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討論改造「R+F5 重新整理」,我們究竟在討論什麼:四位服裝設計師的改造故事 |cacao 可口雜誌

改造二字於某些人而言有著親密的情感理由,也有人在多次深入反思物質主義後,選擇改造作為抵抗主流觀念的手段。對於REHOW的R+F5 重新整理合作計畫,服裝設計師邱娉勻溫柔地告訴我們,改造很像是將原本一個久放在某處的東西施予新生,將一塊看似不起眼的石頭,經由改造,磨亮成一塊美玉。而另一位服裝設計師江大右在參與了德國G20世界高峰會時,親身經歷群眾反資本主義的激烈抗議活動後,他回顧涉入多年的服裝設計工作,質疑自己是否成為了資本主義的幫兇。在改造逐漸成為顯學的今天,我們邀請了四位服裝設計師,先從自身的改造故事說起,縫起家族、文化和環境的觸動與反思,或許有一天你也會著迷改造的魅力或是找到與世界共處的另一種觀點。

江大右:不讓世界被衣服淹沒

在德國經歷一次大型社會抗爭運動後,設計師大右想著自己身為服裝設計師是否需要背負道德與社會責任。「過去一段時間,我想著自己說不定也是一個資本主義者,那一陣子根本不敢做衣服,我對自己從事這一行很質疑。但有一天我想,要不然我來當個反派好了,負責消滅別人的衣服,你做一件,我就消滅一件。」於是大右以一年的時間,將消滅作為驅動展覽、實驗的中心思想,跑去香港辦展、和富錦樹集團合作快閃店,也嘗試在草率季和不同族群互動,這麼拼命的嘗試,都換來失敗的結果。直到後來被誠品相中,頗具規模地推廣「三件舊衣服,做成一件SCHER夾克」活動,當時成功引起話題,並有不少人買單參與,他才意識到,「原來大家其實不在意資本主義,我需要包裝它,讓大家聽得懂才行。」

江大右參與「台北時尚大革命 Fashion Revolution Taiwan」並和高林基金會合作「重縫計畫 Project ReSEW’s」,當時利用廢棄布料創作,圍裙、布袋作品大量不收邊,以裸露的方式製作,讓人們感受廢棄布料的本質與魅力。

金蓓雯:改造是為延長親密的陪伴

擅長梳理事情的脈絡、規律及秩序的服裝設計師金蓓雯,聊起自己的改造故事,是一次穿搭的探險經驗:「十幾年前逛街時,被一件顏色特別的毛衣給深深吸引,但買回去穿沒幾次,就因為版型不合身而塵封在衣櫃深處,也不捨得丟。」直到接觸了永續時尚的知識與概念後,他才想到可以改造這件毛衣,於是用了他擅長的零廢棄手法,小心翼翼地拆解,再將毛衣像拼拼圖一樣重組成了一件合身的小外套,當作搭配高領的罩衫穿。金蓓雯認為改造是延伸物品壽命跟價值的方法,當然也是為了延續情感,「人們買下一件衣服時的心情其實是很怦然的,即使隨著時間變化,款式過時了或身形改變了,但喜歡的感覺還是存在,只需要轉換成一個新的輪廓,一件衣服就能繼續陪伴自己長長久久。」

金蓓雯期待改造的每一步都要有所效益,做到布料零廢棄,並能兼具美感,創造出更好的價值,讓衣服的生命延續下去。

詹宗佑:改造是創意的起源,也是獨特的宣言

「改造除了能延續衣服的穿著年限外,也能展示不一樣的自我。」服裝設計師詹宗佑在巴黎留學期間,為了想要穿上有趣的衣服,但礙於手上沒有太多經費可利用,在資源限制之下,他起心動念改造自己的舊衣物,或是拜訪Vintage店鋪選擇喜歡的款式再做改造,他說自己十分享受改造的過程,以及最終能催生出獨特性的成品,也讓他相當有成就感。改造魂好像就此一發不可收拾,過去在巴黎任職期間,很自然地拿起公司印花邊角料車縫在一件大學踢上,老闆看了非常喜愛,甚至希望詹宗佑做一件給他當生日禮物,這個小事件讓他更加確定,能將改造視為創作的思考脈絡之一。詹宗佑在台灣創立品牌後,改造甚至成為自己創意的起源與靈感。

「改造從生活、從自己喜歡的東西開始。」詹宗佑說進行改造時會著眼於衣服背後的故事,並會盡量保留衣服原有的特質,以及深化精彩的故事性。

邱娉勻:改造穿串起的情感無可取代

服裝設計師邱娉勻回憶生命中第一件改造經驗,那是學美術的母親,隨手將家裡不要的布收集起來裁縫成窗簾,邱娉勻說以前的人都有著惜物的觀念,這樣的事情其實在當時的家庭很常見,雖然不確定後來步上服裝設計之路,跟母親有沒有直接關係,但確實承襲了母親對於美感的追求;現在的他,多幫舞團的團員製作舞衣,除了因應表演需求而製作的精準服裝之外,他私下也會修改團員的個人衣物,在一針一線中,建立彼此的信任和依賴,「我也會幫自己的阿嬤縫扣子啊,我還會開玩笑問他,你覺得這樣修改值多少錢,這個東西會加深你們之間的感情,很難用其他東西替代。」

邱娉勻聊起身上穿的服裝,他說這件改造後的吊帶褲陪伴自己很久了,無論是在家穿,或是當外出服都很適合,無論什麼場合穿上它,都能很有自信,他相信這件衣服會一直陪伴自己左右。而改造的衣服都要有類似這樣的特質。

▌採訪報導:林圃君|攝影:Yueh C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