輪番上演,奧波克安薩的照片讓這些在地性的景致在世界各地傳播,目前他手邊正在進行有關男孩與男孩情誼之間的系列創作,純良的溫柔視角下,追蹤即將成年的迦納男子須背負的使命,這位自學成材的攝影師,懷持開放心胸,所有的人事物來到他眼前,都有著被拍攝的價值。
Bastien Gomez

巴斯蒂安‧戈梅茲(Bastien Gomez,暫譯)的眼光犀利,放眼當代素材,創造出令觀者可反覆回味的作品,而在視覺呈現背後,更暗示著這個時代的審美價值,頗具批判性。戈梅茲畢業於知名瑞士藝術學院,現在居住在巴黎,從事編輯與藝術工作,他目前也著迷於探索電影美學,認為電影有著獨到的敘事潛力。
Hugo Yu

Hugo Yu的作品傳達具有創造力的構圖,憑藉在紐約的藝術深造,他正迅速建造出一套代表性的視覺語言,並在作品中加入上海的成長經歷,但人類共通的情感仍表現在他的照片中,往往為觀者留下趣味性與開放性。他在2022年1月曾加入一場攝影馬拉松,為十個建築工作室拍攝照片;最近他也開始嘗試在靜物拍攝佈景中加入雕塑作品。
Joanna Wzorek

現在居住在倫敦的喬安娜‧沃佐雷克(Joanna Wzorek,暫譯)在創作中多次提及他的波蘭血統,並將藝術、政治、歷史與文化揉合進作品中,過去接受媒體訪問時他說明創作可以是表達也能是實踐,他想分享同理心、親密性與人性等概念。近期他自費出版了一本攝影集,致敬他的出生地波蘭,集子中收攏的照片有著明亮與懷舊的色彩,每一張都能製成明信片,與觀者一起回望某一年的夏日記憶,躁熱過去了,但回憶一天比一天鮮新。
Chieska Fortune Smith

切絲卡史密斯(Chieska Fortune Smith,暫譯)出生自巴爾的摩,現在居住在倫敦,過去也曾在日本定居8年,在那邊嘗試街拍,記錄下家人、朋友間的親密感情,史密斯非科班出身,經歷長時間自學,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根植於永恆的故事性。在2021年時他以「後Covid-19」的美學未來為題,拍攝了一系列精彩照片。
▌整理報導:林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