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屆台北電影節將於6月23日展開,烏俄戰火持續至今仍未艾,節目單元策劃「電影萬物論:聚焦烏克蘭」及「經典重現:德國新電影60周年」專題,介紹多部以烏克蘭戰爭為背景的相關電影,讓民眾藉由電影深入了解烏克蘭複雜難解的國族衝突,並播放多部台灣難得一見的德國新電影早期經典,電影迷請把握難得時刻。
戰爭片深入國族衝突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突然改變了世界。雖然數百萬人已經逃離,但是新的鐵幕正在虎視眈眈的侵略著,隨著軍事衝突的升級,經濟戰爭不斷加深,平民傷亡人數上升,可怕的戰爭罪行的證據也越來越多。回到這次台北電影節選片,精選三部近一年來在各國參展獲獎,以烏克蘭戰爭為背景的電影。
在去年坎城影展獲金眼睛獎特別提及的《戰火解密:娘子谷大屠殺》(Babi Yar. Context),由紀錄片大師洛茲尼察善於爬梳檔案影像,並以神乎其技的剪輯將這些片段組成流暢敘事,翻轉歷史真相。他這次挑戰被蘇聯封鎖多年的禁忌題材,重現屠殺的事件始末。帶領觀眾重回1941年9月29日,近3萬4千名猶太裔烏克蘭公民在48小時內慘遭納粹屠殺的慘劇。
紀錄片《頓巴斯壕溝紀實》(Trenches)獲邀於威尼斯影展首映。導演呂.布侯曾擔任戰地記者,他憑藉過往戰地經歷,以黑白攝影蹲點勾勒士兵的前線生活。影片以洗練且精準的視角,紮實記錄烏克蘭士兵面對戰火逼近的身體感知與思考。他們的對話中有生活的期盼也有茫然,更多的是對家國的義憤與願景,在在突顯侵略背後無情的代價與殘酷的剝奪。隨著鏡頭走過戰壕日常,緊密交織的國際政治和經濟現實也於焉浮現。
烏克蘭導演回到俄烏戰爭的起點,以頓巴斯戰爭為背景,劇情片《噩夢的倒影》(Reflection),透過一位自願前往前線服務的戰地醫生在東烏被俘,雖然事後獲釋,地獄般的回憶卻如噩夢般反覆襲來,他嘗試和妻女重新建立親子情誼,然而死亡卻再度降臨,將她推向恐懼漩渦。此片採集頓內次克人民共和國內「隔離監獄」生還者的證言,交織成一首獻給逝者的輓歌,與留給世人的警世寓言。緩和的步調與俐落的風格更顯戰爭的殘酷,直面戰火如何讓靈魂化為灰燼,陰霾為何如影隨形。
選片人馬曼容說,期望透過本次選片,梳理烏克蘭與俄國的國族關係,也讓觀眾透過電影觀看兩國糾結的前世今生。
德國新電影初期經典
2022年適逢掀起德國新電影浪潮的奧柏豪森宣言60周年,影展與台北歌德學院合作,選映多部德國新電影初期經典,選片人洪健倫表示,希望透過本次專題,讓觀眾認識除溫德斯、荷索和法斯賓達外,亦有多位少有機會被介紹台灣影迷認識的德國名導,並選映多部德國新電影初期共同簽署「奧柏豪森宣言」,勇於嘗試創新風格導演們的實驗、紀錄及動畫短片,並於其中一場短片集放映後,邀請國家影視聽中心執行長王君琦與曾獲國際新導演競賽首獎的《海蒂不分類》導演鄔珊瑪柏楚(Uisenma BORCHU)等人對談「德國電影的時代革命:奧柏豪森宣言」,帶領影迷回到德國新電影的原點。

片當中包括勇奪威尼斯評審團特別獎,德國新電影重要代表亞歷山大克魯格(Alexander KLUGE)的《昨日女孩》(Yesterday Girl)、德國新電影旗手沃克雪朗多夫(Volker SCHLÖNDORFF)在坎城影展獲獎的《少年杜里斯》(Young Törless)及他與當時妻子瑪格麗特馮卓塔(Margarethe VON TROTTA)合導的《喪失名譽的卡塔琳娜.布魯姆》(The Lost Honour of Katharina Blum)等。
更包括未曾在台放映的經典,包括德義文學電影夫妻檔史特勞普與蕙葉的《無法和解或有限暴力》(Not Reconciled or Only Violence Helps Where Violence Rules)及《妓女。演員。皮條客》(The Bridegroom, the Actress and the Pimp)、烏利希夏孟尼(Ulrich SCHAMONI)呈現當代親密關係與曖昧的《幸福岔路》(It)、加上以史詩電視劇集《故鄉》聞名的艾德葛萊茲(Edgar REITZ)獲威尼斯影展最佳首部作的《愛的饗宴》(Table for Love)等,重量級經典輪番上陣,是影迷補修電影課的大好時機。



▌整理報導:Bohe H.|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