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桃園科技藝術節:以「前進之路」為題,探索21 世紀技術的變革潛力|cacao 可口

隨著新的發明和實驗,人類的思想和感官、語言到整個世界本身,似乎都在為不同的領域和新規則騰出空間。桃園市政府自2017年舉辦的「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進入到2022年。今年加入文化部協同培育新興科技藝術創作者,媒合國內外資源,並邀請技術研究機構打開實驗室,與藝術家共同創作。科技為藝術家提供了新的表達工具,科技結合藝術將重塑我們生活的世界,讓我們重新想像真實與虛擬,是如何將我們對自然的看法和理解推向了極限。綜觀科技藝術反映了我們所處的時代,如何實踐對於非物質和轉瞬即逝的事物的呈現。

「前進未來」創造新的人類體驗

科技藝術是藝術、建築和設計史上的下一個前衛運動嗎?在近幾年的國際藝術節上,數位和新媒體藝術家已成為關注的焦點。許多當代藝術家和設計師將程式碼視為一種藝術工具,隨著虛擬現實、數位裝置和投影映射等新形式獲得了認可,這些新技術改變了繪畫、素描和雕塑等傳統媒介。

不僅藝術家對技術越來越適應,博物館和畫廊也紛紛效仿,建造適合科技藝術裝置和投影的新展覽空間,為觀眾提供了參與藝術作品的新機會。進入第五屆的桃園科技術藝節,以桃園展演中心展出「前進未來」為題,展區內分為「衍生藝術X 5G沉浸」、「機械手臂X產業策略」、「數位話語權X循環經濟」及「默示前夕X科研實驗」四大主題展區,展出國內外藝術家共30組作品。

特別邀請四組曾獲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Prix Ars Electronica)獎項,參與荷蘭STRP藝術節及法國Scopitone藝術節的國際指標性科技藝術創作團隊,包括香港藝術家林欣傑的作品《人工真實》,運用台灣的協作機器人品牌和生產商「達明機器人」,以社會學家布希亞提出的「現實的消失」概念,運用人工智能來無限複製圖像,試著提問世人在資訊爆炸的現今,我們是否能分辨出什麼是現實,什麼是非現實。

展覽中,安德雅・諾夫(Adriana Knouf)、NONOTAK Studio、基爾・丹格・穆茲克瑙(Kiel D. Mutschelknaus),他們帶來以光影裝置、機械手臂演繹數位真實,探討跨性別及太空議題等作品。「前進之路」結合在地產業、技術研究機構及跨國合作,以科技作為媒材及工具,在藝術、議題探討及國際共製等關係中碰撞或共鳴,讓參觀者自行交織觀看的視野。

林欣傑《人工真實》
NONOTAK Studio《DAYDREAM V.6》
左:《DJOK Station》馬隆・克雷格・門多薩 x 超維度互動|右:《衍生遊戲》基爾・丹格・穆茲克瑙

大膽的方向「默示前夕」

在世界各地,人們正在設計自己的未來,從最開始的網際網路、數位製造、奈米技術、生物技術等等所有這些科技及技術,都在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對世界和我們自己的看法。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正在突破藝術的界限,跳出所謂的傳統之外,將其他方面融入他們的作品中。

藝術正變得越來越不靜態,呈現出許多新的不同形狀,2022 年「科技藝術實驗創新及輔導推動計畫」正式啟動,以「默示前夕」為年度主題,透過實驗計畫扶持、聯合展演、講座,工作坊等,持續推動臺灣科技藝術紮根及推廣。文化部委託超維度互動辦理「科技藝術實驗創新及輔導推動計畫」,並以「AND臺灣藝術與科技中心」為品牌,期望呈現臺灣歷年來發展科技藝術的重要成果,計畫主持人蔡宏賢表示:「計畫的立意在於有系統地長期發展臺灣的科技藝術,支持創新實驗與培育人才,持續國際交流與耕耘的深度,媒合科技藝術與產業的跨域合作,擴大受眾廣度,建構臺灣科技藝術的重要命脈。 」

