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評選出25個影響跨世代的空間設計|cacao 可口雜誌

三名建築師,兩名資深設計記者和一位室內攝影師,齊聚在《紐約時報》會議室,共同討論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空間。在討論前,這六位專業人士,每個人各提出最喜歡的15個空間名單,最後三個小時多的激烈提問討論:建築和設計,究竟哪個更為重要?最好的空間是由居住其中的人決定的嗎?是誰設計的?空間是什麼?他們最終選出了25個代表性的空間。這些空間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當時人們對於空間的理解,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覺語彙。

1.英國威爾特郡巨石陣|公元前約1600年

Stonehenge in Wiltshire, England, photographed in 2016.
image via PA Images / Alamy

新石器時代的建造者們花了近1500年的時間才完成了巨石陣的建造。巨石陣中幾個重要的位置,似乎都是用來指示太陽在夏至那天升起的位置。而從反方向看剛好就是冬至日太陽降下的位置。除了太陽之外,月亮的起落點似乎也有記載。不過月亮的運行不是像太陽一樣年年周而復始,它有一個歷時19年的太陰曆。在靠近石陣入口處有40多個柱孔,排成6行,恰巧和月亮在周期中到達最北的位置相符,所以6行柱孔很有可能代表6次週期,也就是6個太陰曆的時間,觀測及紀錄月亮的運行有100多年的時間。


2.羅馬萬神殿|公元125年

Giovanni Paolo Panini’s “Interior of the Pantheon, Rome” (circa 1734).
Giovanni Paolo Panini’s “Interior of the Pantheon, Rome” (circa 1734).Credit…Samuel H. Kress Collection/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羅馬萬神殿不僅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典建築,它是由哈德良皇帝在較早的同名建築遺址上完工的,該建築外觀並非重點,而是在於內部,它是後來幾個世紀對公共空間進行精心裝飾的先驅,也是完美平衡的典範。進入建築物的圓形部分後,可通過努米底亞黃色大理石的寬闊台階到達其門廊,並採用古典希臘風格製作(方形,帶有花崗岩柱),你會發現神殿內是羅馬人對圖案與未知符號的癡迷。


3.京都Shokin-tei茶館|17世紀早期

The interior of the Shokin-tei tea pavilion at the Katsura Imperial Villa in Kyoto, photographed in 2008.
image via Alex Ramsay/Alamy Stock Photo

桂離宮建於17世紀初,深刻地影響了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和柯比意等建築師,他們都曾在日本生活過一段時間。這座佔地16英畝的別墅有許多外屋和精緻的花園,它清楚地表達了禪宗的優雅影響是如何通過日本文化和設計交織在一起的——它生動地說明了為什麼那些美學準則仍然讓人覺得完全是當代的。桂離宮的整體佈局,是許多優秀建築經過嚴密的構思設計組織在一起的。其中的茶室是古茶室之一,分春、夏、秋、冬4間,與天然景觀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古書院建築以輕快、簡素的空間構成。庭園模擬名勝風景而設計,還包括有禪宗寺院風味的石庭和茶室的露地庭等,因此可說是各時代、各流派的綜合樣式。


4.英國喬治王時代的客廳|1714-1830

The music room at 12 Henrietta Street in Dublin, photographed in 2018.
image via Simon Watson

當然,沒有完美的房間,但喬治一世到喬治四世統治期間在倫敦和愛丁堡建造的典型喬治式住宅的客廳可能會很接近。這些房間都很大,但並不空洞、缺乏規劃。
客廳不但成為家庭最常用的社交之地,而且是在朋友相聚、喝茶聊天中展示女主人品位和時尚的最佳場合,其中,茶、咖啡、絲綢、瓷器、桃花心木家具等進口奢侈品更是營造了優雅、舒適的氛圍和感受。


