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有一首歌叫作《Pablo Picasso》嗎?這首出自前龐克(Proto-punk)樂團Modern Lovers之手的歌曲,首見於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成員約翰.凱爾於70年代發表的個人專輯《Helen of Troy》中,並在日後為大衛.鮑伊、傑克.懷特以及其他無數人翻唱。《Pablo Picasso》的歌詞提到:「他只有5尺3寸高/但女孩無法抗拒他的凝視/巴勃羅.畢卡索從來沒被罵過混蛋」。整首歌聽起來雖然粗野,作者喬納森.里希曼也曾在受訪中指出,歌曲的靈感來源是(個人)對女性的青春期意識,但用來概括畢卡索的私人感情生活卻是再合適也不過。
眾所周知,畢卡索是個大情聖——當然你也可以稱呼為大渣男,他的厭女傾向更有文獻記載,(「當我離開某個女人,就該立刻摧毀她。摧毀她所代表的過去。」)。在兩性關係上,畢卡索似乎永不饜足,總為一個又一個女人痴狂,(當然,年輕好看的女人,就跟李奧納多只泡二十五歲的名模一樣),總因為新的情人來到而戲劇性地改變其創作風格及情緒。在他一生中有兩段婚姻,數不盡的情人,她們是他的靈感,他報答她們的方式卻是常態性出軌和情感暴力,彷彿這些人根本無足輕重。
畢卡索和他的女人。這句陳述究竟意味著什麼?藝術家對性和女體的迷戀?凡是天才藝術家都具備的古怪行徑?不尊重女性的虐待狂?這不是你在欣賞畢卡索畫中的女性時需要作的判斷,但或許可作為提醒:每則光芒萬丈的現代神話背後,總是有不可測度的陰影。而這篇文章,則是關於陰影的故事。
女主角一:熱爾梅娜.皮歇奧(Laure Germaine Gargallo Pichot)
畢卡索與好友卡洛斯.卡薩瑪吉斯(Carlos Casagemos)在 1900 於巴黎遇見熱爾梅娜,在當時熱爾梅娜的職業是一位藝術模特兒,而卡薩瑪吉斯無可救藥地愛上了這名有夫之婦,甚至因為絕望的單戀而自裁。普遍認為,正是卡薩瑪吉斯的死啟發了畢卡索的「藍色時期」,在接下來的幾年,畢卡索陸續以(想像中的)友人自殺的場景繪製多幅肖像畫。

在卡薩瑪吉斯過世以後,畢卡索開始與熱爾梅娜合作——或者該說有染,不過畢卡索也的確以熱爾梅娜為對象,留下了《Two Saltimbanques (Harlequin and His Companion)》 1901、《Woman with a Shawl》 1902、《 La Vie》 1903等作品。有趣的是,儘管二人之後依然分道揚鑣,但熱爾梅娜與畢卡索始終保持一種較為友好的關係,直至晚年,畢卡索還曾接濟過彼時貧病交迫的熱爾梅娜。

但熱爾梅娜與畢卡索的交情在後者的情史中卻是個特例,其餘女子的命運,多半像瑪德琳(Madeleine)那樣——這位在 1904 曾為畢卡索擔任模特兒,並成為他的情婦女人,今天我們對她幾乎一無所知,就連姓氏也已經佚失。但與瑪德琳的關係,卻也讓畢卡索開始繪畫母親與孩子,她似乎讓畢卡索考慮到隨之而來的責任。瑪德琳的面孔可見於「藍色時期」晚期的作品中。

女主角二:費爾蘭迪.奧莉維亞(Fernande Olivier)
「藍色時期」始自1901年發展至1904年,在此期間,畢卡索主要流連在巴塞羅那及巴黎,在巴黎的妓院中尋找題材,並到女子監獄去徵求免費的模特兒。這樣的背景說明了為什麼這個時期的人物看上去都是孤獨、悲傷、絕望。
1904 年秋天,畢卡索在巴黎遇見了此生第一位重要女性,費爾蘭迪.奧利維亞。兩人的關係首先開啟了他的「玫瑰時期」,1905 年至1906 年,畢卡索更多使用了暖色調而非藍色,大量描繪了家庭、兒童等帶有歡快情緒的情景。1906年搬到西班牙後受到非洲藝術影響,畢卡索再次改變風格,往立體主義繪畫及雕塑發展。



費爾蘭迪與畢卡索的關係長達七年之久,既是佳偶也是怨侶,由於雙方都有強烈的控制慾,可想而知這段戀情的收場並不好。最明顯的證據便是,在畢卡索躋身為藝壇巨星以後,奧爾蘭迪撰寫了一系列的早年生活回憶錄,逼得畢卡索不得不以金錢為代價,換取對方保證在兩人逝世前不再發表新章節。


