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凡事講求多變快速,商品週期短,汰換率高的世代,一成不變的大量生產已無法滿足現今的消費群眾,大家開始追求客製化及獨特性高的商品。而一提到線上設計師平台,許多人直覺性的聯想一定是Pinkoi。由於立基點早、搭上對的時機:人們的購物思維正在轉型,開始在意商品的設計及質感,而不僅只是價錢取向。Pinkoi即異軍突起!如何在疫情持續延燒之時,在最短時間找到應對之道,並察覺新的趨勢走向,讓危機成為日後發展的一個美好契機,是當今很重要的課題。

相信設計師社群,一切回歸設計本身
2011年臺灣文創產業剛要起步,當時的市集都是大型活動且為期較短,不同於現在每一個周末都隨處可見;臺灣的線上平台也還是很稀罕的,Pinkoi因而嶄露頭角。
打破以往企業是先設立行銷部門,獲取買家後,再依其需求引進賣家的規則,Pinkoi特有的做法是—每開一個地方市場都是先做賣家引進。先把Designer Relations團隊(簡稱DR,專門負責設計師端的聯繫、開發等)建立起來,再開始安排其他的行銷部門、業務開發部門。這個策略是因為Pinkoi的核心思想—「相信設計師社群」,希望能事先透過當地的社群,建立好關係及信任,吸引喜歡這些設計的粉絲,慢慢地增加客群。
從各地風格發掘屬於台灣的優勢
因為在多國布局,Pinkoi藉由平台採貨方面歸納出各地的風格特色,像日本是走細緻路線,以職人、匠人精神為主;泰國的商品雖然細緻度不比日本,但是用色大膽和獨特的異國感,也是很受消費者歡迎,再加上當地物價便宜,所以市場價格競爭力強;香港的設計因受到英國殖民文化的影響,比較前衛,設計大都簡約,即便小品牌的服裝,都有時裝周的質感。另外,香港的品牌會選擇一些難度較高的設計領域,像是手錶,這可能是其他地區比較少見的。

這幾年臺灣設計師市場流行趨勢變動頻繁,一直隱約有國際的影子存在。但這不是件壞事,反而有加分效果。如印花樂,選用臺灣的印象—窗花、八哥鳥等作為設計元素,乍看之下卻又有點北歐或日本那種簡單自然的氛圍。像這樣的臺灣商品,在各地市場其實都很吃香,因為商品的簡約容易讓人們聯想到他們原本的文化底蘊,但又有些許當地找不到的元素存在,相較太在地化的商品,接受度會來得更高,這也是臺灣設計在國際上亮眼且長久的原因。
如果單看國際市場對臺灣設計的反應會發現,珍珠奶茶徹底的席捲全亞洲,各種周邊商品都很熱銷,這也一併帶動國際對臺灣文化的好奇,連帶有臺灣意象的台灣啤酒、小籠包都很受歡迎。


疫情之下的新趨勢
在疫情下,線上的衝擊影響相對比實體的小,直播是一種轉型的嘗試,Pinkoi有在思考如果線下市集不能舉辦,而改走線上的模式。像是前一陣子日本大阪因為疫情導致市集取消,且剛好是臺灣雜貨的主題,臺灣的品牌商品都沒有辦法運送到日本。所以他們利用Instagram直播,邀請台灣設計師到Pinkoi的辦公室現場作畫與日本的粉絲做互動,成效很好,進而延伸思考直播是不是可以變得更單元化,執行方向更多元。

鑒於現在的時空背景,大家開始長時間待在家中,因此更追求生活品質,居家類的商品因而熱銷,像是家飾品類的地圖掛報、香氛類的產品,Pinkoi近期也試著朝漂亮、質感好的民生用品發展。
2020年,對所有的行銷人員來講,相信都是痛苦嚴苛的,即使提早把事情準備好,也無法預料接下來的發展,只能且戰且走。而如何在疫情持續延燒之時,在最短時間找到應對之道,並察覺新的趨勢走向,讓危機成為日後發展的一個美好契機,是當今很重要的課題。
▌採訪: Kuo sinsin 實習編輯:蔡宜庭 圖片提供:Pink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