今年以「默示前夕(Apocalypse Eve)」為主題,取自「默示(Apocalypse)」的希臘文原意,揭開面紗、發現、知識的揭蔽等,作為任何先知預言、末日故事與世界末日的意義。有鑒於2022 年全球疫情持續嚴峻外,俄烏戰爭開啟了繼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大的區域衝突,隨著戰事升溫,擴及更多國家的參與,人們又遭遇疫病外的另一全球化崩解加速器,以及未知的生活變化。鑑於持續處於變動及不安的情況下,象徵即使面對不安的騷動,創作者更願意相信去揭開、發現與創造,如同科技藝術的工作打開科學、工程、藝術與設計等複雜的整合創作。

本次以「科技藝術實驗創新及輔導推動計畫」、「媒合藝術家及科研單位發展科藝創新實驗計畫」執行成果參展,參展藝術家包括許巽翔、宮保睿、知覺野人(賴俊廷、詹越同)、顧廣毅、吳宜樺、吳修銘、張晏慈、曾少彤及安娜琪舞蹈劇場等,作品著眼於人類感官與肢體、未來地景、氣候災難、數位合成景象,以及熙來攘往的行人以空間距離共譜和弦樂曲等。經過二階段的評選,今年共有四組傑出藝術家入選「科技藝術實驗創新及輔導推動計畫」之實驗計畫扶持,包含知覺野人、宮保睿、許巽翔、顧廣毅,創作成果將於下半年展出。

由賴俊廷、詹越同組成的「知覺野人」,關注科技和個人的關係,目前專注在開發「人類和 AI 整合的認知增強」,實驗能隨即拆卸、緊密式整合的穿戴式人類認知增強,作為抵抗「植入式監控資本主義」的中介手段。作品《似人非人——電幻真實解放》計畫從電知覺的角度得到視覺、聽覺創作上的靈感生成知覺,實驗電覺幻覺的表演,以「舌板電擊啟電器」探索大腦,讓觀眾從電知覺與五感的矛盾中,反思何為「真實」與「幻覺」,揭示真實在數位運算時代如何死亡。

知覺野人《似人非人——電幻真實解放》

目前生活及創作於德國不萊梅的許巽翔,近期藉由作品改變或強調真實環境,激發數位時代之下的身體感官,對於週遭的真實環境有更多的關注或是啟發。這次展出《Microstructural Machine》,以諾貝爾得主威廉·勞倫斯·布拉格於 1947 年提出的泡泡筏(Bubble Raft)實驗模型為基礎而延伸,預計建構出一件實時動態的泡泡繪圖機器,以機器學習原理,描繪出人類世界未來地景以及外星地景圖像,以此探討人類文明與環境靜土疆界的關係。

許巽翔《Microstructural Machine》

目前居住於荷蘭與臺灣從事創作工作的顧廣毅,作品《水之眾神》持續與科學領域的專家合作,針對海平面上升、淹水、豪雨等等與「水」相關的災難,進行科學與文化兩個面向的研究與調查,進而延伸至氣候災難中人性、慾望以及情感的流變,並透過推測的未來情境去引導觀眾,省思當下自己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宮保睿的《第六感官計畫:生存練習》,延續人類痕跡器官有用/無用性探究與人類本質性存在的提問的,企圖探索人類在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時,對於未知感官的期待與失去已知感官的害怕之間,生理上與心理上的複雜關係,藉此展開人類對於第六感官的一系列想像、開發與練習。

顧廣毅《水之眾神》
宮保睿《第六感官計畫:生存練習》

2022 文化部X桃園科技藝術節—前進之路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10月9日|平日10:00-18:00、假日10:00-19:00(週一休館)
展覽地點:桃園展演中心|桃園市桃園區中正路1188號

▌整理報導:Bohe H.|圖片提供:桃園科技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