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悲傷、殘酷都好。我最喜歡的作品,永遠是明天拍的那張—吳建衡|cacao 可口雜誌

你應該也會有像攝影師吳建衡這樣的感受—「世界各國的人都有不同的樣貌,我們用不同的樣子生活,外觀、語言、穿著不一樣,但共同的目標就是生活,透過攝影可以了解不同族群的人是在用什麼樣的方式生活著,對我來說這是很吸引人的地方。」攝影師都是通過相機與世界建立聯繫,這只是一種被人了解的方式。當你看著一張一張的照片,你彷彿也看到拿著相機後面的人了。

吳建衡提供
阿富汗 擷取至吳建衡攝影圖集

聊到為什麼當初會走上攝影這條路,吳建衡打趣的說「其實我小時候跟藝術、攝影一點都沾不上邊,現在回想起來還真有些不可思議。」在大學期間,他跟班上的同學到外商公司實習,對於未來並沒有太多想像,大概就是跟長輩說的一樣「只要努力讀書,到好公司上班,以後就可以過上好日子。」經過兩年的實習生活,每天過著上下班打卡的日子,不禁讓吳建衡開始反思「這真的就是我未來想走的路嗎?」由於當時實習常去開發中國家的工廠出差,有機會接觸到不同文化,他發現多數社會現況還是處於貧窮的狀態,那些畫面帶給他心裡不小的震撼。有次因緣際會之下,同行的友人借給他一台相機,也因此讓他對攝影的興趣,開始喜歡透過相機的觀景窗紀錄另一個不同的世界。

曾經花了三年的時間,背著電音三太子,走訪 72 個不同國家,就是為了讓世界更認識台灣。吳建衡在走訪過這麼多國家之後,決定帶著他的相機開啟下一段旅程,記錄沿途造訪所遇到的故事。

他曾經造訪過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緬甸…,都是我們印象裡開發中的國家,正如他所言「我想走別人沒走過的路。」替旅遊知名景點拍照大有人在,也已經有很多厲害的攝影師記錄過了。他希望拍下這些鮮為人知的畫面,將故事帶回台灣,用軟性的方式讓更多人看見世界不同的角落,減少對於偏遠地區的誤會及偏見。不管是快樂、悲傷、殘酷都好,因為這些都是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把自己的眼睛遮住,假裝沒看到,或是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避而不談,並不會讓這個環境變得更好。

阿富汗 擷取至吳建衡攝影圖集
阿富汗 擷取至吳建衡攝影圖集

前往陌生國度,當地治安也是許多人關心的問題,吳建衡認為一個地方危不危險,其實跟出發前的準備有關,事先對當地文化、禮儀、語言有一定的了解,並且抱持正向心態面對,體會當地人文風情,就能減少遇到危險的機會;但許多人會因為報導的片面之詞,或自己先入為主的觀念,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許多攝影師選擇拍地景來做主題拍攝,但吳建衡更喜歡拍攝人物照。他珍惜著每一次與被攝者的互動與眼神交流,「世界各國的人都有不同的樣貌,我們用不同的樣子生活,外觀、語言、穿著不一樣,但共同的目標就是生活,透過攝影可以了解不同族群的人是在用什麼樣的方式生活著,對我來說這是很吸引人的地方。」在拍攝的過程中必須讓對方感受到尊重,不能把對方當作是人文保護區的商品,雖然語言不同,卻能從彼此的眼神與肢體語言感受到互相的信任,而他說這是身為人才能感受到的特殊情感。

印度 擷取至吳建衡攝影圖集

在今年的「2019 SKM PHOTO 新光三越國際攝影展」,展出了吳建衡這些年來用影像記錄著,世界上某個角落、那不知名卻撼動人心的人物照。展場中的每張照片旁邊都有小字卡,以文字的方式敘述照片的含義,美麗的照片背後,都藏有更多動人的故事。而觀者的我們,透過他的攝影機、透過他的雙眼,彷彿我們也置身其中,對視凝望,感受到歡樂或不確定的寂靜。這是吳建衡第一次參加商業性質的展覽,甚少接受媒體採訪的他,要侃侃而談講述自己總是需要花點時間;不過看著作品、聊起這些圖像背後的故事,就像跳進時光牆,源源不斷的話題因此打開。

「我最喜歡的作品,永遠是明天拍的那張。」吳建恆謙虛地表示尚未拍攝出讓自己完全滿意的作品,總認為可以再更好,所以不會有停止按下快門的那一天。這令我們想起知名攝影師薩爾加多曾說過的「 如果你不喜歡等待,就不能成為一名攝影師。」吳建恆正蓄勢待發,等待明天拍的那張。

▌可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