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有時是希望對方和自己同頻率的期待|cacao 可口雜誌

關於「幽默」的概念,最早的理論可以追溯到柏拉圖和其他的古希臘先哲,他們認為,人們能從以前的自己和他人的不幸中,感到幽默並藉以嘲笑,因為人們覺得具有優越感。不久後,弗洛伊德提出了他認為笑聲能夠使人們宣洩情緒,或者釋放出壓抑的緊張能量。當關鍵的笑點來臨時,我們不再用壓抑來掩蓋不當情緒(比如情慾或敵意)的能量,因而這種能量就會轉化為笑聲釋放出來。

2010年,在《心理科學》雜誌中,A. Peter McGraw和Caleb Warren提出了:善意的違背(benign violation)。假設來源於不協調理論,但是更加深入,他們提出,當一個人同時意識到民族、社會或具象的規範被違反,並且這種違反不是冒犯性、應受譴責或令人不快的,那麼幽默就產生了。因此,如果有人認為某種違反規範的行為沒什麼大不了的,他就會覺得好笑,但是有些人可能覺得同一件事可恥、令人厭惡,或者只是單純對這件事沒有興趣,那麼他就不會想笑。

gif image via Paris, Texas (1984) by Rebloggy

從某種程度上說,一笑而過還可能是我們與某一情境之間距離的產物,如有人曾說「幽默就是悲劇加上時間」,時間越長,回想起極為不幸的記憶就看起來越有意思。

進化生物學家David Sloan Wilson和他的同事Matthew Gervais提出幽默在進化上的益處。他們都是群體選擇理論的主要支持者,這種理論的基礎觀點是:諸如人類這樣的社會群體,自然選擇偏向於促進群體而非個人生存的特徵。

群體選擇的概念用於人類兩種不同類型的笑。自發的、情緒性的、衝動而忍不住的笑,是對愉悅和快樂的真實表達,對玩耍和開玩笑的一種反應。它出現在孩子們的笑和打鬧與搔癢遊戲中。這種笑的表現被稱作「杜興微笑」(Duchenne laughter,發自內心真實的笑);與此相反,非杜興微笑是一種刻意的、對於自發微笑不夠感情充沛的模仿。人們將其視為一種社會策略,如他們藉用笑聲打斷平常的對話,即使這些對話並不是非常有趣。

自發的笑起源於早期靈長類動物的遊戲,與動物的發聲有許多的共同特質。受控的笑也許進化來的更晚一些,它隨著社交中日常對話、詆毀與奚落的發展而產生。

靈長類的笑聲隨著人類不同階段的生物學進化,與文化進步逐漸增長並得到了進一步闡釋。在大約400萬年到200萬年前,杜興微笑成為人類遠古祖先的情緒感染媒介,是社會黏合劑;它促進了處於安全和滿足時期內的群體成員之間的互動。群體成員的笑聲正所謂的「原始幽默」,即對社會規範程度不嚴重的違反,而這正是輕鬆、安全時期的可靠表徵,也為嬉戲的情緒鋪平了道路。

當晚期的祖先獲得了更為複雜的認知和社會技能時,杜興微笑和原始幽默就變成了幽默最複雜層面與新功能的基礎。現在,非杜興微笑和它黑暗的一面已經出現:它是策略性的、有計劃的,甚至是嘲諷而有侵略性的。

gif image by penccil

多年以來,越來越多的理論對幽默在進化中的地位提出了解釋,這些理論認為,幽默和笑能夠在選擇伴侶時發揮作用,並能抑制攻擊和矛盾的爆發。

《看透笑話:利用幽默來逆轉思維》(Inside Jokes: Using Humor to Reverse-Engineer the Mind)作者群們致力於對幽默進行進化論層面的解釋,作者更提出對於矛盾很有興趣,如:幽默與某種形式的錯誤有關。每一個雙關語、笑話或喜劇事件,似乎都包含著一點傻氣,這就是「笑點」,對於這種傻事的典型回應則是表現出欣賞——這對於你的敵人或競爭對手不知怎麼而失敗時,這是說得通的;但是在你自己或者親朋好友面臨這種情況時,就似乎不太說得通。這樣的觀察結果使他們發出了疑問:為什麼我們因錯誤感到愉悅?,並且提出了「人們並不喜歡錯誤本身」的假設。這種愉悅是對於發現繼而從思想上消除錯誤的情感回報,我們並不因犯錯誤感到愉快,我們只是享受清除它們的過程。

我們的意識不斷地用經驗法則對我們即將經歷的事和他人的意圖加以推測。這一觀點認為,幽默是從這種不斷確認的過程中進化而來的:當人們發現理想和現實之間存在著並無大礙的差異時,就會從中獲取快樂。此外,笑聲也是展現我們能夠識別這種差異能力的公開標誌,這種標誌能提升我們的社會地位,並使得我們吸引到共同繁衍後代的伴侶。

笑話之於幽默感,這是一種引發感官愉悅感爆發的超常刺激;並且,由於抓到這種不一致性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存和信念基礎,因為能分享笑點意味著世界觀、偏好和信念的共性,這增強了社會紐帶和對同一群體的歸屬感。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心理與生物進化科學說:幽默在生存中的認知價值和作用。

▌可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