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客家美學展示計畫「水牛爬樹」:情感連結的溫度,不分語言與身份,你我都有|cacao 可口雜誌

2021年當代客家美學展示計畫,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以「水牛爬樹」為主題,將在11月8日至11月30日線上展出。展覽描繪客家原鄉中耕田的水牛,來到城市卻發生了行為的改變,透過有趣的擬喻來定義這個計畫,欲闡述的台北客家人現象:因身處環境而產生的種種生活方式與節奏改變。當客家文化與族群意識漸受重視,「水牛爬樹」特別聚焦於「都會」中的客家族群,試圖探究「當代、台北、客家人」獨特的生活變遷狀態及現象。

策展人「孵一間工作室」的張家瑋,提起「水牛爬樹」這主題,當時想的是,要怎麼樣去描繪一個族群文化的現狀呢?讓她更在意的是,怎麼去說這件事,才會讓對這議題不甚關注與了解的大眾產生好奇、或者產生一點認同、繼而願意參與?或許就透過「共鳴」來起頭吧! 因為每個曾經移動到新的生活場域的人們,應該都會有這樣過的感受:那就是不管任何族群,在多元文化包容的城市裡,你我都可能是「#都是新客人」,既是移居臺北後、因生活轉變而彷若2.0進程版的客家人,也是離開故鄉、客居到新據點的每個人。

「我覺得文化、特別是關於一群人的文化,都是來自於非常日常生活中的。似乎在那樣日常生活的故事或者情境中,比較能產生共鳴、或者文化的力度。而展覽的主題也是從『耕田到爬樹』這樣務實、卻又帶著想像的情景出發。於是最初策劃時,就希望將目光投射在日常生活中,以『水牛爬樹、生活小事』來出發,台北的街區為場景、生活為底本,看看在這樣的狀態下,參與的六位藝術家會怎麼回應。」

在與藝術家合作方面,也是選擇以他們創作形式上、或關注的議題上與日常生活或客家文化主題關連比較強的。如鍾想想的花藝、程仁珮的食物味道、施惟捷帶來新型態染布形式、羅思容吟唱詩與歌謠、柯智豪重新編制屬於當代的客家音樂,還有阮璽用攝影作為紀錄。這些創作者有人是客家人、或與客家有比較深的連結(比如妻子、先生是客家人)、也有幾位是不具客家血緣的藝術家,希望透過如此不同的視角,讓他們將對文化的感受、理解,轉化呈現為創作。

程仁珮作品《踏味尋鄉》,收集客家民眾的家鄉料理,再使用具個人情感的物件來聚焦故事與回憶的象徵符號,搭建出「食物雕塑」,以當代攝影呈現,創造一種新的視覺畫面。 
鍾想想作品《內與外》做為一名「新客人」,對於新城市的嚮往與悸動以及他人觀看他們的角度,由內而外、由外向內,形成兩種巧妙的視角,形塑對於新客角色的樣貌與想像。

因為策劃這個展覽,張家瑋自己最大的收穫是,在與展覽顧問羅烈師副教授(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討論或找資料的時候,發現原來在台北生活這麼久,都不知道有這些地方跟客家文化是有這樣的淵源。比如我們往往到通化街就是去夜市、或附近文昌街逛傢俱街具跟小店,但未曾知道那裡是客家人群聚的區域!原來充滿了許多客家人經營的各式小店:裁縫、中藥行、美髮店等等。

後來家瑋邀請羅烈師教授執筆展覽中規劃的「台北人文地圖」,就是希望觀眾可以初步的了解——「啊!原來這裡跟客家是這樣的關係」,因為客家人其實是蠻隱形的一個族群,可能當初也為了適應生活,並不會特別表露自己身分。老師一方面隱隱的透過區域的特性回應藝術家的主題、一方面又延伸創作了一條新的展示線,帶大家在台北街道中認識客家文化。「作品x生活實境」的設定,就是希望帶給觀眾的特別的線上展覽經驗,帶著大家在原本的城市中,看見新的文化風景!

羅思容作品《水牛爬樹》,她認為「詩」是一個族群文化最凝鍊的語言方式,透過語言文字將客家意象與美學想像,垂立在時空的長河中,化為都會客家更豐沛堅實的文化動能與新生活力。 

實體展覽轉為線上展覽

「水牛爬樹」展覽一開始要執行時,就面臨到三級警戒,於是整個實體策劃需要被轉變為線上展覽。在實體展覽時,原本設定了以街道為展區、採集故事、再創作的想法,等於全部要重新就線上展覽的介面來設定。

「其實是蠻挑戰的!」家瑋直言,捨棄一般將作品佈設到展場空間、再360度拍攝而放上網路的作法,而是就以網路為展區,要怎麼讓作品在網路上有趣的呈現,是需要被精心處理的。此外,畢竟少了展覽重要的「空間」感,要花更多時間去討論技術呈現;以及要如何讓線上展覽能產生與人關連的溫度與吸引力,這個過程反覆的與負責宣傳、網路的夥伴庫瑞 Qooray 行銷和 cacao可口雜誌不間斷的討論。用線上作品共創、各種網路活動、到結合實境的人文地圖、實體的工作坊活動的方式,等同創造一個新的、從線上延伸到線下的新觀展現實。

阮璽作品《暗自say》探詢台北過往客家歷史軌跡,以攝影紀錄現今生活的痕跡,是我向傳統客家精神致敬所作的長輩圖。
施惟捷作品《客家花布》是一個結合織物染印工藝和民族植物的交界嶺,邀請民眾在線上生成這些植物花布圖案,將印染轉為一場表演遊行,以共同協作的方式邀請民眾一起參與創作這些代表「客家 Hakka」的新認同樣貌。

當你進入水牛爬樹網站時

六位藝術家的作品呈現只在網站限定,加上互動程式共創、藝術家料理直播面對面的網路活動,另外還有三場實體活動,如「每張照片都像一個秘密:攝影與雷射染工作坊」、「觀察的可能:客家植物繪圖課」、及「行動裝置車@客家收冬慶」,讓觀眾在展期間有更多參與的機會。

家瑋提醒觀眾,進入網站前,別忘了登入虛擬的行動裝置車,它能紀錄參與者遊歷在線上展覽的時間,就像是乘車穿梭客家文化的里程數,幸運的觀眾可以獲得本次展覽特別設計的收藏小冊;而這個展覽小冊,是由曾操刀桌遊、獨立唱片、美術館與國慶主視覺的知名平面設計師賴柏燁,為展覽精心設計的實體收藏品。使用特別的紙材與用色,將線上作品轉化為有手感溫度、可收藏翻閱的小開本專冊,即將與可口選品平台一同上線問世,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選購!

最後,「水牛爬樹」 希望能為客家朋友們,帶來對自身文化新想像,或說,原來我們可以這樣彼此認識與共同創造;而如果不是客家的朋友們,能進一步認識客家文化的同時,也可以共鳴在「自己是誰」的共感經驗中。

▌採訪報導:Kuo sinsin|圖片提供:孵一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