5.巴黎聖日內維耶圖書館的閱覽室|1851

The Labrouste reading room at the Sainte-Geneviève Library in Paris, photographed in 2014.
“Bibliothèque Sainte-Geneviève, Paris,” (2014), © Rafael Neff/LUMAS Gallery

位於巴黎第五區的聖日內維耶圖書館,高聳的閱覽室花了13年時間才建成。這座佔地近2萬平方英尺的兩層建築由裸露的鑄鐵拱門構成,懸掛在鐵柱之上,就像降落傘在巨大的古典競技場上空翻滾。這間閱覽室現在是巴黎大學的一部分,代表了歐洲最好的新古典主義室內設計之一,影響了19世紀末席捲法國的歌德式復興,也激發了建築師路易斯·沙利文的創新精神,讓他率先在美國摩天大樓中使用了鐵和鋼筋混凝土。


6.布盧姆茨伯里派的工作室|20世紀早期

The studio at Charleston in Sussex, England, photographed in 2016.
image via Penelope Fewster/© The Charleston

靈感來自後印象派畫家明亮、流暢形象和敏銳抽象,在英國薩塞克斯郡塞克斯郡的查爾斯頓的農舍裡,視覺藝術家的布盧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與畫家凡妮莎·貝爾、克萊夫·貝爾,以及凡妮莎的情人鄧肯·格蘭特在這裡生活了幾十年。這裡是知識分子與波西米亞人的中轉站,凡妮莎·貝爾的妹妹及小說家吳爾芙也在其中。在客廳裡,古典人物在壁爐邊跳舞,書籍從書架上散落出來。這座房子在1978年格蘭特去世後被保留了下來,它是震撼了藝術和設計世界的革命的化身,它的手工精神是由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在英國埋根的階級衝突所驅動的。


7.讓·米歇爾·弗蘭克的巴黎居所|1925

The living room of Marie-Laure de Noailles’s hôtel particulier in Paris, photographed circa 1925.
image via Thérèse Bonney/Smithsonian Institution Library

讓·米歇爾·弗蘭克(Jean-Michel Frank)也許是30年代和40年代巴黎上流社會最有影響力的設計師和室內設計師。當代法國設計師安德烈·普特曼、博內蒂和加羅爾都把弗蘭克作為精神導師和靈感來源。他的塊狀長方形俱樂部椅和沙發被許多崇拜者複製和生產,他被認為是現代帕森斯桌子的設計者,弗蘭克會用最奢華的裝飾來修飾這種鮮明的形式。他創造的外觀,被法國人欽佩地稱為 le style Frank,通過最簡單的形式和最精緻的材料的有力結合,繼續發揮其影響力,生產出高貴而又完全現代的物品。


8.Maison de Verre—玻璃屋|1932

The exterior of the Maison de Verre in Paris, photographed in 2005.
image via François Halard

Maison de Verre白天沐浴在陽光下,晚上則用燈照亮它,這可能是巴黎最激進的住所,這棟由玻璃磚製成的盒子公寓,是由婦科醫生讓·達爾斯塞(Jean Dalsace),他買了18世紀左岸的一家酒店,決心改造成現代主義式豪宅。由於無法驅逐頂層租戶,於是只能避開租戶建房。建築師皮埃爾·夏洛(Pierre Chareau)將公寓構想成一系列相互聯繫的形式,醫生辦公室位於二樓,而私人辦公室則位於兩層,同時具有迷宮感及保持通風感。這座房子於2005年由痴迷歷史的美國收藏家Robert M. Rubin購得,他精心修復了這座房子。

The Maison de Verre’s triple-height salon, photographed in 2005.
image via François Halard

9.芬·朱爾的丹麥客廳|1942

Finn Juhl’s living room in Charlottenlund, Denmark, with a Hovdingestole chair and Vilhelm Lundstrom’s “Portrait of Hanne Wilhelm Hansen” (1946), photographed in 2013.
image via Henrik Sørensen/Ordrupgaard, Copenhagen