女主角三:歐嘉·科克洛瓦(Olga Koklova)
在伊娃因肺結核去世後,畢卡索離開法國移居義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年至1918年),畫家都在羅馬從事創作,也在那裡認識了他的首任妻子,俄羅斯芭蕾舞演員歐嘉.科克洛瓦,兩人於1918年結婚。從1917年到1920 年代,歐嘉的身影主導了畢卡索的畫作。

歐嘉為畢卡索生下一名兒子,並啟發畢卡索繪製一系列題為《Maternité》的畫作。但好景不常,在兒子於1921年出生以後,死性不改的畢卡索又恢復浪蕩子的性格,面對歐嘉提出離婚的要求,他冷言以對——因為按法國的法律,夫妻離婚是要平分財產的。兩人的婚姻一直持續到 1955年奧爾嘉去世為止。

女主角四:瑪麗-德雷莎.華特(Marie-Thérèse Walter)
揮別奧爾嘉,畢卡索迎來17 歲的瑪麗-德雷莎.華特。雖然在與歐嘉分居前畢卡索便搭上瑪麗-德雷莎,但從相關畫作中的線索來看,瑪麗-德雷莎卻很可是畢卡索此生的摯愛與最重要的謬思,她完美的外在條件促成了畫家的超現實主義風格,並讓畢卡索完成了一套名為《Vollard Suite》的100幅版畫。


女主角五:朵拉.瑪爾(Dora Maar)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瑪麗-德雷莎時代」於1936年終結。這該歸功於畢卡索在1935年遇到超現實主義畫家兼攝影師朵拉.瑪爾。朵拉不僅是畢卡索第一位在智性上棋逢敵手的伴侶,也以攝影技能為畢卡索留下了工作紀錄,如畫家最知名的反戰作品《格爾尼卡》(1937)。
如果畢卡索描繪瑪麗-德雷莎時總是抱持著柔情,那他對朵拉的感情顯然要複雜得多。在相關肖像畫中,朵拉經常是「立體派」的,身體支離破碎,超現實主義的形式不為呈現歡愉,反而是被繪者強烈的痛苦。兩人於1943年分手,朵拉曾對畢卡索給出這樣的評價:作為藝術家,他十分出色,但就道德而言,一文不值。


女主角六:法蘭索娃絲.吉洛( Françoise Gilot )
當法蘭索娃絲.吉洛遇見畢卡索的時候,畢卡索62 歲,她 22 歲。作為一名藝術系學生,不難理解她為何會被畢卡索所吸引。儘管當時畢卡索與奧爾嘉仍有婚姻關係,她仍為畢卡索生下生下克勞德和帕洛瑪兩個孩子。
法蘭索娃絲雖不像朵拉那樣,在初識畢卡索時便光彩四溢,但也不是瑪麗-德雷莎那樣少不更事的柔順女子。在畢卡索的繪畫中,她的模樣顯得獨立甚至有些倔強,用著冷冷的目光凝視著畫外人。而法蘭索娃絲也是唯一一個主動離開畢卡索的女人,在受夠藝術家的情感虐待和風流爛帳後,她於1953年和畢卡索分手多年,多年後更不顧對方阻撓,出版個人回憶錄。在該回憶錄中,弗朗索瓦將畢卡索描繪為恐怖童話《藍鬍子》般的男人,將生命中所有的女人視為犧牲品或是聖徒,而他自己則是收藏所有屍首的博物館。在2021年11月26日,法蘭索娃絲剛過她一百歲生日。

女主角七:賈桂琳.洛克(Jacqueline Roque)
賈桂琳.洛克是畢卡索的第二任妻子,也陪伴他度過生命最後的十七年。也許是終於沒精力到處浪(二人結婚時,畢卡索79 歲,賈桂琳34 歲),畢卡索以賈桂琳為原型創作的作品,比其他女朋友的作品都來得多。
在那十七年間,杰奎琳也是畢卡索唯一描繪的女人,她的形象出現在畢卡索多幅繪畫和陶瓷作品中。也許有感於大限將屆,藝術家視賈桂琳為「永遠不會離開的女人」,賈桂琳也將畢卡索奉為聖人一般的崇拜——也許崇拜過頭了。當畢卡索於1973年4月去世時,她以法蘭索娃絲出版回憶錄為由,拒絕其兩個兒子和多數親屬參加葬禮,十三年後,她在與畢卡索生前同居的住所自殺。

▌整理報導: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