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26 歲的伊麗莎白二世(Elizabeth II)登上英國王位,在其統治70 年間,深受世人所喜愛。生前在西方流行文化中經常可見以她為題材,無論是電影、電視劇、卡通、歌曲,或是許多藝術家以她的肖像為創作,從安迪.沃荷(Andy Warhol)、盧西安・佛洛伊德(Lucian Michael Freud)、班克斯(Banksy),到喬治.康度(George Condo),這些傑出的藝術家以女王肖像,創作出經典的藝術作品。雖然有些作品對她的描繪充滿感情,有些則較帶有批判政治意味,無論如何伊麗莎白女王永留世人心中。
安迪.沃荷:我要像英國女王一樣出名

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擅用人們最渴望的金錢、權力和名望做創作,他比任何人都更了解名人崇拜和圖像的魅力,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像「英國女王一樣出名」。當時他在做一系列的主題創作,包含名人、肖像畫、消費主義、裝飾和社會等級的極端。當沃荷的經紀人喬治.穆德 (George Mulder)寫信給女王的秘書,請求允許在一系列絲網版畫印刷中,使用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肖像時,女王竟然沒有發表任何異議。1985 年,沃荷創作了一系列「統治的女王」,其畫作是先根據1977 年的一幅皇家肖像,再創作了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肖像。
沃荷從本質上給了伊麗莎白女王如瑪麗蓮夢露的待遇,用工業印刷方法表現了女王在一個居高臨下的青春時刻,並將她縮小為一個可消費的形象。沃荷傾向於將女王視為名人,而不是神聖的君主,選擇強調她的形象及其可複製性的重要性,而不是她統治的人民的那部分。2012 年,該系列作品被皇家收藏,這個特殊的版本融入了英國國旗的配色方案,將統治者與她的國家聯繫起來。然而,其他四種演變版本中,女王被描繪成粉紅色和紫色,以符合普普藝術風格。
賈斯汀.莫蒂默:畫一個人而不是女王

出生於1970 年的藝術家賈斯汀.莫蒂默 (Justin Mortimer) ,當時年紀輕輕的21 歲就贏得了有「肖像奧斯卡獎」的國家肖像畫廊的BP 肖像獎。1997 年,他受英國皇家藝術學會委託,創作了《女王》(The Queen)這幅英國女王的肖像,以紀念該機構與君主之間50 年的關係,該作品於1998年展出。當時展出時,被一些保守人士認為將女王的頭浮在空中是不尊重的,覺得這是對王室或其被斬首懲罰的歷史的爭議。藝術家並沒有對此做出具體評論,只有表示他只是試圖把女王表現得孤立無援,因為他覺得她來自另一個時代;除此,他也認為除了都是英國人的身份之外,藝術家和女王沒有任何共同之處。
女王並沒有在意這些爭議,後來她還請求莫蒂默為她自己與張伯倫勳爵畫了另一幅肖像。許多人認為女王在面對現當代藝術時,抱持著相當的開明態度,這贏得許多讚賞。
盧西安・佛洛伊德:150 年來最好的皇室肖像

英國藝術家盧西安・佛洛伊德(Lucian Michael Freud),於2001 年受委託創作的女王肖像《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陛下》(HM Queen Elizabeth II)。曾有人問女王,佛洛伊德把您畫得這麼難看,為什麼還將它如此珍藏呢?女王虔誠地回答:佛洛伊德是當代最偉大的藝術家,他的藝術風格獨一無二。他的每一筆、每一點,都是高貴的藝術結晶。在我眼裡,這幅畫綻放出神聖和高貴的光芒,我只能深深地敬畏和崇拜,任何輕慢和不屑,都是對神聖藝術的褻瀆。
這幅畫作是女王花了六年時間、72次邀請畫家才得到首肯。原先是有爭議的,畢竟把女王畫成橄欖球運動員的脖子和柯基犬的臉而受人抨擊,但是女王卻認為這幅肖像是「150 年來最好的皇室肖像」。女王本身收藏過佛洛伊德不少作品,是藝術家忠實的粉絲,藝術家在接受邀請時,堅持要女王接受尺寸很小的畫作,藝術家將創作皇家肖像比作一次極地探險,他想要捕捉的是女王的內在形象,而非僅僅是她的外表。他筆下的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再次證明了這位君主的肖像所承載的重量,表現了女王人性的那一面,並非華貴外表或浮於表面的莊嚴。
班克斯:反體制理想

