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態攝影師會嫉妒電影攝影師嗎?這問題其實也不成立。因為就本質上而言,二者是基於截然不同的邏輯。不說別的,要是你花錢請來一位平面攝影師,他是燈光交給其他人打,場景佈置丟給美術處理,現場調度則待導演吩咐,恐怕第一天工作還沒完成你就請他走人了。
可話說回來,任何具有基礎攝影知識的人,都不能不被電影的美所吸引。在觀看一張照片時,你能感受到另一個有溫度、濕度的世界,只不過被按下了停止鍵,電影裡的空氣卻能和思緒一同鋪展開來。這不是孰優孰劣的問題,如一開始所言,只是基於不同的邏輯。而那也不意味靜態攝影師與電影攝影師不會有交集。個案總是存在,比如以《1917》和《銀翼殺手2049》兩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的羅傑.迪金斯(Roger Deakins)。
稱羅傑.狄金斯是史上最偉大的攝影師肯定會引來許多非議,但若是為當代優秀電影攝影師排名,狄金斯要穩據前十名多半也不成問題,柯恩兄弟創作顛峰期的每部作品都經由他手,還有《刺激1995》、《真愛旅程》、《007:空降危機》……。儘管狄金斯並不負責故事裡沉思或曲折的情節,他為每一部電影帶來卻可能更多:光影的應用、令人驚豔的配色,創造專屬該部作品獨特的氛圍,角色行動時,構圖和光影同時也在變化著,讓人宛如身歷其境。
不過,在轉向紀錄片和電影攝影之前,狄金斯是名攝影師。再更往前推一點,他在英國巴斯藝術學院(Bath Academy of Art,現名為Bath Spa University)學習平面設計,直到羅傑.梅恩 (Roger Mayne,以1950年代倫敦街頭紀實聞名)擔任該校攝影客座講師,才讓原本對平面設計興致缺缺,更多將時間消磨在拍照、暗房的狄金斯確認自己的道路。
「羅傑.梅恩很坦率地告訴我們,他無法教任何人攝影,因為如何捕捉周遭世界是我們自己的責任。對我而言,羅傑.梅恩帶來的啟發不只是他具有創造力的街頭攝影風格,還有這誠實得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 」
狄金斯早年的攝影作品聚焦於大學日常生活,大學畢業後,狄金斯接受比福德藝術中心(Beaford Arts Centre)的委託,花了一年時間拍攝其故鄉英國北德文郡(North Devon),這些訓練成了後來電影攝影的基礎,也捕捉到英國彼時的田園風貌。該時期未發表的照片,後來也收錄到他個人的首部攝影集《Byways》,一本自1971年一路發展至2021年,長達五十年的集錦。除了生涯初期委託案,也包括他在世界各地工作、旅行時拍攝的照片。狄金斯表示攝影是外出一連散步幾個小時的最佳藉口,與需要高度協作的電影工作比起來,攝影之於重視隱私的他就像調劑,「除了觀察,沒有任何目的。」
作為一本紀實攝影集,《Byways》不是任何意義上的外拍或電影拍攝前置作業,這裡有的只是對廣角鏡頭的靈活使用,以及藝術家的敏銳眼光。將《Byways》直譯為《偏僻小徑》會是對這本攝影集最好的理解,它不是重大歷史事件的註腳,書中也少有文字提示照片的背景資訊,那更像是一趟長途巴士旅行,而你在每一個狀似意味深長的場合,都即時地舉起手中的相機拍下風景。
《Byways》彷彿在無聲地宣示著:這是我見過的世界。沒有諷刺,沒有驚奇,沒有感傷,它們就是發生了。而閱讀這本攝影集的你則希望這趟旅程永遠不要結束。
▌整理報導: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