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於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行的展覽《Table For Miss A:失序飲食展演計畫》才落幕不久,食物設計師陳小曼已全心投入新的計劃——罐頭,或稱保存食品開發。來自國美館的邀請,曾讓她一度動心是否以藝術家為終生志業,經過一番思量後,陳小曼選擇了在更真實的層面上貢獻自己的能力,「食物設計是一項跨領域的綜合專業,展覽與活動可以用以討論議題,商品則是能透過市場,真正進入每個家庭。」
對於未來,她期待逐季發表,以發行雜誌的方法推出商品。「一開始會從百搭的風味著手,第二階段開始與職人合作,以商品刺激想像力。」從自家手工到工廠製造固然是條漫漫長途,但我們樂見陳小曼與她的品牌,在兼顧商業與藝術的平衡之餘,能為產業文化帶來新氣象。
職業欄填寫:食物設計
我其實不會用「食物設計師」來介紹自己,就是一個設計工作者。就像你不會說某某某是底片攝影師,而是統一用攝影師稱呼。不同領域有不同專業,但關於設計的思考邏輯其實是一致的,只是手上的工具不一樣,而我的工具是食物。
假如你問什麼是核心思考,答案是「提供選擇」。例如市場上存在一個市占率九成五的大品牌,那麼就要努力做到提供百分之五的選擇機會。會想成為這百分之五,除了認為它是個有待開發的市場,主要原因是部分台灣人對「吃」的理解和想像,還有許多空間與可能性。
像油吧,常有人勸我們「不要吃太油」,但人體其實很需要油脂,只要是好的油,對健康都有相當的幫助。我從義大利返台後,花了一段時間才腸胃又適應,我判斷那是食用油的問題。國內的醫學研究曾經指出,台灣大腸癌發生機率曾經在全球排名上是前五名,記得幾年前的黑心油事件嗎?我們這麼愛吃的民族,卻分辨不出油的好壞,市占率極高的商業用油,竟然是從可怕的廢棄物裡提煉出來的!所以我決定試著透過進入市場來一場真正的探險。

在設計中體現對世界的觀察與關懷
大學時我念的是實踐建築系,如果你對我們的系所稍有認識,應該曉得許多從這裡出身的人,後來都走上不一樣的路。私下我們會開玩笑說,實踐建築培養的是建築大師,而不是建築師。玩笑歸玩笑,但我認為這就是系上對同學的期待:老師們提供一個看世界的方式,學生則自由去摸索、發展。
從學校畢業以後,我曾經待過建築事務所,同時也成立食物攝影工作室,出版影像設計刊物。2015年去米蘭唸食物設計碩士學位,回台後正式成立公司。建築與食物之間似乎很遙遠——一個會過期,一個則象徵永恆。然而它們對我來說都是容器,建築裝人,人裝食物,原點都是人。通這個環節,你就會覺得世界上所有的浪潮都是相連的。


因為前段時間爆發過一連串的食安問題,近年來許多人開始呼籲,食物應該要回歸本質:會在意食物是否經過太多次的加工,或剛好顛倒過來,人們意識到現行飲食習慣過分消耗地球資源,促成人造肉之類的產品誕生。建築圈也興起類似的思潮,講求對環境友善,做更長遠的考量。只是比較起來,因為有專業門檻的緣故,人們不容易去談論建築,但對於食物,每個人就有自己的一套邏輯,也更願意接受與食物相關的議題。幸運的是,我現在可以把相同的訴求,用更容易懂的方式說出來,某種意義上,食物設計為我開了一道沒預料到的門。


有商業陪襯的藝術,能力及視野更加遼闊
設計、說話、語言是言字邊,每個人都必須去說,去跟大眾溝通,只是有一群人他們表達的方式是經由創作,而建築和食物都在這個範疇裡。有一年我在深圳接受網路媒體採訪,他們問食物設計可否拯救世界,我回答他:「大家在各自的位置上都有可以盡力的事情,我現在是設計師,做的就是展覽。如果你擁有一家工廠,也許你就可以透過一個小小的決定改變世界。」訪問過程中,隨口的提起,沒想到2019年底有個機緣,今年起我便與友人開始研發產品。
現在我做的還是食物設計,只是把相同的想法投入量產。從前做食物攝影時,雖然也接商業性質的案子,但攝影說到底還是創作,你必須找到商業以外的面向;而現在進入製造業,也意味要面對投資報酬率一類的問題。不過,對我而言,商業與藝術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兩者的價值觀不同,卻可以互相幫襯,搞清楚自己的追求,你的眼光會更加長遠。
今年雖然撞上疫情,卻也凸顯了普羅大眾對於保存食品的需求,長期來看,則考慮到氣候變遷對台灣農業的影響,在不穩定的極端氣候下,很多農產品要不就是過產,要不然就是不產,像之前紅豆大產,如果有裝罐保存的能力,就可以省去許多不必要的浪費。

