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與採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字眼嗎?鳳甲美術館最新推出的主題展覽「纖知纖覺:在地時尚採集計畫」告訴你,時尚並不非得植根於伸展台、模特、行銷傳媒的影響力,它可以發生在生活中的織品,是對我們如何與這些習以為常的事物產生連結、關係的思考。
在地時尚採集是鳳甲美術館「北投在地採集計畫」的一環,該計畫每個年度均設定不同的媒材以及展出形式,除做社區藝術推廣,通過與機構及學校的合作,加強美術館與居民的關係,另也邀請藝術家以委託創作的方式,重新詮釋北投地方上的元素。
「貫穿採集計劃的一個重要態度是,我們探討的議題都是貼近平民生活的,不是空泛議題,而是與所有人的生活經驗相關。」鳳甲美術館策展人Zoe如是說。

三大軸線,三種認知展覽的路徑
「北投在地採集計劃」包含了影像、風味、姿勢、音景、時尚五個主題,在時尚此一單元下,可分為「布的地方詮釋」、「與記憶交織的布」、「布對社會議題的回應」三個展覽軸線。Zoe表示,本次展覽旨在邀請藝術家從日常的消耗品、織品為出發,去思考人類跟環境之間存不存在不一樣可能性。
「比如應可潔的《LOVE AND BLUR》,就是使用美術館庫存的壓克力材料進行再製,洪芊珩的《北投印象》則是以北投溫泉旅館的舊毛巾製成新作品。」Zoe說:「創作者們雖然很直覺地從素材、意涵兩個面向發想,但因為大家都有自己的詮釋,當我們為作品規劃展示空間時,也發現到它們可以整合成參觀軸線,提供觀眾不同的路徑認識展覽。」


曾在2021年「打開台北|Openhouse Taipei」期間展出的《心感地圖》,也是本次「布的地方詮釋」參展作品,藝術家郭奕臣以Rehow提供的時尚產業的廢棄布料,根據1965年的台北淡水河流域空照圖進行拼貼創作。拼貼之於該件作品像是一種壓縮,是將60年代以後淡水河流域的變化,以人們每日都能接觸到布料再現,而那也意味著著消費行為終會以某種形式重新回歸環境,構成循環。
「布包裹人的身體,而人又住在空間裡。這裡面有三種不同的媒材,皮膚、織品、空間的紋理,也是三種不同關係的交疊,在我的創作中,它是一件比較罕見的,偏向手感、軟性的作品。」郭奕臣形容,《心感地圖》訴諸直覺,雖然有空照圖為依據,但更多是他來到台北二十年所留下的心靈印象,「整個製作很像小時候學校的美勞課,並不完全對應現實世界的地理關係,但那也無所謂,因為我相信每個人對《心感地圖》的第一個想法,一定跟我看到空照圖時一樣,找自己的家在哪裡。」
郭奕臣的預測沒有錯,但Zoe也觀察到另一件有趣的事情:原本大家都以為《心感地圖》的互動元素會廣受小朋友觀眾歡迎,沒想到在成年觀眾中也是如此。Zoe認為,那是因為成年人對居住位置、是否擁有一棟房子特別有共鳴,產生不同的指涉與想像,進而對藝術家尋找自己所在地的作品意涵有更多的延展和拓寬。「一方面,從觀眾給的反應可以看到他們自己的故事,另一方面,當原先習以為常的事物通過創作轉化,變成截然不同的形式時,觀眾也會有驚奇感。」


Zoe舉的例子是隸屬於「布對社會議題的回應」軸線,洪芊珩的作品使用溫泉旅館淘汰的毛巾,經過剪裁與拼貼,變成呼應北投地景的毛巾畫,日常使用再熟悉不過的毛巾變成藝術作品時,連溫泉業者自身都覺得很驚奇。另一方面,使用美術館壓克力剩材,以及藝術家應可潔自有服飾品牌「Yinke」剩餘布料的《LOVE AND BLUR》,該作品透過印花布料的交錯,讓圖案上的動物們透過壓克力隔板互相凝視,在展覽現場你更會發現到,平起平坐的視線不僅發生在動物之間,也在觀眾與展品之間。換句話說,人與動物的位階被打破了。藝術家應可潔解釋,《LOVE AND BLUR》的靈感來自於外出用餐的經驗。「一開始我對壓克力板沒什麼想法,直到有天在外面和我先生面對面用餐,才聯想到壓克力板不就是疫情下的防疫隔板嗎?即使有它的存在,我們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注視對方、跟對方說話,這就是愛,或人類的天性吧?」


需要花時間閱讀的一檔展覽
「這次展出主題以織品為主,圍繞在織品的自我表現、媒材運用、人與環境的關係。展覽有很多細節,無論是藝術家作品中的,還是館校合作工作坊參與者的心情故事和創作原委,它們雖然不像小說那樣厚重,但整體來說,還是需要花時間閱讀的一檔展覽。如果觀眾能放鬆心情,讀別人的作品,再回頭想想自己的故事,這樣的狀態就是最好的了。」
你能從「纖知纖覺:在地時尚採集計畫」得到的,可能是與過去所認識的北投、所認識的時尚不太一樣的印象,也可能是看到剩餘布料被如此這般使用以後,對自身消費行為之於環境的影響有新的評價,又或者是歸屬感——這裡的每一件作品都包含了物質上、精神層面上修補的關係,而整個計劃的出發點,也是希望與當地居民的連結更加緊密。進入第五年的北投採集計劃,是由下而上,由內而外的採集,如同Zoe所言,正因為我們不想事前預設什麼是重點,故只能用這樣的方式,慢慢去接近它。



「我想最有趣的一點是,採集計畫其實是個關係累積的過程。這幾年來跟在地小農的合作、跟藝術家藉展覽聯繫起來的關係,都不會因為展覽結束以後就歸零,反而能夠持續拓展。美術館方面已經開始思考下一個五年的轉型,我也期待新的計畫主持人能善用目前的人際網路、地方脈絡,為『採集系列』與社區、社群的互動,發展出新的樣貌。」她這麼說。
藝術家展覽重點推薦:尹洙竫《地方之間》、《纕繡你的記憶》
郭奕臣:「展覽的每件作品都在跟彼此對話,在這層意義上,它們該被視為整體看待。不過在開幕當天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韓國藝術家尹洙竫的作品,我猜那與女性特有的,對材質、編織、纖維的直覺,以及哺育胎兒的臍帶有關,材質雖然很輕,但講的故事都很沉重。此外,我認為在展場調度上,Zoe為《北投印象》安排的位置也能給觀眾帶來一種沉靜下來的感受。」
應可潔:「我也投尹洙竫的作品一票。可能以前看像這樣的作品,只在意其中的故事和內涵,但因為我五個月前也當了媽媽,身份一轉變,就變得很能投入藝術家的世界裡,感覺眼淚都要飆出來。我想這就是厲害作品的威力所在,它在每個人身上誘發的意義、迴響都不一樣。」


「纖知纖覺:在地時尚採集計畫」4/2-6/12
參與藝術家:Daniel Ditlevson、洪芊珩、郭奕臣、玩布姊妹、應可潔、尹洙竫
館校合作計畫:曾嬿圩X石牌國小樂齡班、陳真X復興高中美術班、劉映岑X文化國小資優班
特別演出:賈茜茹
策展人:葉佳蓉
展覽地點:鳳甲美術館|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166號11樓
▌採訪:Kuo sinsin|報導撰寫:康樂|攝影:陳志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