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雜誌是反主流的教科書?70至90年代另類雜誌,以美學和大膽為燃料,質疑並挑戰主流價值|cacao 可口雜誌

1970年代初期隨著黑人與同志權利議題,成為歐美社會的政治運動主旋律之一,少數族群被裹以全新的外衣包裝,推促英國和美國新興出版品,如《The Face》、《 i-D》、《 Rags》與《 Out/Look》等雜誌降生。雜誌出版商藉此放大邊緣化的聲音,挪用《Vogue》、《Life》等強勢刊物的高標準製作模式以及對待時尚的積極參與,混融挑釁的拼貼和文字與主流價值一搏,讓酷兒和有色人種創作者提高音量,質疑彼時流行的媒體世界觀,最終,這些另類雜誌重新定義了媒體產業的內涵,並持續滋養在任何時代想提出反叛或致敬的人們,一個永恆的典範。

讓被排除的人,登上最大的版面

芝加哥藝術學院一檔最新的展覽,「訂閱:藝術家和另類雜誌,1970-1995」(Subscribe: Artists and Alternative Magazines, 1970-1995)展出超過130多種雜誌,利基於時間和事件,他們透過正視實驗性和身分越界的全新聯繫,挑戰文化和歸屬感的主流定義,例如在雜誌中展示了黑人和拉丁裔社區、倫敦同性戀俱樂部的照片,更早在時尚圈定義所謂街拍素材之前,《Details and Picture Newspaper》在街頭攝影作品中,不斷讚頌街頭不受拘束的風格。策展人Michal Raz-Russo和Solveig Nelson提到70年代至90年代推出另類雜誌的幕後團隊,記錄人們在今天認為的流行文化,但在當時,他們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各種被排除、被遺忘的人們,製造一個包容論述和創造的空間。

1985年3月第59期的《The Face》。
《Thing》總部位於芝加哥,對於文化進行廣泛的評論,從黑人藝術運動到龐克文化皆有涉獵。

因此這些雜誌的存在,無疑是瞭解當時同性戀和黑人文化的最佳範本。「任何主流出版物都不能忽視黑人、同性戀者或婦女的議題,然而另類雜誌是建立在這些議題之上的。這些雜誌的聲音是當時大部分熱情和憤怒的燃料,這股狂熱徹底改變了印刷媒體。」歷史學家與雜誌藏家,文斯‧阿莱蒂(Vince Aletti)接著闡述這些偉大又不可一世的雜誌如何提出挑戰,「不僅僅是大膽的圖片、卡通手法的拼貼畫或是醒目的標題,這些雜誌的創意和主題複雜且多樣,尤其在1970年代和80年代後民權時代的反主流文化具有強烈的對抗性和明確性。」另外不可忽視的一點是,較為低廉的雜誌出版提供這群團體,不投以過高的代價在紙上發動革命,反而召喚出更多人、更多議題在此輪番上演。

《Out/Look》雜誌放大了邊緣化的聲音。

沒日沒夜的,產出、破壞和改造

探究當時核心精神的代言人,藝術家瓦吉納爾‧戴維斯(Vaginal Davis),Queercore(文化與社會運動,始於1980年代中期,是龐克亞文化和源自龐克搖滾音樂流派的分支)的前身,他的影響力在現代仍未見歇息,過去戴維斯以群體作業的方式聚焦黑人和女人的觀點,這種方式是另類雜誌時代精神的基礎,並得到了當時其他創作者的呼應。由另類報刊《村聲》(Village Voice)分支推出的時尚雜誌,《Vue》的平面設計師Yolanda Cuomo回應,在另類雜誌工作,「像是處於情緒化的、富有表現力的智囊團中心,大家也像是在打視覺大混仗,藝術家、作家和攝影師會在那駐足、製造、破壞和進行改造。」所以長久以來,他認為《Vue》與其說是出版品,反而比較像是提供人們享受自由的實驗淨土。

根據前i-D攝影師傑森‧埃文斯(Jason Evans)的說法,「另類雜誌的世界沒有優先考量到廣告效益或點擊率誘餌,在內容背後的大腦擁有編輯自主權。」過去他們擅長將身分政治的嚴重性包裝在大眾好吸收的攝影媒介中—時尚,在1991年,埃文斯推出他的代表作—「Strictly」,該系列完全是顛覆的且相當簡潔,為身穿香奈兒,生活在郊區的黑人男性拍攝肖像。埃文斯回憶當時他和撰稿人在進行攝影工作時的討論,「一切的本質都是政治性的。」在1992年i-D接著討論愛滋病危機,延續其好奇性以及開放性的創刊本質。

1980年9月第1期的《i-D》雜誌封面。
《VIEW》其中一期封面,現今由芝加哥藝術學院圖書館特別珍藏。

芝加哥藝術學院的「訂閱:藝術家和另類雜誌,1970-1995」展覽再次展示了雜誌的力量,雜誌這類印刷品豁免於社群平台的即時性,更像是一種拒絕數位時代輕率表述的有力行為。

▌整理報導:林圃君|圖片來源: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