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失業,只是在職期間悄悄辭去了工作:什麼是寧靜辭職?它有正面意義嗎?|cacao 可口

「寧靜辭職」(Quiet quitting)是個普遍流行的社會現象,還是一小撮不甘寂寞的網紅翻手作雲覆手雨的炒作?假如你對此有所疑惑,那麼恭喜你,你有很高機率是中高階層主管。不過,這也代表你可能忽略下屬對他們的工作條件及相關福利的感受了。

這個在2022年備受矚目的新詞,有人說它是某位TikTok直播主的發明,也有人認為它與流傳在中國網民之間的「躺平文化」遙相呼應。可以確定的是,在該詞透過新媒體傳播席捲全美後,不少主流媒體如華爾街日報及彭博社,也不得不祭出一系列的社論回應此一現象。但寧靜辭職真是個新詞嗎?我們這麼說吧,如果你不是第一段所稱的中高階主管,又致力於在擁有一份工作的同時,不讓它接管私人生活,也許你就是在不知不覺間身體力行了這個概念。「但我沒想過辭職呀!」你可能這麼說。

是種心態轉變,而非實際行動

實際上,寧靜辭職與辭職沒有關係。儘管該詞直到2022年才流行起來,它與新冠大流行爆發以來歐美興起的反工作(Antiwork)運動,以及遠距工作導致工作型態改變卻有密切聯繫。而歸根究柢,寧靜辭職之所以能在工薪階層普遍喚起共鳴,還是因為職業倦怠—人們終於厭倦工作得不到認可、加班得不到補償的窘境,人們終於厭倦非辦公時間仍要檢查工作用信箱,不知何時才能與工作劃清界線的焦慮,人們終於厭倦趕不上通貨膨脹的調薪幅度。「我何必這麼努力?」工作與生活能否平衡,在他們眼中比給老闆留下深刻印象更重要。

Photo via fortune

寧靜辭職,就是捍衛你的權利,拒絕工作範圍外的職責、拒絕公司交派的進修任務,但總會在工作日內完成份內工作,藉此留在工作崗位。不難想見,這種心態很容易被批評為懶惰,但有趣的是,據LinkedIn的調查,這些選擇「逃避」工作卻留在崗位上的人們,期待的是利用現有的收入、福利,以等待更有利的就業市場的到來。換句話說,寧靜辭職並非不事生產—那只是對「努力付出=晉升加薪」公式的反叛。

職業倦怠才是根本原因

寧靜離職對管理階層是場災難。因為當今絕大多數工作,都要求員工盡到一定程度的額外努力,才能與同事共同協作並滿足客戶需求。然而,倘若「管理」工作真有任何價值,那也只會與創造出令人有歸屬感、對成長及發展有所期待的公司文化有關。

對員工的生活狀況、職場優勢、未來目標的把握,本就是管理者的職責之一。員工在工作中有無感覺到被重視?他們能否認知自己的技能、付出對公司目標是有幫助的?公司是否關懷員工的心理健康?寧靜辭職一詞掀起的風潮,應該是管理階層反躬自省的機會,而非指責下屬懶惰的口實。

Photo via WIRED

你應該選擇寧靜辭職嗎?假如我們建議你這麼做,那絕對是不負責任的。但重點是,你必須認知到寧靜辭職的積極意義--那不是擺爛,而是在履行自己的職責的同時,停止為一個不給予獎勵及肯定的系統賣命。通過避免過度勞累,緩解不滿的情緒,在擁有穩定財務狀況下,尋找更符合職業目標的工作。

假如你對前景仍感到困惑,不妨自問如果繼續待在同一間公司,個人在未來五年的發展。假如你沒有答案,那麼寧靜辭職或許就是解答,策略性地按下停止鍵,讓你有精力及時間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什麼對你才是重要的?什麼樣的工作才符合理想的生活方式,並與你的價值觀保持一致?

寧靜辭職能夠流行,甚至形成專家學者口中的趨勢,箇中緣由不是它的創新,而是終於有個新鮮的詞彙能夠描述受薪階層的感受。作為TikTok社群推陳出新的產物,寧靜辭職勢必會遭取代(如描述在一年內離職的「快速辭職Fast Quitting」已成為新的流行),然而它仍值得所有人視為一種文化現象來認真對待。

▌整理報導: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