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一群藝術家在北投舊廠房,自主成立「空場」,以藝術家工作室為主軸的藝術營運空間,在2018年因為租約關係告別此地。《空場一場空 2013-2018》專書,特別彙整在這區域發生過的大小展,以及延伸出去的行動力。在工作室型態、策展活動、社會文化議題與經驗傳承上,用深入的專題特寫、充滿戲劇張力的圖片與對話片段交織成這本書。這些敘事碎片看似轉瞬即逝,留下的卻像創作靈感一樣,永遠是未完成的時刻。過去已經過去,未來是未知的。或許,這本書能給其他想成立創意聚落、創意工作者等等相關的一些經驗與想法。

有機的群聚空間,一群創作者們一起分享資源,並透過交流和團隊合作發展共識。在空場,大夥參與並產生歸屬感。
社會學家Duncan J. Watts在2003年,發表證明了人際關係的「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其理論是平均只要透過六個朋友,我們便可接觸到這世上任何一個陌生人。「空場」的起心動念,從租下一間舊廠房,再找成員,從兩三位到多達四十多位成員,就像空場首任負責人朱駿騰所說「空場的開始是我與陳敬元與吳季璁來看空場場地,豪華朗機工的工作室在空場下面。我們一看到空場這這地就覺得很酷!一開始空場是個大空間,很像一個大實驗室,大家在裡面碰撞,這裡也像個社會的小型縮影,所以也有人的問題,當然,也有很多都是自己的想像。很多人來空場也都會有自己的想像。 」


從「空場」主體空間到公共空間衍生性活動,以策展作為媒介跨領域整合藝術資源。
空場負責人/策展人Frank在專書內聊到:空場慢慢在第三年才漸入成熟狀態,上半年找貓飯做一些很嗨的活動,覺得下半年也應該做一些接觸人的活動, 所以草率季的活動慢慢成形,而且那時已經知道空場有個地方要隔起來,所以想趕快趁著場地沒隔起來前,做些好玩的事。好玩的獨立書展一定要與台灣原有的書展模式區隔開來,我們想到許多可能,有裝置有音樂,除了有台灣的獨立誌,還有更多國外的刊物。喜歡這類獨立書刊或是喜歡空場氛圍的人,一定會能接受我們ㄎㄧㄤ的 表現,因為草率季除了是書展,也是裝置展。第二三年草率季需要從空場移到松菸園區的場地,我們需要視空間去調整整個書展的動向調性。草率季打響空場策展的能力,第二年有112個展位參與,第三年180個展位;第二年國外攤位有50 個,到第三年增加到80個,這些都很難能可貴,因為國外攤位都需要自付機票與住宿,值得高興的是國外攤位的書幾乎都賣光。書展到第三年,你能發現參與的各族群在增加中,大家也能接受高品質高單價的印刷物,這十分開心。



空場成員 / 策展人葉佳蓉:在與鳳甲美術館合作「Video on the phone」時,房東的擔心戶外的活動,在安全上有他們的考 量。於是,我們就思考如何突破環境。你在哪裡看?是這展覽的發問,也能跟上一個「Video on the road」做區隔。觀看的方式與設備會一直跟時代前進, 我們樂見其成,我們拉出一個距離與位置,去討論觀看的地點是否重要。在 科技時代,觀看的方式進化,也是我們在探討的。我們一直在實驗「探討觀看 的方式」與地點跟空間的必要性,跟空場遇到的狀態是一樣的。

空場2017-2018 年藝術總監郭奕臣:在空場倒數計時時,與周書毅作身體與場域的戶外劇場運用,結合影像與場域,影像跟空間如何使用運用。整個兩小時表演,前40 分鐘都是影像, 燈光與音樂做鋪陳。這次的展覽完全是周書毅的自籌活動,他不想靠補助經費作這次演出,更符合他「 無用之地 」的呼應。




2014年,空場第一檔活動就明顯表明空場的態度,呼應學運的爆力蕉。空場是獨立的空間,把廢棄車子移到空場作塗鴉物,有地下音樂的表演,更有職業摔角來表演。
這本《空場一場空 2013-2018》的再現與再見,如空場負責人/策展人Frank所說:空場現在的休息,但是品牌還是在,我們還是有在看其他合適的場地,有個空間有個歸屬感,像個家。以往我們有幾個人會固定的去空場,固定的工作,這裡像家人一樣相處打屁。這五年的經驗,如果有找到個更大空間的落腳處,可以完成垂直或橫向的合作,再聚集更多些跨界的媒合。建築或工業設計…。現在先不急,慢慢找個更合適的地方,簽約簽個十年,空間再找多增加兩倍的。
《空場一場空 2013-2018》專書,將在10/18-10/20草率季亮相
草率季Book fair 書展日:10/18 14:00-21:00、10/19-20 12:00-20:00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廠&巴洛克花園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可口編輯出版《空場一場空 2013-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