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台南人的編輯,帶讀者們走趟台南的老巷、舊房背後的故事,明白台南之所以被稱為「文化首都」還有,「台南人都很驕傲」不是沒有原因的!台南有台灣首座國家級文學博物館、全台唯一手繪電影海報的戲院,就連藝廊也與日據時代所建的老建築共同融入日常景觀中。臺灣最古老的城市台南,也是臺灣最多私人藝廊的城市,傳統文化與創新回應在這裡繼續蓬勃發展。
▌延伸閱讀:台南不只小吃美食!漫步老城、挖掘故事更浪漫
台灣首座國家級文學博物館――台灣文學館

台灣文學館(以下簡稱台文館)是台南市中心的重要地標,落成於1916年,由日籍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設計,為日據時期的台南州廳(台南最高行政中心),二戰時曾遭盟軍轟炸毀損,幾經修復終能回復原樣。該建築物戰後長期為台南市政府所在地,今已改制為具有百年歷史的國定古蹟。
建築上,馬薩式(兩段式斜面構造)的屋頂、歐日融合的圓柱,讓台文館外觀增添了幾分異國風情;內部則是以台式拱門搭建出長長迴廊,中西合璧呼應了台灣歷史的族群多元性。館內分為三層樓:一樓是主要展區,另設有兒童文學書房;文學體驗室及演講廳位於二樓;地下一樓為圖書室,提供文學類期刊及藏書給民眾閱覽。
台文館內部典藏了大量珍貴史料,作家手稿、信札、期刊乃至器物皆在此列,齊力拼湊出這個島嶼自十五世紀以來,族群交替及融合的多元面貌。此外,館內定期舉辦展覽,當期展覽「百年之遇――佐藤春夫1920臺灣旅行文學展」、「小露台.大觀園──韓良露捐贈展」及「追憶我城──香港文學年華特展」,讓人們不但能藉由歷史思考現今的發展,更能憑藉時事再度回顧歷史,對時代產生深刻的共鳴,強化自身思考觀點。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營業時間:週二至週日9:00-18:00,週一公休
撐過時代的浪潮,全台唯一手繪電影海報――全美戲院

距台文館十分鐘腳程的全美戲院,前身為1950年以巴洛克式風格重建的「第一全成戲院」,經轉手及整修建築後改名為「全美戲院」,營運模式也從首輪轉型為二輪戲院。千禧年後,戲院因應新世代的來臨,開始進行部分更新,包括改善老舊設施、影音設備及將單廳改為雙廳。
然而,巴洛克建築、傳統投影幻燈機、大銀幕戲劇舞台、宣傳車並未隨著時間被汰換,使其得以保有舊時台南的味道,其中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手繪電影海報」。
手繪師傅顏振發自十八歲拜師學藝,手繪了幾十個年頭,誓言要「畫到看不見為止」。他藉由精準的筆觸,勾勒出人物細緻的五官及神情,傳遞數位影像中看不見的「人情味」。顏師傅的職人精神渲染至國際,外媒BBC、CNN都為他做過報導;《奇異博士》導演史考特.德瑞森(Scott Derrickson)也曾在推特上分享他的作品。在現今經營者吳俊誠的大力支持下,沒落的手繪技藝得以延續,看板海報、宣傳車至戲院對面的人物肖像牆,都能見到師傅創作的痕跡。
全美戲院票價公道、片單雅俗共賞,各個族群皆能前往觀影;店門口舊式的電影時刻表、一進門販賣的古早味零食、店員午後隨意的寒暄,絕對能帶你回到1960年代,體會老台南的濃濃人情味。如果夠幸運,在戲院對面的騎樓,或許能見到老師傅正一筆一畫地琢磨海報看板,實行匠人擇善固執的浪漫。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187號|營業時間:一至五12:30-23:00,六日10:30-23:00
灰白色調空間,就讓多元展覽來增添色彩――加力畫廊 Inart Space

加力畫廊於2007年成立,將位於老街區的舊建築修整為與藝術對話的空間,致力推廣台灣當代藝術。建築內部以灰、白色為主視覺,簡約的風格凸顯展覽作品;更曾獲頒古都保存再生基金會「老屋欣力獎」。
畫廊創辦人杜昭賢從小就在台南老屋長大;熱愛藝術的她,曾赴美國舊金山修習攝影,回國後與台南市都市發展局一同投入海安路「藝術造街」運動,成功改造當時殘破不堪的街區;更著手將舊建築改造成現今的加力畫廊。
從2013年至今,加力畫廊每年都舉辦五檔藝術家個展及一檔策劃展,經過多年耕耘,也成功將合作藝術家推廣至歐美。如國際知名藝術家李小鏡(Daniel Lee)曾在此舉辦個展,2013年的「CIRCUS」(馬戲團)系列以似人似動物的影像,傳達世界就像馬戲團的觀點;2018年的「叢林」系列把主要場景設定在叢林,探討人際關係中的野性。義大利藝術家莎賓娜‧費洛奇(Sabina Feroci)也多次於此辦展,運用紙漿創造出輪廓簡明、飽富童趣的人像雕塑,演繹各種人體姿態。
加力畫廊將於8/1(週六)開放展出「夏日。HOT」,邀請8位藝術家以創作呈現多樣的夏日面貌,歡迎大家於 8/1-10/17 展覽期間走進加力,感受炙熱夏天的不同面貌。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友愛街315號|營業時間:12:00-19:00,週一採預約制、週日公休
當代藝術進駐美麗天井老建築――B.B.ART

B.B.ART藝廊全名為「Beautiful Building of Art」,意即一個為藝術而存在的美麗建築物,和外牆大大一個「美」字呼應。座落於台南第一街民權路上的B. B.ART為日據時代所建的老建築,前身為台南第二大華洋百貨,舊有風貌至今仍然保存良好。建築物最大亮點在於「天井」――用四周樓房圍出中間的空地,讓人們於其中行走、觀看展覽時皆能產生奇特的空間感,也能見證昔日望族門口不大、縱深頗廣的建築樣貌。
B. B.ART主要展出內容是視覺藝術,媒材及題材多元、藝術家亦來自世界各地;近期因疫情關係,改以典藏展、藝術家聯展為主。除此之外,藝廊也提供場地出租的服務,如稻草人現代舞團、LUCfest貴人散步音樂節都曾在此發表最新舞作、許多地下樂團也藉此發跡。
期間不乏為台南量身打造的展覽,如藝術家蔡坤霖的版雕塑與行旅圖《半月月沉江府城遊》,以七個雕版來排列作品,「七」是取自台江外海「七鯤鯓」,及舊台南市區的七座山丘,以此地理概念出發。他把立體雕塑解構成長軸狀,讓人們以環繞的方式觀看作品,好似行走於山海之間。

台南市是臺灣最多私人藝廊的城市,光是中西區就有近十個藝術空間。B. B.ART的創辦人同樣為加力畫廊的創辦人杜昭賢,她期盼將藝廊文化延續下去,扶植藝術家的同時,也希望民眾把看展融入日常生活,而非特定族群的休閒娛樂。
▌作者、攝影:實習編輯何冠慧|校訂:張景瑞、康樂、蔡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