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棲仙陳設選物所落地台北廈門街,進駐四層樓昭和時期透天老厝,內裝風格有瑰麗之勢,台灣製造與異國氣息冉冉交融,不顯突兀,反倒為空間注入鮮活感。棲仙陳設選物所主理人Sophie,長年專注於修復空間和陳列布置工作,過去棲仙也常常舉辦市集活動,很受人們關注與青睞。棲仙成立三年後,Sophie遇上了位於永和的庭院老宅,建築出生登記為民國55年,水泥花磚頗有風韻,未來預計以人文設計書店面容示人。從廈門街老公寓再到永和老宅,她深信「自己創造的環境,會影響生活方式。」Sophie聊起自己從小就戀物,對於居家布置也有著執著的喜愛,在棲仙,人們可以體驗中西演繹的迷魅之美。

辨認美,由理性與知識累積
問起如何培養自己對於美和品味的眼光,Sophie很快摘引已故建築大師漢寶德所言,「美感原是要經過培育的,也就是經過教育的手段接受過來,與其他的知識沒有兩樣。」Sophie說美的影響不外乎形式、色彩、材質、裝飾,而這些要素確實能讓人們的生活更顯豐富,讓心靈感到治癒平衡,然而論及培養二字,Sophie建議可從「比較」著手,此處並非意在批評,而是能言之有物指出美與不美之處,「這些經驗是來自於對物件的理解,年代、製造方式、材質、出處、完整度等參考資料,越是累積知識,越能理解與分辨美的細膩差距。」
說話有些快、不善於在陌生人面前侃侃而談的Sophie,只要聊空間美學的的話題,就能很對頻的跟你聊下去。「這些陳設你都能查察到它是沒有限制的,收滿了自我喜好之物,這是一個看著就能感到滿心歡喜的空間。」但在空間中,最重要的,仍是在其中吐息生活的人,「所以是否能創造出一個舒適的環境,仍是我最反覆琢磨之處,紊亂的佈置很容易使人感到焦慮。」

定義了美,接著篩落喜好,喜好的積累便會轉化成風格。Sophie提到把自己的風格磨尖,練習選擇不同物件的精準度,「從喜歡的物件中,再嘗試去蕪存菁,再嘗試提升質感,會是每日不間斷的課題。」過去Sophie舉辦市集、講座,都是希望可以讓人們增加對於風格、陳列設計的理解,「陳列布置的好,我們選擇不斷地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用市集創造更精緻的展售、用跨界說明陳設的效果,也用講座深度解讀陳列設計的過程。」陳列不僅僅用為居家布置,它更能創造品牌商機,讓陳列設計更普及,更是棲仙朝不同面向邁進的文化願景。
重新看待家,從心打造家
眼下疫情也影響了Sophie的生活,比如棲仙目前暫時停止對外營業,永和事務所的老宅持續修復中,同步著手進行建立官方網站的行政工作,Sophie也在危機中思考陳列設計的轉型可能,「停滯的時刻很適合韜光養晦,在內心企劃著接下來棲仙的各種轉變。」人們的移動因為疫情趨向單純,更甚是只在「家」這個空間移動,Sophie提到我們生活移動的方式,隨著各項社會發展、網路環伺,傳統空間限制已被打破,所有自認有歸屬感的地方,都能稱為家,創造包容溫馨、充滿歸屬的感覺,就是家的感覺,無論是承租的小房間或是辦公空間,她也建議,要打造這樣的氛圍,首先即是整齊乾淨。

「先有一個乾淨整齊的空間,即使沒有太多點綴,也讓人感到清爽明朗,一般家庭會頻繁使用的物件大約佔總物件20%,所以收納整理、保持有條有理的使用方式,是最快速的一步,接下來才是讓環境變得更好看的方式,例如,可以改變環境最大面積的部分,例如牆壁顏色、天花板照明設備、注重地板的搭配,或是窗簾織品的運用,都能帶來令人滿意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