Content before Connection
新品牌做的會是「混血產品」。我們這一代的飲食經驗是混血的,部分年輕人不知道豆腐乳怎麼用,部分老人不知道奶油怎麼用,但我們這些介於中間的人,接受並熟悉兩代人的口味,就能做出風格現代,內容經典的東西。你可以因為風格而買,也可以因為內容而買,它總能為你帶來甜蜜滋味。
目前我們設定的目標客群會先設定在小眾市場,主要因為大眾在選購商品上,可能還是會以經濟考量為優先,畢竟罐頭往往不被認為是主食,而這點也是我們在時間與金錢以外,需要另外投入成本去改變的偏見。
一般人認為罐頭是次級品,或是戰備物資,躲在家裡時才派上用場。但像日本,他們可以把罐頭做得非常美味,掏個一小勺就能替簡單家食升級;而在歐洲,吃罐頭也不會讓你覺得飲食品質欠佳,而是能安心享用的食品。台灣一直有令人驕傲的原物料食材,我們希望漸漸打破「罐頭是次級品」的觀念,善用並推廣當地食材的同時減少碳足跡,同時也探問企業合作的機會,共同承擔友善環境的社會責任。
歐洲在當代飲食較有話語權,而亞洲的脈絡相對比較複雜,需要有人去梳理這部分。這段時間以來,大家都意識到世界的平衡開始改變了,所以我們也在多方嘗試,看未來還能做點什麼。我認為其中的可能性是無窮無盡的。

「職業欄填寫__」單元,打破以往人物採訪的模式,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品牌
Q:假使每個人都是一個品牌,你會經營什麼樣的商業模式?
S:確實是一個每個人都能夠有話語權的時代,然而因此更要在乎(要透過品牌)傳遞什麼訊息。商業模式上,勢必會從我較擅長的部分著手:視覺、概念、文化;但長遠來看,也希望品牌可以在環境友善與商業效應之間取得平衡,走向國際。
Q:小時候曾經受哪個品牌影響?有特別愛用的品牌或商品嗎?
S:因為大學老師規定的大量閱讀,那時影響我最深的「品牌」便是實踐大學裡的誠品書店,充滿藝術人文氣息的場所,還有那些很硬蕊、很地下的書籍、雜誌、音樂,都是大學時期的精神糧食。我很感激他們的存在,以及當年很蓬勃的獨立書店,給那些有心想認識藝術,以及思潮的人們一個親切的入口。
現在的愛用品牌例如時裝品牌COS,它其實是H&M旗下的子品牌,定位是大眾裡的小眾、小眾裡的大眾,因為它具有風格但不高遠,所以深得我心。以及家飾、傢俱品牌HAY。它價位不高、摩登、實用、好玩。這些喜好也反映了我做品牌的風格與定位。
Q:有沒有特別想合作的品牌、商品或是活動?
S:我對傳統品牌很有興趣,不是想顛覆它,而是因應世界變化調整腳步。我在做食物攝影的時候,經常有老品牌的二三代來合作,從視覺上入手改造品牌形象總是第一步,也因大家年輕、勇敢,我們也嘗試出有趣的風格。
在國立美術館的展出,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很有趣的合作。在美術館這個場域使用食物展演,是一個沒有邊界(因此格外困難)的挑戰。或是先前以中藥為概念做的活動,也是於我很有啟發的機會。看似衝突的組合,其實都有發揮精彩的可能。
Q:最近讓你印象深刻的品牌或廣告?
S:早年的斯迪麥廣告是無論從視覺風格、蒙太奇的剪輯方法、以及廣告中傳遞的訊息都堪稱經典之作;近年,故宮做到商業性與趣味感並存,也維持水準之上的精緻度,時常很快的以經典內容結合商品回應時事,以官方品牌來說,效果奇佳;在今年非常沸騰的種族歧視爭議中,Nike 在社群媒體上傳了一分鐘的影片,以一句簡要的「For once, don’t do it.」反轉品牌深植人心的「Just do it」達到非常有力的聲量。
歸根究底,能夠超越了商業本身,進入文化、碰觸議題的品牌或廣告,才可能深刻在人心與社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