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北忠孝西路與懷寧街口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40年代曾是「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由日本知名建築師渡邊節設計,為二戰期間臺灣最後一批鋼筋混凝土建築,總面積約751坪,地上三層、地下一層,造型古樸雅致,將作為研究臺灣攝影、影像藝術美學以及歷史研究保存的重要據點,珍藏超過一萬件典藏品,今年四月正式對外開放。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近日推出《臺灣的模樣》展,集結張才、柯錫杰、劉安明、鄭桑溪、王信及瓦歷斯.拉拜等67位臺灣攝影家作品,年代橫跨1935年至2010年,共350件攝影作品,紀錄臺灣獨有的自然風光、人文故事,以及在時代中,人們面臨變遷時展露的韌性與泰然。展覽共有「我們所在」、「我們日常」、「我們儀式」、「我們走過」等四大展區,以攝影原件及數位影像交錯呈現的展示方法,分別鋪陳出臺灣的地貌景觀、日常即景、風俗信仰與時代印記,作為深入臺灣文化脈絡的四個重要維度。

《臺灣的模樣》展覽突破傳統攝影予人平面化的展出方式,在展場內利用大型投影、燈箱等裝置呈現攝影作品,給予觀眾耳目一新的視覺體驗;展間外廊道亦搭配時間軸地貼,使觀眾有如走在影像與時光交織出的臺灣土地風貌,而廊道中供觀眾自由翻閱的輸出影像,更別具巧思引人回到翻閱相簿的感動初衷。策展人黃建亮提及,因展出作品豐富,展覽配合國家攝影中心臺北館空間規劃,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是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為完整呈現臺灣文化內涵,特別展出不同世代臺灣攝影家的經典作品,鄭桑溪拍攝基隆港都,以及沈昭良攝於南方澳漁港的系列作品,紀錄了海港及漁村獨有的事物與氛圍;長期耕耘屏東、美濃一帶的攝影師劉安明,以鏡頭捕捉農村日常與變遷;劉振祥、許伯鑫等人的作品,則見證了1980年代解除戒嚴後,遍地開花的街頭運動及民主化運動;何經泰、陳伯義等人的作品,則關注現代社會的工殤、自然災害等議題。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現採預約參觀方式,民眾可透過線上登記預約參觀,現場將視場次預約情形,彈性開放現場參觀。



《臺灣的模樣》|
展期:2021年7月29日至12月5日(開放情形如因疫情異動,請依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官網公告為準)
地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201、202、203展覽室 (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
▌整理報導:林圃君|圖片來源:國家攝影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