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美術館和國家人權博物館共同主辦,以沈浸式體驗為核心的跨領域展覽《無法離開的人》(即日起至至7月2日,於北師美術館展出),是對白色恐怖歷史的重訪,也是對影像製作未知可能性的探索。該展以政治受難者的經歷為線索,彌縫因邊界與世代隔閡產生的裂縫,嘗試召喚人們對於創傷記憶和人權議題的共鳴。
在2022年威尼斯影展上,《無法離開的人》在沈浸式內容單元獲得最高殊榮,評審盛讚該作展示了360度電影的真正潛力。當然,技術層面的榮譽無法概括作品的野心。《無法離開的人》最引人注目之處,莫過於導演陳芯宜在開幕式上,引用本展研究協力,學者林傳凱的觀點:「要將政治受難者將神聖化、道德化的模式中解放出來,還原成一個真正的人,從他的內心狀態與歷程中真正的思考,才是轉型正義真正的價值。」

為了充分發揮VR的感官體驗,北師美術館利用館內獨特的光影變化,創造空間層次的堆疊。以VR跨越虛實的的特性為出發點,該展延伸出三大主題:以VR電影為主體的「無法離開的人」展區,以白色恐怖時期關押、審判政治犯軍法處空間為中心的「無法離開的地方」展區,以及展示陳芯宜導演幕後創作脈絡的「造場」展區。按展覽總策畫林曼麗教授的說法,VR影片在播映上雖然會受到器材設備的諸多限制,然而一旦打破限制,便能創造多元觀展經驗。





將壓抑年代的故事,兌作給未來的信籤——這是詩意,似乎也是台灣社會在重溫五零年代歷史時的常見口徑,它是種假想的,來自過去含情脈脈的眼光,對未來世代充滿期許。然而,這樣的起手式,倘若追求的果真只是某種令人產生命運連帶感的觸動,那恐怕是什麼也沒有說。
沒有挑釁,過份安全的歷史就是樣板戲。歷史不該是安身之所,當它成為安身之所時,也意味著被修枝了,不體面的、難堪的、不工整都被扔進字紙簍,下場可能是付之一炬,或在某個時刻成為一枚自過去扔進當下,搖撼世界觀的炸彈。白色恐怖歷史曾經是這樣一枚炸彈,如今卻已被反覆謄寫,「修枝」過了。
但《不能離開的人》確實說了什麼。儘管VR格式帶來的體驗更多服務於傳統的敘事,海筆子大樂隊演唱的〈團結的人民永遠不被擊潰〉(El pueblo unido jamás será vencido),也在一片悲情的氣氛中透露了國際主義視野,那恐怕才是劇中受難者喃念著的「天就要亮了」的真正歸屬。如此,我們也無法不好奇,對於陳芯宜導演而言,在這個段落後安排2014台灣反服貿運動、2014香港雨傘革命、2019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等相關符號的動機了。對於創作者而言,這些事件與半個多世紀前的左翼分子的關聯性是什麼?這可能只能等待陳芯宜導演為我們解答了。
無法離開的人 The Man Who Couldn’t Leave|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
展期:2023.05.06-2023.07.02
地址: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本展免費參觀,觀看《無法離開的人》VR放映請見北師美術館官方臉書或嘖嘖預購頁面。北師美術館官網:https://montue.ntue.edu.tw/
VR票價|平日300元,假日350元
▌整理報導:康樂