丹麥設計師芬·朱爾(Finn Juhl)和他的朋友漢斯·瓦格納(Hans Wegner)在五、六十年代開創了斯堪的納維亞家具設計的先鋒,他們設計了簡約但輪廓柔和的家具,完全不同於之前繁瑣的新古典主義風格。作為一名建築師,朱爾在哥本哈根北郊為家人建造的住宅中居住了近50年,並作為實驗室,調整環境以適應新的體量和輪廓。房子有一個開放的平面,在當時是很激進的,每個房間的天花板都被漆成不同的顏色,以創造不同的氛圍。在客廳裡,放置了他的一把Chieftain 椅和Poet沙發,天花板的米色意在喚起在畫布下的感覺,尤其是當陽光照射它。


10.柯比意在法國蔚藍海岸的小屋|1952

Le Corbusier’s Le Cabanon in Côte d’Azur, France, photographed in 2015.
© Fondation Le Corbusier / ADAGP. Photo: Manuel Bougot

1952年,柯比意在法國南部海邊的馬丁角設計的小木屋Cabano,是他唯一為自己建造的住所。這座只有12英尺乘12英尺的小空間,沒有真正的浴室,只有床邊的洗手間,也沒有廚房。夫妻倆在隔壁的一家咖啡館用餐。柯比意沒有把向海洋的一面弄超大落地玻璃窗,只在工作台邊開了一大一小兩扇窗子。


11.南希·蘭卡斯特在倫敦公寓中的客廳|1958

The butter-yellow living room at Nancy Lancaster’s flat in London, photographed in 1980.
image via Derry Moore

飽受爭議的「英式鄉村風格」,以曬得發白的印花布、各個時期的古董和色彩鮮豔的牆壁為特徵。20年代在美國維吉尼亞出生的名媛南希·蘭卡斯特(Nancy Lancaster)把這風格從美國南部帶到英國。這間蛋黃色的客廳建於1958年,作為蘭卡斯特的審美聖地,靈感來自於對內戰後失修的種植園房屋的浪漫化記憶,有桶形天花板、仿大理石的踢腳板、編織的護壁布、超大的枝形吊燈和一排排舒適的座椅。


12.紐約四季餐廳 |1959

The Four Seasons dining room, in the Seagram Building on Park Avenue in New York, photographed in 1959.
image via Bettmann/Getty Images

四季餐廳最早創辦於1959 年,選址於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設計的西格拉姆大廈,位於曼哈頓中城,還邀請了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菲力普·強森操刀空間設計,就連餐廳中的家具也都是名作,包括密斯·凡德羅和丹麥設計大師漢斯・韋格納,都為其設計過家具。


13.塞.托姆布雷在羅馬公寓的起居室|1966

Cy Twombly and his wife, Tatiana, in their Rome apartment, photographed in 1966.
image via Horst P. Horst/Conde Nast/Getty Images. Artwork: © Cy Twombly Foundation

美國維吉尼亞出生的抽象主義者塞·托姆布雷(Cy Twombly)在50年代末來到羅馬,不久之後,他與義大利肖像畫家塔蒂亞娜·弗朗切蒂(Tatiana Franchetti)結婚,她是他的讚助人喬治· 弗朗切蒂男爵的妹妹,從他手上,托姆布雷買下了這座17世紀的公寓。他將公寓的舊油漆刮掉,露出白牆和淡藍色的鑲金門框;寬敞的房間和充足的光線為他的巨幅油畫提供了完美的背景。特別是在主客廳,藝術家有一個直覺式的靈感,就是如何最好地強調他的作品:他隨意地把它們與稍顯破舊的鍍金古董、石膏半身像(在全城的跳蚤市場都能找到)和一些銀器混在一起。其效果是空靈的,但不做作,通風,優雅和宜居。


