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的確是無意識地,在描繪一個大城市的孤獨」美國畫家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的代表作《夜遊者》更是關於深夜靈感的經典作品。夜色中喧嘩都市陷入沉寂,街道上空無一人,然而街角邊的餐飲店裡還有三三兩兩的顧客,彼此相坐卻似乎有著隔著山的距離,他們的神情落寞。奧地利導演古斯塔夫.多伊奇(Gustav Deutsch)致敬霍普的方式,是直接將他的十三幅畫作串聯拍成真人電影《雪莉:現實的願景》(Shirley: Visions of Reality),從虛構的主角雪莉以她的女性視角,從每一幅畫的創作年份,延伸解讀1931 年至 1963 年,美國歷史及其周圍環境的反思。主角同《夜遊者》有希望有沮喪,那才是真實生活的面貌。
無論是在清晨的陽光下沉思,還是天黑後在酒吧吞下威士忌,霍普的畫作都喚起了人們對他畫作主題的好奇心,這種神秘的光環影響了無數藝術家與電影人,比如希區考克、吉姆.賈木許、馬丁.史柯西斯、甚至是《銀翼殺手》的雷利.史考特。霍普喜歡用醒目的色塊和對比的光影,但表現的卻是當代生活中無可排解的冷峻、孤獨以及疏離。
霍普畫作相對統一和穩定的畫風,為電影的拍攝提供了可能,導演古斯塔夫.多伊奇抓住了霍普畫作的精髓,通過光影、色彩、構圖、視角等將原作忠實地再現,美術指導漢娜.希梅克(Hanna Schimek)精心還原了畫作中的場景及細節,攝影師耶日.帕拉茨(Jerzy Palacz)更是在拍攝的每一個場景時,設置了與原畫同視角一致的機位。飾演雪莉的斯蒂夫尼.卡明(Stephanie Cumming),是維也納液體空間舞蹈團的舞者,她將內心的異化以及與城市的疏離隔絕演繹得淋漓盡致。
如此美感的電影,人們完全摒棄它的敘事,只為了沉浸在模擬霍普的13幅油畫中,這是可以原諒的。



電影一開始,鐵路客車的場景中,雪莉翻開了一本以她自己為封面的艾蜜莉.狄金生的詩集,隨著鏡頭的慢慢拉近,我們便和雪莉一起走進了霍普的畫作中。電影的13個場景,分別對應霍普的13幅畫,導演以自己的理解,重新演繹這13幅畫,每一幅畫的創作時間對應其當下時代歷史,為每幅畫都創作了故事,讓原本孤立的畫串聯起雪莉的一生。
片中的13個片段,按創作時間線索排列,電影從1931 年至 1963 ,橫跨美國30年歷史。每個片段開始,還會有背景廣播報導相應的重大新聞事件。雪莉用虛構的角色帶領觀者重回這些重大的歷史的時刻,如從珍珠港事件到二戰、從麥卡錫時代到總統甘迺迪遇刺;從股市崩盤到馬丁·路德·金恩;從貓王到瑪麗蓮夢露…。
而這30年間,雪莉始終是孤身一人,無論是在巴黎小旅館中讀信,還是染了金髮在劇院當帶位員,亦或在辦公室當秘書,她就像霍普《夜遊者》畫中走出來的人物,獨自行走,縱然偶爾和男友、同事在一起,她仍帶著距離和淡漠的神情。這部這件作品整體透露出的氛圍非常寧靜肅穆,但是又有著都市人們焦慮的氣氛,。人與人坐在一起,彼此之間卻無法真正地心靈交融。導演通過畫家的觀點和電影人的重新詮釋,給劇中的雪莉一種賦權感,歷史與社會如何前進,她堅定地為她定義自己的生活。



▌整理報導:Bohe H.|圖片來源:Gustav Deuts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