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臺北詩歌節:當「詩,全境擴散」釋放你內在不請自來的繆斯|cacao 可口

進入第22屆的「臺北詩歌節」,從9月24日起至10月9日,為作家和詩歌愛好者創造一個分享和發現詩歌的避風港而自豪。疫情雖然尚未消散,以「詩,全境擴散」為題,也呼應了詩能帶起的反轉力量。邀請多位知名詩人讀詩、唸詩,也能在創作演唱會外繼續以詩歌會友。本屆焦點詩人邀請到布農族重量級創作者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Bukun.Ismahasan.Islituan)擔任講座與談。整個節日,詩人和狂歡者齊聚一堂,你能在十小時的詩歌馬拉松上,感受台港詩人們的接棒對談;也能在聲響詩實驗中,體驗詩就像一首好歌,詩歌在你腦海中縈繞。

今年臺北詩歌節將安排陳傳興導演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特別放映,片中娓娓道來古典詩詞家暨知名漢學家葉嘉瑩的傳奇人生,直面這個時代最本質的問題:我們為什麼需要詩,為什麼要有詩人?此作為陳傳興繼「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紀錄片系列拍攝鄭愁予及周夢蝶之後的最新作品,將首度在臺灣正式公開播映。

兩年多的疫情限制了很多人的出行,在一個物理移動被阻隔的時刻,身處在不同地方的詩人們仍在堅持創作,以作品本身的感染力帶來力量。今年臺北詩歌節以「詩,全境擴散」為主題,策展人鴻鴻及楊佳嫻挪用了描寫病毒蔓延的詞彙,希望詩歌節就像飛散風中的蒲公英種籽般,讓詩的美好和勇氣在這座城市裡擴散開來,這也是後疫情時代人們最渴求的心靈療癒的與想望。

從2004年接下「臺北詩歌節」的策展人鴻鴻,與我們聊到從他接手的臺北詩歌節,就是希望有更多的跨界、加入不同的藝術面向,眾方參與對話,讓詩歌成為一種思辨力量;另外,讓詩歌回歸生活,每年提出的主題與社會氛圍有共感,眾人的即時共感度更高,民眾參與其中的意願也就更大。鴻鴻十分欣慰這十多年下來,臺北詩歌節不再只是少數人的孤芳自賞,尤其是年輕世代的人們,拜網路興起在社群間分享自己的詩歌創作,讓自己的詩歌被看到、關注到,進而在詩歌節的社群中,或是當臺北詩歌節舉行時,能與其他詩歌愛好者一起交流,喜歡詩歌的社群只會越來越蓬勃。

2022 臺北詩歌節記者會貴賓合影:左起為焦點詩人卜袞、策展人鴻鴻、副局長陳譽馨、策展人楊佳嫻、表演嘉賓張心柔

沒有文學的語言,是死亡的語言

本屆焦點詩人邀請到著有雙語詩集《山棕・月影・太陽・迴旋──卜袞玉山的回音》的布農族重量級創作者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Bukun.Ismahasan.Islituan)擔任。記者會上卜袞談及與文學的淵源:「我的文學創作不是突然出現,1984年起我學習羅馬拼音的族語書寫,是想要學會更豐富的修辭,而慢慢累積出來的。」本著台灣本色,復興部落文化,卜袞長期致力於部落文化事務,實踐族語研究與文學創作,現場他也用族語朗誦此次為臺北寫的詩作〈詩的臺北〉。

詩歌節期間,他將從高雄那瑪夏部落北上參加兩場焦點詩人專場講座,暢談他心中認為真正的「詩」,不只是一種文學文體,而是創造性自身,是觀念與想像融合無間的創世紀;根源於所來處(文化傳統),觀照更高處(精神信仰),絕非文字層面的技與藝能夠概括。卜袞的詩,是原創性非常強大的原生性文本,對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主體再生運動產生精神領航作用,也對漢語的語言空間進行了有力的劈破與展延。他所呈現的布農族神話傳說與社會規範,山林經驗與部落生活,給讀者帶來強烈衝擊與啟發。