14.柏林新國家美術館的主展廳|1968

The flexible exhibition space of the Neue Nationalgalerie in Berlin, photographed in 2001.
© Klaus Frahm/Artur Images

柏林國家美術館新館是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密斯(Mies van der Rohe)職業生涯中建成的最後一件重要作品,在這個作品中密斯關於「勻質空間」與「清晰的建造」的理念與實踐達到了巔峰。密斯的名言「少就是多」,這裡的少蘊含著精萃的秩序與原則。


15.史丹利·庫柏力克《2001太空漫遊》裡的套房|1968

A still from Stanley Kubrick’s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image via MGM/​Stanley Kubrick Productions/​Kobal/​

一個房間不一定要真實存在才可以是開創性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最後一幕,場景設在一間巨大的套房裡。庫柏力克說電影的目的是讓人覺得是由一個優等種族創造的,這個種族想要觀察主角Dave Bowman 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中度過他的餘生:變老、死去,然後在幾分鐘裡重生。庫柏力克拒絕把這個房間變成一個裡面擺放著五顏六色塑料家具的霓虹燈宮殿,相反,他提出了一個假設,一個外星種族可能會認為,對20世紀的人類來說,舒適而優雅的地方是這樣的:路易時代的法國家具和新巴洛克風格雕像複製品被擺放在壁龕裡,所有的壁龕都被從下面發出詭異燈光的地磚柔和地照亮。


16.唐納德·賈德在紐約市閣樓中的主臥室|1968

The fifth floor of Donald Judd’s home and studio at 101 Spring Street, New York, featuring (from left) John Chamberlain’s “Mr. Press” (1961), Donald Judd’s “Untitled” (1962), Claes Oldenburg’s “Soft Ceiling Lights at La Coupole” (1964-1972) and Dan Flavin’s “Untitled” (1970), photographed in 2013.
Photo by Joshua White. © Judd Foundation. Artwork (from left): © 2019 Fairweather & Fairweather LTD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Donald Judd Art © 2019 Judd Foundation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Courtesy the Oldenburg van Bruggen Studio, © 1964-1972 Claes Oldenburg; © 2019 Stephen Flavin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1968年,當時40歲、剛剛參加完惠特尼博物館回顧展的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買下建於1870年一座廢棄的五層SoHo工廠,當作自己的家和工作室。頂層的主臥室最好地體現了這棟住宅的風格:牆上掛著早期的賈德作品、張伯倫壓碎的汽車碎片。床放在一個低矮的底座上,與一件19世紀的義大利長靠椅形成對比,一件散發著香味的螢光作品與俯瞰默瑟街的鑄鐵窗戶形成呼應。在五樓的房間裡,他對SoHo的願景——原始、手工打造、激進——依然存在。


17.伊夫·聖羅蘭在巴黎的公寓中的沙龍|1970

The salon at Yves Saint Laurent’s apartment in Paris before it was fully redecorated, photographed in 1976.
image via Pascal Hinous/Conde Nast/Getty Images. Artworks: © 2019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時裝設計師伊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和他的生活及生意夥伴皮埃爾·貝熱(PierreBergé)在1970年巴黎第七區巴比倫街55號買下了一套面積近6500平方英尺、有九個房間的複式公寓,並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不斷完善。這裡收藏著文藝復興時期的青銅器、哥雅和畢卡索的畫作、讓-米歇爾·弗蘭克和艾琳·格雷的現代家具,以及克勞德和弗朗索瓦-澤維爾·拉蘭內的詼諧擬人化雕塑,展現了他將新與舊結合的眼光,打造了一個漂亮的空間,同時又讓它能夠靈活地反應時間的變遷。

Saint Laurent’s Paris salon, after it was rehung with his art collection, photographed in 2009.
image via Luc Castel. Artwork: © 2019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18.大衛·希克斯在英格蘭南牛津郡的莊園中的客廳|1973

