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政府開放外籍移工來台,並於隔年大力推動南向政策,讓許多越南、印尼、泰國與菲律賓等地居民選擇入境就業與定居,順勢引進洋溢家鄉味的香草、香料與蔬果,一起落地生根,經過有心種植與積極復刻,讓東南亞家鄉吃食悄悄融入你我生活,30餘年過去,泰式、越式與緬式料理,儼然成為台灣飲食地圖中不可或缺的一塊。
長年走訪台灣各地東南亞市集,並熱愛南洋料理的作家王瑞閔認為,「味道是開啟人類記憶的鑰匙,那麼家鄉料理就是減緩思鄉情緒的良方」,在台灣百花齊放的東南亞料理,都是移工努力在異地生存與生活的證明,跟著作家王瑞閔一起隨興探索忠貞市場、華新街或是中山北路,從舌尖延伸至五感都能沾染討喜的南洋風味,在國境仍舊封鎖的今天,顯得更有其必要。

忠貞市場:國旗飄揚、米干飄香的全台第一個眷村
忠貞新村建於一九五四年,是全台第一個眷村,橫跨中壢與平鎮兩個行政區,安置了不少自緬甸撤退來台的異域孤軍。一九五三年,緬甸與中共協同攻擊孤軍失敗,只好向聯合國控訴中華民國入侵。在國際輿論之下,孤軍從一九五三年底至一九五四年初,在美軍的協助下,分成三批陸續撤退,總共有六千九百多人。從桃園機場落地後,國防部賦予忠貞部隊的番號,臨時安置到霧峰、溪州、大林等地的台糖倉庫暫居,並緊急在戰爭中較少受到破壞的桃園中壢、平鎮一帶,興建了克難的眷村,安置這批軍眷。而忠貞二字,也跟著部隊番號,成了眷村名稱。
不過,大家對忠貞新村或忠貞市場的印象,約莫多是國旗屋與米干店家吧!這些為數眾多的米干店,是孤軍來台後為了討生活而開設的思鄉之店。

一開始,忠貞新村並無市場,居民必須到中壢市區採買,十分不便。於是里長便建議八德霄裡一帶的居民將自家栽種的農作物運送過來販售。從最初的菜車慢慢發展,至一九七○年代,忠貞市場才正式成立。之後,來台依親的緬甸華僑,還有新住民與移工陸續進駐。除了孤軍帶來的滇、泰、緬美食外,還有印尼、越南、印度風味,甚至全台罕見的巴基斯坦料理,共同構築今日桃園地區最大的異國特色市集。而來自雲南的米干、米線、粑粑絲、椒麻雞、大薄片、涼拌豌豆粉等,也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擺夷料理。

菜市場上,數不清的奇特蔬菜,除了跟其他東南亞市場相似的種類,特別的有茴香根、樹薯葉、木蝴蝶、撇菜根、鳳鬚菜,還有新鮮辣木果莢與辣木子、華新街稱為苦簽簽的刺五加,以及芭蕉花跟雙胞菜的醃菜、乾燥的木敦果與木棉花等等。
華新街:來這裡吃緬式料理就對了
中和華新街主要是一九六○年代後,緬甸華僑陸續來到台灣所形成的聚落,又有「緬甸街」之稱。由於鄰近中和工業區,加上飲食習慣相似,週末也常有東南亞移工或新住民到這邊消費。除了緬甸餐廳、小吃外,早上菜市場也會販售各式新鮮的東南亞蔬果與香料植物。

目前華新街上有四十多家緬甸小吃店或餐廳,還有雜貨店、服飾店等各行各業,一百多家商店,多半是由緬甸華僑經營,招牌上寫著緬甸文,而這一切都是從一九六三年第一家緬甸餐廳「李大媽小吃」開始。在那之後,緬式料理陸續出現,成為南勢角一帶的特殊風景,也填補了緬甸華僑的鄉愁與味蕾。
雖然儀式稍有差異,緬甸也有潑水節文化,人們會在節日時配戴俗稱潑水節花的印度紫檀於頭上。其飲食習慣雖然跟泰國類似,卻又有所不同。又因為鄰近中國雲南與印度,華新街上華僑經營的飲食店,除了道地的緬甸口味外,也有印度小吃以及雲南擺夷料理。
菜市場裡常出現各種我們不熟悉的植物。最具代表性的,首推串成串燒一般的緬甸臭豆,這是緬甸華僑愛吃的小點心。洛神葉、藤金合歡則是羅望子以外的酸味蔬菜;撇菜根、棕苞米更是華新街季節限定的特殊食材。甚至台灣種苗商曾推行過所謂的奇蹟植物─辣木,也悄悄在這裡出現。還有中藥材刺五加,華新街稱為苦簽簽,來源據說是忠貞市場。除了藥用,嫩葉跟嫩芽在雲南、緬甸東部與泰國北部都會作為蔬菜食用。植物,離我們生活並不遙遠,食衣住行都需要植物,可以說植物就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走趟華新街,來碗道地的緬甸魚湯麵,吃看看緬甸臭豆,從植物與飲食開始感受華新街的魅力吧!
中山北路:陽光同樣燦爛的台北小馬尼拉

想吃菲律賓炸香蕉、紫山藥蛋糕,還有各種道地的菲式料理,不用搭飛機到馬尼拉,週末走一趟台北市的中山北路就可以品嚐得到。台北市中山北路不但是車水馬龍的主要道路,也是一條充滿異國風情的林蔭大道。
中山北路一段,是日語呢喃、愈夜愈美,日式風情瀰漫的條通;二段最具國際大都市氣息,除了有改名為光點台北的前美國大使官邸,國際級大酒店、國際精品旗艦館、各大銀行總部林立;三段是台北的婚紗大街,還有幾家旗袍、西服名店,以及大同大學與台北美術館坐落其中;四段是圓山大飯店與圓山遺址所在地;五段於士林夜市旁,有銘傳大學與士林官邸;台北日僑學校與台北美國學校在六段;而因為有許多外國人進駐而獨樹一幟的高級住宅區天母,主要便是位於中山北路七段。
近年來中山北路三段上,除了婚紗會館外,假日又慢慢生出了另一個國家的特色。原本洋溢幸福感的婚紗大街挪出了一隅,成為菲律賓移工集體思鄉的「中山」(菲律賓移工稱中山北路三段,金萬萬名店城附近為ChungShan,中山為其音譯),農安街至德惠街間有幾家東南亞超市,而原本金萬萬名店城一、二樓及周邊街道,假日大約有一百多家小店營業,甚至有一些假日才出現的臨時攤位,販售菲律賓料理、點心、水果、香料、鹹魚,或是一些菲律賓進口的餅乾、飲料、生活雜貨。也有美髮店、服飾店、3C產品及換匯的服務。這裡類似台中的東協廣場,只是規模較小,往來的主要是菲律賓籍移工,因而有「台北小馬尼拉」之稱。菲律賓移工之所以聚集於此,是因為這裡有台北市少數提供菲律賓他加祿語彌撒的天主堂。
午後,漫步在中山北路三段的林蔭大道。今天不要試婚紗,用炸香蕉與紫山藥蛋糕當作下午茶點吧!以此感受一下週末限定的異國風情。
▌整理報導:林圃君|圖片提供:《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