焦點詩人: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攝影:林秀妹

三組音樂人在開幕詩出演

就像搖滾詩人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 )吟唱她的詩作,在音樂的配襯下,文字也顯舉輕若重。臺北詩歌節在開幕詩《滾動,擴散,全境詩放》時,特別邀請三組風格大膽創新、取材無遠弗屆的青年世代音樂人出演,如Wednesday與壞透樂團,以魔性詩意和演譯方式,創作出獨樹一幟的Art Rock,那是暗黑藝術搖滾魅力。饒舌音樂本是抒情表達的一種方式,臺灣饒舌先驅老莫,從事中文饒舌創作超過二十年,將與音樂夥伴們帶來日本時期臺灣詩人的創作。最後一組恆月三途,以民謠金屬樂風與本土文化作為創作基調,將演出以戰後臺灣社會為背景的創作,將塵封於記憶深處的過往故事,化為無盡惆悵的哀婉詩歌。他們各自以聲音創作傳達對於自身、社會重要議題的關切。

Wednesday與壞透樂團
老莫 and Friends
恆月三途| 攝影:邱律銘

十小時接力讀詩馬拉松

10個小時、22位中、新生代的臺港詩人,將帶來每組20分鐘的詩意接力馬拉松!以藝文酒吧「小地方SEAMS」作為基地,從下午14:00到午夜24:00,不間斷的親密聚會+不斷電的網路直播。策展人鴻鴻聊起兩年多的疫情期間,大家被迫保持距離,在這次臺北詩歌節的十小時接力讀詩,把人拉回同溫層的小圈圈,大家自由的來來去去,也不用太拘泥形式,甚至讓這些詩人們聊聊自己的生活經驗也行。參與詩人包括港台中生代及新生代詩人:ㄩㄐ、小令、伊格言、宋尚緯、吳鈞堯、吳緯婷、孫梓評、崔舜華、陳柏煜、曹疏影、曹馭博、煮雪的人、黃柏軒、黃潤宇、詹佳鑫、鄧小樺、鄭茜馨、鄭琬融、鄭順聰、顏嘉琪、關天林、騷夏。

首次與「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合作聲響詩實驗

策展人鴻鴻書寫臺灣歷史的實驗性組詩《寶藏莊巖》,邀請聲響藝術家許雁婷為其文本,打造人聲、錄音及電子聲響沉浸體驗,以及文學與科技結合的前衛嘗試,將在10月5日至10月7日在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作表演 。10月8日在中山堂光復廳的場次,則是王榆鈞與張心柔帶來《活著寫詩。活著歌唱:王榆鈞+張心柔》演唱會。音樂創作人王榆鈞,在她的創作中總是能在詩與歌的脈絡裡找到文化對話的方式,除了自己的音樂專輯,也能在許多劇場聲音設計中聽到她的作品,包括近來以紀錄片《甘露水》主題曲〈暝尾的祈禱〉。另外音樂科班出身的「吟遊詩人」張心柔,她寫詩言志,唱歌詠言,此次將邀跨足多領域的周意紋(大提琴)、楊騰佑(吉他)同台,豐富詩與歌的可能性。

聲響詩實驗《寶藏莊嚴》|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跨領域詩行動 演唱會《活著寫詩。活著歌唱:王榆鈞+張心柔》

在開幕記者會最後,台北市文化局副局長陳譽馨表示,過去兩年多的疫情,更凸顯詩歌節價值:「臺北詩歌節一直維持著貼近社會脈動的風格和跨領域的精神,讓更多人透過詩歌節,體驗藝術家們受到詩歌啟發的各種創作活力,進而關注這座城市、這個世界,這是詩歌節最重要的價值所在。」

▌整理報導:Bohe H.|圖片提供:臺北詩歌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