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左岸璀璨年代,可口創造推出「藝術家餐桌計畫」:意想不到的畢卡索,讓生活和藝術都點石成金|cacao 可口

午夜巴黎的故事未完待續,海明威和畢卡索仍會在「花街27號」相遇,喝著一樣的覆盆子酒,讓創作欲望轉為舌尖的火,燃燒冬日和企圖心。巴黎多麼璀璨,在台北重現那個美好年代是可能的,以佳餚靠近一位藝術家也是可能的,在呼應塞納河左岸的空間「À la maison 在家裡」,可口創造構思「藝術家餐桌計畫」,首先推出畢卡索餐桌,他的靈光、愛慾以及對於生活的激情,都將墜入人們同樣貪婪的舌喉。

Photo by Lili

從台北到巴黎,穿越璀璨年代

一名來自紐約的記者曾經這樣形容巴黎,「我在巴黎的歲月有如巧克力餡料,中間的夾層為海綿蛋糕,一點一點品嘗,每次都比前一次多咬一些,等到回過神來,我已經深陷其中。」1920年代以降的巴黎,揮別第一次世界大戰恐懼,重獲自由新生,集體迎來人生僅有一次的狂歡,社會沉溺饗宴、喧囂狂歡,更吸引無數天才藝術家,從世界各地前來朝聖。

他們前來開創「巴黎畫派」(École de Paris),佔據藝術史上名人榜之列:西班牙畢卡索(Pablo Picasso)、俄國夏卡爾(Marc Chagall)、蘇丁(Chaïm Soutine)、義大利莫地里安尼(Amedeo Modigliani)、波蘭的季斯林(Kisling)等人,他們操持的語言、文化都說明著他們是如此不同,彼此維持創作的平行和競爭關係,但左岸可能會是他們共同視為的精神原鄉,難以界定特定風格的「巴黎畫派」,在1910至1940年代注定獨領風騷。

1929年,畢卡索於巴黎的工作室。

吃畢卡索的畫:欲望像油脂,再刨點松露

而長年以來,人們以畫作、陶器或時尚認識畢卡索,可口創造則認為以食物傳達藝術家的作品,所能引發的感官觸動,會帶來更深層的想像與理解,也更符合台灣集體追求美食的渴望,因此進一步提出「一邊吃一邊閱讀」的構想,並以食物設計的角度切入,揉合料理、音樂、食器等元素,讓原來僅在平面畫作流動的情感,成為立體的景致,在人們眼前輪番上演。

可口創造特別邀請曾有多年Fine dining主廚經驗,周遊列國進行料理與風味探索,風格多變的頑童主廚Cage Ou,以及曾於米蘭修讀食物設計碩士,創辦毛房私廚、moa食物設計工作室的食物設計師袁采楓聯手,以食物做為媒材,展開與畢卡索和參與賓客的熱絡對話;兩位料理領域的專家,爬梳畢卡索一生創作軌跡,對於大畫家積極嘗試創作的可能性以及深刻反思,感到振奮與感動,期望將這份精神注入於料理之中。

The Kitchen, 1948 by Pablo Picasso

Trompe-l’oeil ceramic (Bottefarra and Eggs) ,1951 by Pablo Picasso

飲食之於畢卡索,是他埋首創作的重要素材,他畫了許多跟食物相關的靜物畫,番茄、鰻魚都曾躍上畫布成為主角,吃,對於畢卡索來說絕對是件不可忽視的生活要事。因此來到畢卡索餐桌的人們,會發現每個環節都值得期待,例如可以實際使用藝術家王怡方以《香腸與雞蛋》(Bottefarra and Eggs)作品為靈感,創作而成的食器,以及在空間陳設、音樂選曲上可口創造也有精心鋪排,呈現璀璨時代為創作者帶來的豐沃滋養。

Photo by Lili

「藝術家餐桌計畫」同時也希望提取使用古法文「Cuysine」的時代精神,彼時人們將吃視為莊重和重要儀式,重視生活中的每個環節,以優雅、浪漫思想行事,並充分享受當下;可口創造致力打造多元且精彩的用餐體驗,在畢卡索餐桌上,賓客會發現大師許多面向,包括他不為人知的執著,以及討喜的孩子氣,未來可口創造的「藝術家餐桌計畫」,也將接連推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女性作家的餐桌主題。這一回你可以先像畢卡索那樣食不知厭,Bon Appétit!

▌採訪報導:林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