David Hicks’s red-and-pink living room in South Oxfordshire, England, photographed in 1973.
image via Courtesy of the estate of David Hicks

彬彬有禮、富有魅力的英國設計師大衛·希克斯(David Hicks)在20世紀初英國室內裝飾著特色印花棉布和古董中長大。但在60年代初,他以過飽和的衝突色系(紅色配紫色)、八角形圖案的地毯,以及19世紀家具、亞洲物件和流行抽象概念的大膽組合,震驚了整個體系。他的品味很快成為上流社會酷的代名詞,在他南牛津郡莊園的紅粉色起居室裡—— 黑漆的基調,分層的圖案和超大的物體強調了他持久的審美遺產。


19.保羅·魯道夫在紐約市聯排別墅的客廳|1974

The designer Halston in his sunken living room in New York, photographed in 1978.
image via Harry Benson

如果說有一張照片傳達了70年代的精髓——至少是它那醜陋、迷人的一面——那就是哈里·本森(Harry Benson)在上東區32英尺高的客廳裡拍攝的哈爾斯頓(Halston)。這位時裝設計師時髦而精瘦的身材可能會被銘刻在集體記憶中,但可以說,他的房子——那個棱角分明的住所——將永遠困擾著我們。

這座由保羅·魯道夫(Paul Rudolph)設計的聯排別墅佔地7500平方英尺,1974年哈爾斯頓買下它後,對其進行了改建。它曾是安迪·沃荷、滾石樂團主唱的前妻比安卡·賈格爾和女星麗莎·明內利等名人的住所。魯道夫因將野獸派風格引入美國而廣受讚譽,但他在大部分作品中都避開了舒適性、實用性,甚至是安全性,而是選擇了最大限度的極簡主義中的戲劇,無處不在的灰色工業地毯、沒有扶手的樓梯。


20.里卡多·波菲爾在西班牙居所的客廳|1975

The living room at Ricardo Bofill’s La Fábrica in Sant Just Desvern, Spain, photographed in 2017.
image via Nacho Alegre

80年代興起的建築後現代主義,將古典元素與水泥、鐵等野獸派材料結合在一起,往往將細節提升到卡通化的比例。但西班牙建築大師里卡多· 波菲爾 (Ricardo Bofill)於1975年將巴塞隆納郊外的La Fabrica改造成了一處住宅兼辦公室,這座佔地3.2萬平方英尺的老水泥廠,展示了這種風格最鼓舞人心的一面。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有30多個混凝土筒倉、巨大的機房和將近2.5英里的地下隧道,是在西班牙戰後的繁榮時期建造的。通過保持最初的許多細節,包括狹窄的拱形窗戶和外部金屬樓梯,空間變成巨大的公共區域。中央客廳有兩層拱門,外露的管道和超大的白色窗簾,反映了重新利用空間的內在活力。

「ricardo bofill house」的圖片搜尋結果
image via Nacho Alegre

21.安德烈·普特曼設計的辦公室|1984

The office Andrée Putman designed for French Minister of Culture Jack Lang at the Palais-Royal in Paris, photographed in 1984.
image via Deidi Von Schaewen/Courtesy of Studio Putman

80年代,傑克·朗(Jack Lang )在法國總統法蘭索瓦·密特朗( François Mitterrand)期間,擔任法國文化部長。他帶來的不僅是時髦蓬鬆的髮型和剪裁考究西裝下的訂製寶石色襯衫,還帶來了對室內設計的狂熱。或許並不令人意外的是,他聘請了當時巴黎設計界的元老安德里·普特曼(Andree Putman)來設計他在巴黎皇宮酒店的辦公室。她把精心鍍金裝飾華麗的牆壁和超大的枝形吊燈與一套淺色的後現代幾何家具搭配在一起,包括圓桶椅和半月形辦公桌。她大膽地將當時聞所未聞的風格和時代融合在一起,引領設計師們將現代甚至極簡主義的家具引入歷史建築,編織出一種新的、更有層次的敘事。


