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00年在1940年代這段期間,巴黎作為史無前例最蓬勃發展的藝術活動中心,創意與思想的交互激發,吸引各國藝術家前來落腳打拚,蔚為人文景觀,開創出巴黎畫派;他們最初在蒙馬特活動,1910年代初改至蒙帕納斯聚集,這些深具才華的藝術家專注於肖像畫、人物研究、風景、城市景觀等傳統主題,但他們各自鑽研風格和技術,包含大膽的野獸派、動態色彩以及立體主義革命性手法,表現出他們內在的洶湧世界。
燦爛、疼痛卻美麗:莫迪里安尼的創作與愛戀
巴黎畫派由畢卡索為領軍人物,他於1904年定居巴黎,因難以界定的多種風格聞名,他和法國藝術家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在1907年展開合作,促進立體主義的發展;隨後,義大利藝術家亞美迪歐‧莫迪里安尼(Amedeo Modigliani)在1906年抵達巴黎,最初和羅馬尼亞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一起共事,幾年時間內莫迪里安尼創作出風格鮮明的雕塑品,著眼於女人形象,有著橢圓形的頭部以及細長的眼睛,日後他描繪女人的形象也是延續此風格。

莫迪里安尼同時也受畢卡索影響,結合他過去鍾愛的義大利古典油畫,發展出自己的繪畫語彙,在他後期的作品《戴圍巾的珍妮‧埃布特尼》中,也能看出他最具代表性的創作特質,女性形象以簡化的線條勾勒,女人的眼神迷離,修長的頸子與素淨的臉龐帶出人物的神秘與柔美,幾乎佔滿畫面3/4的構圖加以溫暖的珊瑚色背景,有著叫人難以轉移目光的魅力。

這幅畫作讓莫迪里安尼享譽盛名,畫作中的女主角珍妮(Jeanne Hébuterne)同時也是莫迪里安尼的一生摯愛。珍妮於1917年結識莫迪里安尼,成為他日後親密伴侶與創作繆思,在從尼斯累積更多人脈與增加知名度後,兩人返回巴黎不久,莫迪里安尼患上結核性腦膜炎,加上本來就有藥物濫用習性,藝術家的身體狀況幾被摧殘殆盡,莫迪里安尼於1920年病逝後,珍妮隨之於公寓住家一躍而下。莫迪里安尼人生最後留下的珍妮肖像,與他放蕩的素日形象大相徑庭,在畫作中的珍妮只有深沉與平靜的幽微感情,成為經典絕唱。
捕捉記憶與夢化為現實:夏卡爾與他浪漫紛飛的愛
1912年左右出現第二波巴黎畫派,主要由猶太籍藝術家領銜。1910年夏卡爾(Marc Chagall)搬到蒙帕納斯,結交許多前衛詩人和藝術家,畢卡索曾讚譽他,「我不知道他是怎麼能畫出這些景象的……他一定有一個天使藏在腦袋裡。」兩個人長年保持亦敵亦友的關係,夏卡爾就曾開玩笑說道,「畢卡索真是一個天才啊,可惜他不會畫畫。」

出身於俄國的貧困家庭,黑暗木屋、小提琴演奏手、牛、羊與馬都是夏卡爾精神原鄉中的重要素材,更是創作泉源,許多人評論夏卡爾的作品表現多為超現實,他則回應,自己的畫是屬於詩的、幻想的與錯誤的。所以反而是寫實的。他也提到自己的藝術看起來可能奇怪,卻都是發自內心的感觸和真實情緒,並非憑空捏造,每一筆都是藝術上的真實。

而他的一生不因戰爭或困難所擊潰,他對生命與愛情永遠保持激昂。他的繆思也是他的妻子,貝拉(Bella Rosenfeld),終其一生為他奉獻,並支持他創作,也常常入夏卡爾的畫,夏卡爾前後為貝拉畫下三十幾幅作品,在畫中,兩人總是相擁相吻,夏卡爾沉溺在貝拉給予的溫柔關愛之中,兩人流動的深厚之情,無論是其後代或是觀者都深深動容。
▌整理報導:林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