英國街頭塗鴉藝術家班克斯(Banksy),從不迴避批評皇室,他的反體制理想早已滲透到他對伊麗莎白女王的描繪中。創作於2003 年的《美猴王》(Monkey Queen)班克斯將女王的臉換成了黑猩猩的臉,正如牆上的塗鴉寫著:慶祝英國社會的最高職位不是對其才華或辛勤工作的獎勵,而只是針對意外出生而頒發的。
毫不意外,這件作品引起了巨大爭議,它確實說明了伊麗莎白形象的標誌性地位,以及它作為藝術載體的實用性。皇室肖像一直被用來謀取政治利益和加強君主制的力量,所以像班克斯將女王的形像用於他們自己的政治目的似乎是公平的,即使這麼做批判了女王肖像所代表的階層。當時剛好是女王金禧紀念日,這期間英國上下也為這件作品及文字引發辯論,例如在談及君主制本身的「原始」概念時,不可避免地帶有政治色彩,顯然美猴王不是典型的皇室肖像。
克里斯.萊文:平靜的力量

善於利用科技、燈光創造獨特藝術的攝影師克里斯.萊文(Chris Levine),在白金漢宮為女王量身定制了一張與眾不同的全息肖像照。他在BBC受訪時說道:我當時在白金漢宮的黃色客廳裡工作,那裡有許多女王陛下坐過的地方,因為那裡光線很好,我把房間變暗、放了幾件小燈飾,其中一件是紫外線十字架,還有一根蠟燭,氣氛很平靜。拍攝立體圖像序列的相機在每次拍攝後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自行重置。我向女王建議可以在拍攝間隙休息一下,正是在傳遞之間的那一刻,我們捕捉到了需要的圖像,因為我最近有在冥想,所以我注意到她的呼吸,在工作中捕捉到了一種平靜的感覺。
這幅著名的肖像作品《生命之輕》(Lightness of Being),是《平靜》(Equanimity)系列其中一幅,捕捉到了女王最天真無邪的人類形象,記錄了專注冥思的君主,營造出時間靜止的狀態,同時象徵著時代的祥和。伊麗莎白不經意的瞬間感覺,使得這張的肖像成為了全國人民的最愛。它也是證實了我們的偷窺慾望,超越了以往的官方形象,讓我們看到了女王真實的存在。
喬治.康度:怪誕的卡通風格

美國藝術家喬治.康度(George Condo)當今的作品,在市場上的價格已經可以與畢卡索相提並論。他2006年的《女王的夢與夢魘》(Dreams and Nightmares of the Queen)九幅系列作品,當時在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展出,其超現實主義的女王肖像引發了英國民眾的憤怒。這憤怒來自於如其中一幅伊麗莎白二世與80年代風靡全球、迷倒不少小孩子的兒童玩具椰菜娃娃(Cabbage Patch)造型相仿,也因此被戲稱為椰菜女王;王冠、固定的髮型和長袍意味著女王形像被作為藝術家的玩物。談及女王與椰菜的關係,康度表示,兩者都受所有孩子的愛戴。在他畫過的另一幅女王肖像中,女王竟然長了一個小丑鼻子;此外,還有一幅是女王的腦袋被一根胡蘿蔔穿過去。
許多批評者認為康度的這系列作品嚴重損害女王的莊嚴,這些畫作可以女王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肖像畫。但是康度卻認為,他的作品只是想像了女王在自己最糟糕的日子中的模樣,完全沒有對女王不尊敬的意思。
格雷森.佩里:英國文化的一部分

「一張巨大的鈔票,包裹著自己的英國肖像;我們愛的東西,又愛又恨的東西。」倫敦藝術大學校長、藝術家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的作品《舒適毯》(Comfort Blanket),完美總結世人對君主制和女王本人的多元態度,表明伊麗莎白女王的形象與瑪莎百貨 (Marks&Spencer) 或階級劃分一樣,這就是英國的一部分——無論我們愛她還是真的愛她恨她。
佩里以咧嘴笑著的女王形象為主的,佩里將她描述為一個阿姨,一個家裡都有的阿姨,會織物及縫合所有東西。佩里認為這雖然可能不是對女王陛下個人生活的完全準確的描繪,但他毫不掩飾這樣一個事實,即他希望將女王描繪成不只是一個獨立的傀儡,而是一個有著喜歡與厭惡的真實人物。因為她是一個重要的人物,是英國文化的一部分。
▌整理報導:Bohe H.|參考資料: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