22.文森特·範·杜森在安特衛普家中的客廳|1993

The living room at Vincent Van Duysen’s home in Antwerp, photographed in 2001.
image via Giorgio Possenti

「感性的極簡主義」可能聽起來有些矛盾,但如果我們這個時代有一個標誌性的風格,那可能就是它恰當的綽號。90年代,現年57歲的比利時設計師文森特·範·杜森(Vincent Van Duysen)開創了這樣的環境,儘管當時並不時髦。零裝飾,搭配優雅的色調。它們從20世紀早期的現代主義中汲取了比例感,減少色彩和裝飾,又避免鋼鐵和鋼化玻璃的冰冷。相反,用粗糙、有質感的織物和木材,在排列簡潔、幾何精確的家具中展現出靈魂,他的室內喚起寧靜和平靜。在他自己的安特衛普客廳裡,燈光照亮了基本的形狀,以及燕麥和純白色調的純白亞麻布,沒有比這更真實的地方了。


23.菲利普·史塔克位於邁阿密海灘的德拉諾飯店的大堂|1995

The lobby of the Delano Hotel in Miami Beach, photographed in 2007.
image via Michael Mundy

邁阿密南海灘柯林斯大道上的德拉諾酒店(Delano)並不是第一家精品飯店,但它仍然是原型與原創並存。「優雅的窮人有一個非常乾淨的房子」,與霓虹裝飾的Art Deco 飯店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些飯店當時正在沿著大道進行現代化改造,並催生了當代邁阿密的美學。這座14層的飯店目前有194間陳設簡陋、白中帶白的客房位於大堂走廊上方,地板漆黑發亮,半透明的白色窗簾在微風中飄動。在沿途的壁龕裡,有一把達利的椅子,還有標誌性的超大尺寸長椅,無數客人都在上面自拍。


24.庫哈斯設計的波爾多住宅|1998

The elevator office at Villa Lemoine in Bordeaux, photographed in 1998.
image via Hans Werlemann /©OMA

上世紀90年代末,法國出版商讓·弗朗索瓦·勒穆恩(Jean-Francois Lemoine)和他的妻子赫蓮(Hélène)正在規劃一座俯瞰波爾多市的別墅,勒穆恩在一次車禍中導致身體部分癱瘓。他們毫不氣餒,聘請了荷蘭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庫哈斯設計了三層建築,部分嵌入山體,以一個10英尺乘11英尺的電梯平台為中心,作為勒穆恩的辦公室。平台由液壓升降機驅動,在樓層之間自由移動,提供壯觀的、通暢無阻的視野。既讓勒穆恩擁有無與倫比的流動性,同時又不犧牲夫婦倆超越常規體量的願望。


25.西澤立衛設計的豐島美術館|2010

The exterior of the Teshima Art Museum on the island of Teshima, Japan, photographed in 2010.
image via Iwan Baan

形狀像一個扁平水滴的豐島美術館,沒有柱子,彎曲的牆,只有兩個圓形的開口。但當你光著腳站在廣闊的空間裡,正是這種結構與藝術家Rei Naito的環境雕塑the Matrix的微妙互動,讓這個空間看起來如此超凡脫俗。水從一個孔的邊緣像飄帶一樣垂下來,一開始,你會認為這是在地板上創造小水池。但當你仔細觀察時,你會發現水在粗糙的表面上流動,就像一群扭動的蠑螈。事實證明,地板本身就是一個矩陣,藝術家在地板上留下了許多小孔,這些小孔可以讓地下水向上滲透,在無法解釋的物理力的推動下,形成了一張不斷變化的畫布。

Inside the Teshima, elliptical openings allow in the elements while Rei Naito’s environmental sculpture “The Matrix” (2010) creates pools of water on the floor.
image via Iwan Baan

《紐約時報》評選出25個影響跨世代的空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